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连云港日报
□ 杨济泽 袁春梅 张开虎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三夏”时节,港城开启了“农忙模式”,处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东海县是我市传统产粮大县,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市第一。夏至时节,该县129万多亩小麦颗粒归仓后,希望的田野又插下新秧,披上了绿装。
仓廪实,天下安。
忙碌的“三夏”,不仅有身体的疲惫,更有丰收的喜悦、耕耘的希望。
去年,东海县粮食总产突破23.38亿斤,比上一年增产89.4万斤,粮食生产实现“19连增”;今年,得益于用好“耕地”“产量”“服务”这三个粮食增收密码,东海县全年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已成定局。
新时期,地、效、人是关键要素,基本农田如何保障?哪里去找种粮人并有效调动积极性?如何推动科学种粮提高效益?我们深入东海县,探寻该县如何千方百计守住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持续增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和底气,通过梳理东海田野上的新亮点和新经验,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密码一 耕地
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
6月下旬,在东海县房山镇寇荡村一处农田里,多台插秧机正在水田里插秧苗,机器驶过之处,一行行鲜绿的秧苗整齐地排列在田间,不一会儿,一整块水田就披上了绿装。
寇荡村党总支书记、三级田长寇锐,骑着电动自行车沿着乡间小路来回巡查。这些宝贵的耕地上及时栽插下秧苗,秋季的丰收指日可待。
东海县耕地面积182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66万亩。农田里盖房子、建养殖场……近年来,区域内常出现一些耕地遭受不法分子的破坏或是不知晓政策群众的非法占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屡禁不止,保护耕地迫在眉睫。
2021年1月起,东海县率先在全省县级层面建立“自然资源网格化管理田长制”,琢磨出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区域化“田长制”管理体系,做到每一块耕地都有守护者。
东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谢彤介绍,随着“田长制”的有效推动,近两年来,违法用地现象明显好转,2022年实现违法用地零增长。
当然,要量的稳定,也要质的提升。只有耕地数量足、质量高,多产粮、产好粮的目标才能实现。
小田变大田,低产田变高产田,一场腾退其他用地和复垦撂荒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的行动在全县悄然启动。
在石梁河镇北辰一村和二村,多台拖拉机和推土机正在有序作业,将拉来的一车车泥土填入深坑,过一段时间就能种上农作物。“我们通过违建清理、坑塘填平等作业,今年可增加耕地5000亩。”谢彤说,这几年相关部门通过“腾、退、转”等方式,增加耕地万余亩。
6月底,东海县平明镇、张湾乡等几个产粮大镇的农田已基本完成插秧,一眼望不到头的良田里,秧苗开始分蘖生长。
“现在都是高标准农田,全程机械化作业,丰收有保障。”一见面,平明镇彩云农产负责人朱彩云就向我们道出了亿斤粮乡的秘诀:改造低产地。
为了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东海县从早期的低产田改造、分片开发“丰产田”“吨粮田”到现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量一步一个台阶。平明镇作为当年全国首个亿斤粮乡,去年粮食总产已突破了3.3亿斤,提高了3倍以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3 11: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