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与声隔绝,与“生”隔绝——骑行中的危险屏蔽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10-20 19:41: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近日,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对电动自行车的生产标准提出新的要求也进一步保障了骑行者的安全,然而安全的根基,终究系于人。

在城市街头,佩戴耳机的骑行者身影已愈发常见。他们飞驰而过,机动车的鸣笛与周遭的喧嚣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声墙”隔绝。这使他们难以全面感知附近交通环境,对突发状况的预警能力显著下降。由此造成的感知迟滞,不仅危及自身安全,也对他人的生命财产构成潜在威胁。骑行佩戴耳机所引发的安全隐患,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耳机出现之前,听音乐、广播或通话基本都是共享的、外放的活动,耳机的出现将声音私密化与个人化,给人们在拥挤熙攘的地铁、忙碌嘈杂的办公室创造了一个专属的“声学屏障”,不仅降低了公共噪音,也提升了个人的专注度和舒适度。

手不离把,讯达路畅。在移动互联时代,年轻人有着更前沿的生活理念,对他们而言,骑行途中使用耳机接听电话,首先体现的是一种对“动态安全”的务实考量——无需单手操控手机,也避免了因翻找手机而导致的车辆失控。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也满足了他们对效率与连贯性的追求,在通勤途中既不错过重要联络,也不耽误赶路时间,实现通讯与行程两不误。

音悦心神,消解倦意。耳机内的声音世界,消解了通勤的沉闷,为骑行注入活力。尤其是在红灯频停的城市街道与固定不变的漫长路线上,充满节奏的旋律能有力唤醒疲惫的感官,缓解早晚奔波的困意,为程式化的通勤卸下沉重,注入一抹轻盈。

隔外界扰,守内心静。耳机创造的私人声场,在陌生路段骑行时既能确保导航指令清晰入耳,避免因环境嘈杂而误判路线;又能在停车等候时,自然地隔绝外界干扰,免去与路人或摊贩不必要的临时社交,在开放的城市空间中为骑行者守护一份专注与心域私密。

尽管上述便利固然实在,但我们更需清醒地认识到,由此衍生的安全隐患才是亟需每一位骑行者正视的挑战。

在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中,一名佩戴蓝牙耳机的骑行者在夜间高速骑行时,因未能及时察觉前方路况,将他人撞倒致重伤,最终被判承担近30万元赔偿。这起悲剧清晰展现了骑行时佩戴耳机的多重隐患。

听觉受削弱,风险随之增。汽车鸣笛的声音强度约100分贝,耳机音乐也常处于80-100分贝的高位。在此物理事实下,骑行者难以察觉鸣笛是必然,更毋庸说辨识车辆近身的细微声响了。这并非他们不愿注意,而是其听觉信息已被音乐完全剥夺。

注意被分散,险象由此生。骑行时佩戴耳机,会持续分散骑行者的注意力,使大脑难以全力处理路况信息。这种认知资源的侵占会直接导致观察盲区,骑行者极易忽略侧方突现的车辆或行人。更为危险的是,当险情发生时,感官输入的削减与大脑处理的延迟将共同引发反应迟钝,关键的避险操作如刹车或转向会因此慢上半拍,大幅提升事故风险。

在复杂路况下,这种听觉与注意力的双重干扰极大提升了事故风险。许多人自认车技娴熟而心存侥幸,然而风险往往就在那片刻的分神中骤然降临。

当街头巷尾,佩戴耳机沉浸于个人世界的骑行者已成为城市一景时,其背后潜藏的安全隐患便不再仅是个人选择问题,而是关乎整体公共安全的社会议题。

安全重在共同担,众护才得万里安。破解这一系统性问题,实现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关键在于凝聚社会合力、协同共治。这不仅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需要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安全出行氛围;更是公民个人素质的集中体现,呼唤着每一位交通参与者对自我行为的审慎管理与对他人安全的责任担当。当我们驻足街角,若遇见戴耳机的骑行者,不妨友善地示意,并温和地提醒:“您好,戴着耳机骑行可能听不清周围的车声,请注意安全。”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微小关切,正是城市文明最生动的注脚。

权责明晰定分界,监管有力保安全。法治与德治如同车之两轮,需共同为安全骑行筑牢防护之基。然而审视现行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条例中,并未对骑行时佩戴耳机这一行为作出明确禁止,同时在涉及此类行为的事故责任认定上也存在法律盲区,这不仅给司法实践带来困扰,更让日常执法缺乏依据,客观上催生了部分骑行者的侥幸心理。当前,通过案例指导、地方性法规或司法解释等方式弥补这一监管短板,明确行为规范与责任划分,已成为我们亟待探索与完善的重要课题。

科技创新辟新路,听觉环境保平衡。随着音频技术的持续革新,以骨传导为代表的新型耳机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它通过振动颞骨直接传递声波,无需堵塞耳道即可感知声音,在享受音乐、接听通话或收听导航指令的同时,仍能清晰接收周围环境声,无论是车辆鸣笛还是行人提醒都能及时入耳。这种开放式的听觉体验,既满足了现代人对音频娱乐与通讯的刚性需求,又巧妙调和了因听觉遮蔽带来的安全矛盾,为骑行安全与个人需求的平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骑行安全,归根结底是生命至上理念在车轮上的具体呈现。新的国标为电动自行车筑起了技术的护栏,但最根本的防线,始终系于每位骑行者的每一次选择。我们既要理解当代人对个人空间与效率的追求,更须清醒认识到,公共安全的红线不容任何感官的“屏蔽”与侥幸的试探。在律法与技术持续完善的同时,唯有将自律内化为习惯,将关怀传递为常态,才能让便捷与安全并行不悖,共同守护城市街道上每一个珍贵的生命。莫让耳中的旋律,成为阻断危险警示的最后一道屏障;每一次专注的骑行,才是对生命最高的礼敬。

(贾志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21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给TWS耳机用上大师级调音!天龙PerL系列上市,可定制专属听觉体验
...音后及时通过语言与人互动,因此,需要一套更为严谨、安全的测量方案。该技术通过发出各种品类的测试音,自动测量用户内耳产生的微弱耳声发射(OAE),并根据OAE数据分析结果,检测
2023-10-12 17:20:00
开放式智能耳机,开启听音新响法
...如在户外行走或驾驶时,用户可能无法及时察觉到周围的危险,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或者在办公室、开会等需要与他人沟通时,降噪耳机也会导致沟通困难。而且不止是降噪耳机,普通耳机在音量
2024-02-29 05:45:00
开放式智能耳机领跑者Cleer与醒牧梦幻联动,听觉与味觉的双重碰撞!
...知紧急联系人,让用户独自一人时,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在这个万物皆可联名的时代,各种千奇百怪的联名款层出不穷,但此次Cleer与醒牧的联名却是因为两者在品牌理念上
2023-06-16 12:00:00
...减少、抑郁、认知能力减退、罹患阿尔茨海默病以及规避危险能力下降的现象。关注听力健康,及时发现和干预是关键。”梅凌云说。最近,梅凌云在门诊接诊了一位60多岁的患者。她的一只耳朵
2025-03-03 05:47:00
半入耳式降噪耳机真的是智商税吗?
半入耳式降噪耳机是一种比较新型的耳机产品,它通过降噪技术可以减少周围环境的噪音,让用户更加专注于音乐等音频内容。但是,一些人认为这种耳机是“智商税”,因为它的价格比普通耳机要高出
2023-04-23 15:02:00
森海塞尔木馒头蓝牙耳机,带来声临其境的听觉盛宴
...灵敏度,不用摘下耳机就能与同伴聊天,当然行路也倍加安全。 传统头戴式耳机大多采用有线设计,线材的束缚不止影响音质,佩戴起来不方便,携带也很麻烦。森海塞尔木馒头蓝牙耳机摒弃了
2023-01-16 21:23:00
全面无短板,马上过年,添一副综合实力拉满的耳机!
...为了防止在街道上使用时过于沉浸音乐,导致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JBLTOURONEM2还搭载了聆听环境音功能,可以在听音乐时同时感知周边环境声,无需摘下耳机也可流畅交流,让你时
2024-01-26 11:35:00
从侏罗纪公园的一声恐龙咆哮开始,30年来DTS如何营造沉浸听觉
...,纯粹是把声音和内容互动带进宝马车里;另一个是针对安全性的体验,叫做In-cabin Monitoring System(座舱监控系统)
2023-12-18 22:02:00
一加 Buds 3:重新定义你的听觉体验
...在不摘下耳机的情况下,清晰地听到外部声音,既保证了安全性,也增加了生活的便利性。 总结这几天体验下来,一加BudsAce除了音质和降噪方面以外,还有很多提升用户体验的设计。
2024-06-30 22:21: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十四五”·大图景 小目标|孕妈宝妈的“定心丸”
11月5日,在邯郸市新育幼儿园托大班,老师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 河北日报记者 赵泽众摄11月5日,邯郸市妇幼保健院二楼孕产保健门诊
2025-11-17 08:01:00
400多年前,明代士大夫李之藻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彩绘中文版世界地图。如今
2025-11-17 08:01:00
国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旨在为全体参保人提供规范、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如今,医疗保险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部分参保人在医保待遇享受方面仍然存在认知误区
2025-11-17 08:03:00
11月15日,由华文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山西大学承办的“华文教育·华文教师”研习班在太原结课。来自全球19个国家的60位华文教师齐聚太原
2025-11-17 07:08:00
每逢“双11”,预售、满减、秒杀、折扣各种优惠让人眼花缭乱。此刻的你也许还沉浸在“剁手”的快感中,翘首等待自己的“宝贝”送达
2025-11-17 07:51:00
一场由犬只伤人引发的邻里纠纷,最终演变为一死一重伤、一人涉嫌故意伤害被公诉的悲剧。11月13日,山西长治“狗咬人引发的血案”一审在山西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2025-11-17 07:51:00
距离“十四五”收官还有不到两个月,各地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陆续揭晓。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GDP万亿城市的表现尤为引人关注
2025-11-17 07:53:00
没花一分钱却得到了一处总价313万元的房产,这对任何人而言,除非“撞大运”、否则无法想象。然而,它却在来西安创业的河南人小谢身上发生了
2025-11-16 07:58:00
西安2025—2026年供暖季已于2025年11月15日零时正式启动。市民朋友们,您家的暖气是否如期而至?在供暖首日开展直播活动
2025-11-16 08:30:00
南报网讯(记者钱红艳)市招考院发布消息,我市2026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中考)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将于11月19日至20日进行网上报名
2025-11-16 08:43: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婷婷通讯员陈欣睡眠障碍患者告别“碎片式”诊疗,获得连贯精准的解决方案;医生有了“智慧助手”
2025-11-16 08:44:00
“墨韵载成语 书魂传经典”—《吴福春楷书成语》新书发布暨座谈会圆满举行
冬日长安,书香与墨韵交融。11月15日,由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陕西省图书馆共同主办的“墨韵载成语书魂传经典——《吴福春楷书成语》新书发布暨座谈会”在陕西省图书馆高新馆区举行
2025-11-16 11:40:00
大皖新闻讯 11月15日上午,2025中国黄山书会开幕之际,“时代之光·青年作家创作营”签约仪式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黄山书会主舞台举行
2025-11-16 11:51:00
应对强降温,北京发出“升温令”提前供热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受强冷空气影响,11月15日夜间至17日白天北京有大风天气,16日至17日气温明显下降。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委供热办了解到
2025-11-16 15:33:00
上手快又解压 年轻人热衷亲手织围巾
图为市民杜鹃编织围巾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中都有这样的画面:温馨灯光下,妈妈捏着两根毛衣针,灵巧地来回穿梭,不几天就能织成一条“温暖牌”围巾
2025-11-16 15: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