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杭州120一天调派救护车1037次
数十位公交车司机、大巴司机紧急驰援,头一回开起救护车
“看到那些老人,我就想起自己的父母”
12月24日,杭州120接警3817次,调派救护车893次。
12月25日,杭州120接警3618次,调派救护车972次。
12月26日,杭州120接警3367次,调派救护车1037次。
杭州120一天调派救护车1037次
数十位公交车司机、大巴司机紧急驰援,头一回开起救护车
“看到那些老人,我就想起自己的父母”
这样的任务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上。
在杭州120调度大厅里,电话铃声从未如此频繁地响起……急救挂单任务量仍处于攀升状态。
12月25日下午,经过紧锣密鼓地车辆操作规范、自我防护和急救规范、抢救技能和车载担架设备使用等培训后,杭州市公交集团、杭州长运集团的共65名公交车司机和大巴司机开始上岗,承担起救护车驾驶员的工作。
“队长”一天完成13次救护
那揪心一幕让他想到自己的爸爸
昨天早上,50岁的魏海青起床,看了一下天气预报。不下雨,挺好。
他有点担心下雨,因为从前一天开始,作为杭州长运司机的他,加入了120救护车临时司机队伍。
“现在人手少,任务多,要和担架工把病人从楼上抬到车里,下雨的话,难度不小。”魏海青说,晚上进出老小区,雨中视线也会变差。
早上8点,他准时出现在同协路杭州东站附近,穿戴好防护服、N95口罩、帽子、手套,坐进一辆120急救车的驾驶室。
与魏海青一起上岗的,还有杭州长运集团的24名同事。他们中有的没阳过,有的已经阳康,魏海青就是阳康的一员。
这一天,他们会分散到杭州的各个角落,马不停蹄地接送需要急救的市民。
支援杭州市120急救中心的号召,是杭州长运集团12月25日下发的。
疫情3年里,每一次长运集团的保障任务,都有魏海青的身影,这一次他也不允许自己缺席,“我是党员,党员要带头。”
当天,人均安全驾驶里程超200万公里的这支杭州长运“绿色救援”小分队便集结完毕,第一时间赶赴杭州市120急救中心支援。
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大家相视一笑,“魏队长,你也来了。”
其实,魏海青并不是队长,在队伍中年纪也算是小的,只不过每次抗疫保障的队伍里都有他的身影,大家自然而然就喊他队长,他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12月25日下午,10名长运大巴车司机开始接受120救护知识培训。魏海青和同事们听得格外认真,练起来特别努力。魏海青说,很多仪器都是第一次使用,必须全神贯注地学好每一个环节,才不会临场乱了手脚。
考验从12月26日一早就开始了。当天早上8点到晚上8点半,魏海青几乎没有歇下来过。
他一共接了13个单子,几乎清一色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只有一个年轻人,荨麻疹发作”。
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92岁的老人。老人住浣纱路一个小区三楼,体重近200斤。由于120救护车人手不足,司机要和担架工将人抬下来。
老人已无法动弹。魏海青铆足了劲,合力将老人抬下楼,“这么冷的天,把人抬下来后,后背都湿了。”
体力上的消耗对魏海青不是问题,他最揪心的是,看到八九十岁的老两口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还有那些只能自己叫救护车的独居老人。
“看到他们,我就想起在老家的父母。”魏海青的父母快80岁了,前两天父亲阳了,“提起他,我就想哭……”
家里还有一个7岁的儿子阳了,正在发烧,魏海青也不能照顾。
120救护车比大巴车小,但对开惯了大巴的司机来说有些难度。特别是老小区道路狭窄,两车交会就是考验技术的时候。
幸亏,魏海青和他的同事都是很有经验的老司机。
变身120救护车司机,他们还在学习中。魏海青说,希望拨打120的市民能多点耐心,他们定当竭尽全力赶往目的地,不会耽搁。
杭城地图装在脑袋里
头一回开救护车,仍有点紧张
49岁的吴建高,是杭州公交三公司一车队的司机。吴建高开了15年公交车,早已成为车队里的“百搭”,哪条线路需要,他就去跑哪条路线。“杭城的地图就装在我的脑袋里,非常熟悉了。但开救护车还是头一回。”
培训结束后,吴建高上岗。因为有个适应期,他和支援的同事们接的单大多是轻症患者,或是可以缓慢行动的患者。
开公交车的规范是:在三口一道(路口、缺口、岔口、人行横道)处要让行,且始终行驶在大马路上。而开救护车完全不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因为要救人命。
不过,遇到红灯,吴建高还是会下意识地踩刹车。
大部分的求助者居住在老小区,路窄,弯弯绕绕的。车难开,还得依靠导航。
第一天上岗,从下午2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吴建高出了10趟救护车。
这对救护车老驾驶员来说,不算多。但对吴建高这样的“新手”,还是有些累人。因为人员紧张,眼下救护车上的人员配备并不完整,一辆救护车上的担架员从两名减少到一名,甚至没有。
让吴建高印象深刻的,是一位88岁的老爷子。“老爷子家住6楼,没电梯,怎么抬他下去?救人要紧,硬着头皮也得上!”吴建高和医生,再加一名家属,吃力地抬着软担架,最终把老爷子送上了救护车。
当他坐回驾驶室,发现自己出了一身汗。
“这边刚结束,那边单子就来了”
这场生命接力,我们会鼎力相助
54岁的戴建新同样是老司机,来自杭州公交二公司六车队。
“干这一行需要吃得了苦,体会过才知道真不容易。”戴建新开上救护车后,由衷地说,开救护车需要走街串巷,特别考验驾驶技术,还需要强壮的体格,能搬能抬。
12月26日,戴建新上的是白班,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他出车8趟,平均每趟用时1.5小时。“完全停不下来。这边刚结束,那边单子就派过来了,间隔不到5分钟。”戴建新说,救护车的职责不仅仅是接人、运输、送达,“急救医生要和医院的医生进行对接,现在医院里人多,等待的时间就会拉长。”
戴建新已经开始慢慢适应急救的节奏和工作方式。“开救护车是在进行一场生命的接力,肩上的担子更重。”
据杭州市公交集团驰援“120急救中心”司机管理负责人冯洲平介绍,目前120急救中心的压力史无前例,公交集团一定鼎力相助,两批共40名公交驾驶员经过培训上岗,虽有6名驾驶员发烧休息,但后备力量已经补充,“很快,第三批50名驾驶员也将加入救护车队。”
杭州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中心司机130多人全部在岗,行政人员也加入其中,甚至有个别退休老同志返岗支援:“感谢社会各界的支援,我们的调度员、驾驶员、担架员、医生都很紧缺,目前各方力量也在积极协调,支援还在继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8 15: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