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杭州新闻消息 挥锹铲土、加固树苗、填平树坑、培土浇水……今天早上,70多岁的“兵妈妈”钟梅英和“兵儿子”一起,合力将一株罗汉松的树苗栽入土里。树苗前方是一口已封闭不用的水井,左侧竖着一块展板,上面印着41年前一张通水仪式的合影。合影背后,是一段发生在41年前的温暖故事。
“40多年前,我就住在伍公山上,山里有几十户人家。”伍公山属于吴山的一部分,当时钟梅英一家就住在半山腰。由于山里没通自来水,大家每天要挑着扁担、拿着两个水桶,下山去鼓楼挑水。“我们去通自来水的居民家里接水,一桶给2分钱,鼓楼附近有几口井,我们会挑一桶井水、一桶自来水,正好够一天的用水量。”钟梅英回忆,当时上山的路并不像现在这么规整,还是坑坑洼洼的,挑水一来一回起码半小时以上,有时遇到打水排队时间会更长。“这是个体力活,需要家里的壮劳力来干。”钟梅英说道。
把时间拉回到1983年,当时伍公山的几十户居民面临着用水难题,清波街道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找到山上率先通自来水的驻地部队。经过与驻地部队协商,两方一起筹资出力,在药王庙旁找了一处合适的位置,打了一口井,并建了配套的泵房,专门将山下的自来水抽到井里,供居民生活所需。
上面说的照片,就是通水仪式当天军民的合影。从这之后,山上居民的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新打的井距离我家就几十米,中午拎着水桶打就行,再也不用挑着扁担上山下山了。”钟梅英感慨道。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伍公山开始改造整治,包括钟梅英在内的几十户人家搬迁,这口井也结束了自己的使命。也是那年起,清波街道与驻地部队开始军民共建,之后还推出了“兵妈妈”与“兵儿女”结对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住在伍公山上的不少人也成为了“兵妈妈”,为部队战士们送去了母亲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成为一种最美的奔赴。
“我们是在查阅《杭州市志》时意外翻出的这张老照片。”清波门社区党委书记蔡嵘介绍,为了找这口井,社区走访了当年的多户居民,才最终确定位置。当时的居民回忆起这口井,非常感恩。于是在植树节前夕,他们邀请当时的住户、现在的“兵妈妈”,和“兵儿子”一起,在这口井边种下罗汉松。“罗汉松寓意着万年长青,我们希望这份情谊长存!”蔡嵘说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1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