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武汉“三夏”订单生产种田越来越轻松
农机加装智辅系统能摸黑干活
播肥一体机正在播种玉米。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摄
□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通讯员陈锦 韩怡峰 和世玉
5月下旬以来,一年中农业生产的第一个大忙——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生产拉开帷幕。上年秋冬播种的油菜和麦子要收割、烘干、打包;重要的农作物水稻、玉米、高粱要赶紧播种并进行田间管理,保障秋天的收成。武汉218万亩的耕地在“三夏”生产进行得如何?长江日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看看农忙在忙什么、怎么忙。
■ 江夏区舒安街道
万亩连片土地农机划区域耕作
在江夏区舒安街道近2万亩的土地上,机器轰鸣,油菜收割已近尾声。虽然今年2月初武汉遭遇了两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但通过追肥等方式,今年油菜亩产200斤左右,受灾害影响较小。
去年,这片土地由湖北省陈氏益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整体流转,涉及徐河村、五里墩村等11个村,共18925亩。陈氏益农副总经理胡阳告诉记者,目前整个地块秋种油菜夏种高粱。油菜籽收购价格高的时候,就卖菜籽,如果市场价格不高,就全部用于肥田。“采用油菜和高粱轮作,两种庄稼都长得好,土地肥力也好,这是我们公司十来年的种植经验。”胡阳介绍,油菜收割完,这片土地上准备全部种红缨子高粱,这个品种是酱香型白酒的主要原料,公司和四川、贵州等多家知名酒厂签订了供货合同,每年需要提供4.8万吨高粱,经过测算,需要种植13万亩高粱才能满足订单需求。“目前我们还在江夏甚至武汉周边持续流转土地,已经流转了近8万亩,今年的种植面积达到了5万亩。”
武汉地区适合种植高粱吗?胡阳解释,北方地区的高粱产量普遍在亩产1000斤以上,武汉地区种植得好,亩产能达到800-900斤。虽然在产量上差了一点,但武汉到贵州的距离比北方地区要近,节省了运费。最重要的一点是,武汉周边有超万亩连片的土地,宜机化改造简单,适合大型农机操作,种地省时省力。
胡阳表示,现在田地里种高粱的不少超大型农机,都是从河南等地调过来的,到了秋收的时节,公司还准备从黑龙江调超大型收割机。
这么大的田块,一边是收,一边是种,农机有条不紊作业,如何管理?胡阳说,“三夏”时节,整个地块投入了油菜收割机80台(收割面积1.8万亩)、种肥同播机150台、旋耕机80台、无人机20台。公司只有20多人,以技术员为主,通过无人机扫描田块,划分区域,再委派任务给每台作业的农机(需搭载北斗系统)。
“油菜我们两周就收完了,高粱采取种肥同播,全部播种工作也即将完成。目前我们测算每亩的种植成本在1500元左右。头两年因为要养地,高粱亩产不高,基本能‘保本’。高粱第三年能进入丰产期,亩产800斤以上。因为我们的高粱是订单种植,收购价比市场价高。产量上来了,效益也就上来了。”胡阳说。
■ 东西湖区辛安渡街道
农机加装智辅系统精确播种
在东西湖区辛安渡街道惠安大道两侧,麦子已经快收割完了,玉米和水稻正在陆续播种中。
农田里,玉米播种机在播种,田埂边也很忙碌:一会儿,开沟机来了,播种完的地需要在地势低的地方开沟,大暴雨来临,水就流得出去;一会儿,送种子和肥料的车来了,工人们把一袋袋的肥料和种子放进播种机里;一会儿,送油车来了,给各个农机加上油保持续航能力;一会儿,运粮的大卡车来了,收割机里的麦子被装到车上,再送到不远处的仓库。仓库里也在忙,铲车把堆积如山的麦子送进烘干机,然后装袋打包,重新装车送到工厂。
这片田地,由武汉郭家台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负责人郭松告诉记者,合作社有13台拖拉机、6台收割机、9套烘干机、2台无人机,配套机具达到105台套。2020年成立合作社,共花了900余万元购置农机。目前合作社流转了近万亩土地,还托管了5000多亩地。最忙的时节,甚至需要凌晨4时多就起床下地干活,干到天黑才能收工。
不过,今年,驾驶农机的农机手普遍享受到了一种驾驶的轻松感,因为合作社的农机上,全部加装了辅助直行系统。加装了这套系统,农机手下田,驾驶拖拉机从田头的A点到田尾的B点,把这两点定位后,基本就不用扶着方向盘了。系统会根据设置好的间距来播种。农机手只需要看屏幕,在转弯和倒车时简单操作一下,在需要添加种子和肥料时,及时驾驶回田边补充即可。
郭松介绍,今年刚准备装这套系统的时候,不少农机手不理解。“为什么要装这个?我们驾驶农机多年,不会用这种新玩意。更何况还费钱呀。”62岁的老杨说。郭松一个个耐心教操作,终于让农机手学会了屏幕操作。等实际用起来,各位农机手才发现,有了这套系统,不仅驾驶机具前所未有的轻松,播种上更是精确无比。“比如我们正在播的水稻,就能精确到每亩用种14斤。把行距等参数在系统里都设定好,最终播完误差只有几十克。”
合作社32岁的农机手杨浩来自孝感,每年有8个月的时间都在东西湖开农机种庄稼。“这几年农机变化太快了,每年都在学习。就以割麦和种玉米来说,割完麦子,麦茬很深,以前判断交接行纯靠农机手的眼力。现在有了辅助直行,不费眼也不费脑,按照设定来,肯定播得又快又均匀,绝对不会漏播。再比如开沟的机器,能自动测算出哪个地方地势低需要开沟,以前这个工作也纯靠经验判断。总之,种田越来越轻松了。”杨浩说。
目前,郭松的合作社除了在东西湖的辛安渡、走马岭、新沟、径河街道服务,还计划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一套辅助执行系统的价格差不多是2万元,政府各种补贴之后,合作社需要出4000元。有了这套系统,晚上也可以操作,这样在不耽误农时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服务更多的地区。”郭松说。
加装智能辅助系统可以提高效率,而最终提高收益,还是得益于订单种植。郭松说,以合作社托管的5000亩地为例,每亩地农户向合作社支付280元托管费,这个方面不赚钱。而郭松收购这些麦子(玉米)卖给加工厂,就可以从中赚到钱。“今年合作社签了2000吨的小麦订单,订单价格高于市场收购价。托管田地把地给我种,我按照订单要求的品种来种,按照订单收购的标准来管理田地。收获以后,委托我种植的公司,把麦子按照市场价卖给我,我再按照订单价格出货给工厂,这个差价才是我们的收益。”郭松指着田地说,这些收的麦子、种的玉米,都已经提前卖出去了,“不管是‘三夏’还是10月的秋收,我们都干劲十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31 09: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