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朱元璋上位后疑心加重,为保大明江山永续,除去了许多功臣,可他自始至终却对四位功臣深信不疑。这四人都是谁呢?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忌惮手下的这批臣子,跟他早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朱元璋出生于贫农家庭,祖辈受尽了底层官吏的压迫,他的父母就是因为官府的横征暴敛,最后积劳成疾,一命呜呼,因此朱元璋在骨子里面对于官员就有着深深的不满。
朱元璋征战天下的时候,也几次遭到了身边人的背叛,第一次就是朱元璋一开始投奔的主公郭子兴,他刚开始很信任朱元璋,还把干女儿嫁给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势力逐渐壮大之后,郭子兴害怕朱元璋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把朱元璋赶了出去。
被自己的主公怀疑并推出门外,朱元璋当时的心态几乎崩溃,但他痛定思痛,很快就凭借自己的能力逐步站稳脚跟,还反过来吞并了郭子兴的势力。这件事情对朱元璋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他那么信任的主公,最后居然这样对自己,朱元璋坚信,不论何时自己都不能受制于人,而是要把权力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中。
这只是他遇到的第一场背叛,接下就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在军事上立下了许多功劳,但朱元璋考虑到亲戚间的避嫌,没有及时地赏赐朱文正,这让朱文正怀恨在心,他开始谋划杀死朱元璋。不过走露了风声,朱元璋出手将其镇压。此事让朱元璋很气愤,连身边的亲人都不能相信,那还能相信谁?
这两件事情让朱元璋的心理受挫很严重,虽然他在统一天下之后,为了第一时间慰劳身边这群功臣,先后封赏了六个公爵,二十一个伯爵,并允许这些爵位世袭罔替,但这并不意味着朱元璋信任这些功臣,他只是暂时需要利用他们而已。
又经过了十几年时间,天下局势完全稳定之后,朱元璋觉得时间到了,可以适当除去一批不听话的人了,于是胡惟庸跃入了他的视野。
胡惟庸也是一位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老臣,他的年纪相对于其他元老稍微年轻一些。于是在朱元璋统治中期,胡惟庸被任命为丞相,总管具体的政治事务。
但胡惟庸本人野心愈发膨胀起来,他抓紧机会排除异己,扶持自己的党羽,这让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胁,他决心除掉胡惟庸,而且朱元璋还想通过除掉胡惟庸,把另外一批他早就看不顺眼的老臣通通收拾掉。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主动出手抓捕了胡惟庸,以大不敬的罪名判他入狱,接着朱元璋还抓捕了李善长等跟随他多年的老臣,认为他们和胡惟庸有牵扯,犯了谋逆大罪。
虽然有不少人劝说朱元璋,这些文人并没有谋反的意图,但朱元璋此时在乎的并不是这些人真谋反还是假谋反,他是想拿这些人的血告诫天下,不要有任何人敢觊觎他的皇权。随后朱元璋大开杀戒,一个胡惟庸案朝廷内外便处死了上万人,其中有不少洪武年间颇有影响的功臣。
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朱元璋连续发动了三场大案,尤其是最后一场蓝玉案,他处死了开国功臣蓝玉、傅友德、冯胜三人,他们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功劳,但是朱元璋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他们,这几乎开了一个历史的倒车。
后人分析朱元璋是害怕这些人在自己死后发动谋逆叛变,因此先发制人,由此可见封建皇帝的心有多么残忍,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什么事情都做出来。
不过也有四个功臣,他们从始至终都保证了自己的地位,并没有被朱元璋处死。这四个人就是汤和,耿炳文,沐英,郭英。
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而且当初朱元璋投奔起义军,就是汤和推荐。因此朱元璋对汤和的感情非常深厚,而且汤和相当聪明,在明王朝建立之后,他就以身体不舒服为由,托病不上朝,从来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所以朱元璋认为汤和比较老实,没有多大野心,再加上少年时代的感情,于是汤和幸存下来。
耿炳文跟随朱元璋的时间较短,但他有两点优势,第一就是为人比较谨慎,朱元璋统一天下之后,耿炳文立刻表示愿意到北方去镇守边疆,这透露出他无心在朝中争夺权力,不会威胁朱元璋的皇权。而且耿炳文的军事才华主要体现在防守上,并不体现在进攻上,这让朱元璋觉得耿炳文以后对付异族能派上用场,但说想让他在内部发动叛变,这几乎是不可能之事,所以耿炳文也幸存下来。
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由马皇后抚养长大。所以朱元璋对待沐英就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而且沐英后来选择主动去镇守云南也在实际上脱离了朝廷的内部斗争,因此得以幸免。
郭英的情况则更为有趣,他本人非常机灵,而且有一位漂亮美貌的妹妹,他主动把妹妹嫁给朱元璋为妃,自己摇身一变成了朱元璋的大舅哥,既然是一家人,而且郭英又聪明伶俐,不会招惹事端,朱元璋自然不会动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4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