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感知今日中国 搭建友谊桥梁(外国青年走读中国)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1-10 04:51: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感知今日中国 搭建友谊桥梁(外国青年走读中国)

林亿在录音室。

图为受访者供图

感知今日中国 搭建友谊桥梁(外国青年走读中国)

萨拉·马乔里参加世界青年发展论坛。

图为受访者供图

感知今日中国 搭建友谊桥梁(外国青年走读中国)

何氏锦燕。

图为受访者供图

感知今日中国 搭建友谊桥梁(外国青年走读中国)

丹尼斯·内马克在创作中。

本报记者 王 丹摄

感知今日中国 搭建友谊桥梁(外国青年走读中国)

近年来,云南路网结构不断扩充、提质升级。图为云南弥勒至蒙自高铁动车、昆明至河口准轨铁路复兴号动车和百年米轨铁路货物列车在蒙自市交会。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供图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越来越多外国青年来到中国。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4名外国青年,听他们讲述在中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故事。他们身处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职业,但共同感受着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并身体力行搭建中外友谊桥梁。

“更好地讲述非中合作的故事”

本报记者 白紫微

“我们倡导青年采取行动,发扬团结精神和创造力,推动全球发展和青年发展。特别是在本次论坛上探讨的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就业创业、数字经济、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等重要领域,我们鼓励提出青年主导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在去年7月于北京举行的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上,乌干达青年萨拉·马乔里与其他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代表共同发出《青年优先发展国际倡议》。

萨拉对《倡议》中有关教育的内容尤其关注。“在我看来,教育的质量对于青年的发展非常重要。”萨拉本人就是教育公平的受益者,在乌干达完成本科学业后,她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来到中国攻读硕士学位,目前是中国传媒大学全球传播与治理项目的博士研究生。“作为一个乌干达女生,如果没有这次机会,我的受教育之路不可能走得这么远。”萨拉认为,如果年轻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将很难进一步发展。

来华留学前,萨拉曾是乌干达一家媒体的记者,报道过许多乌中两国合作的故事。她对中国早已好奇心满满,这次留学机会让她终于可以实地感知中国。萨拉对中国的最初印象是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我曾经写过大熊猫的故事,但没亲眼见过。当中国朋友带我去北京动物园看到真正的大熊猫时,我非常开心。”时至今日,萨拉回想起这一幕依旧十分激动。

来到中国后,萨拉继续向乌干达的读者介绍在中国的所见所感。“我想用我学到的传媒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更好地讲述非中合作的故事。”三年多来,她一直专注于写作能够让读者产生“关联感”以及共鸣的稿件,“不少乌干达人在中国做生意,他们对乌中经贸合作相关的新闻很感兴趣。此外,农业、教育、乌中关系以及非中关系也受到大家的关注。”

萨拉曾前往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参访。在那里,她和来自13个非洲国家的青年代表们一起,参观扶贫工厂、向老乡们学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体验扶贫干部一天的生活……回忆起那次参观,当地扶贫产业欣欣向荣的场景让她感触颇深,青山绿水也让她倍感熟悉。“兴县的山丘、乡间的绿意、地里的玉米……都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次参观后,我向我的家乡读者介绍了中国在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方面的经验,希望乌干达也能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萨拉说。

除了把中国的发展经验介绍到乌干达,萨拉也希望帮助更多中国人了解非洲。服饰文化一直是她介绍非洲传统文化时的重点,“每当我身着乌干达传统服饰,中国朋友们总会围着我问各种问题,他们的热情对我是极大的鼓舞。”

萨拉认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影响力不断增强,包括乌干达在内的许多非洲国家持续受到中国发展的启发,不断推动非洲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我相信,青年在非洲的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乌中关系、非中关系、减贫、教育、儿童福利等都是我希望深入研究的领域。”未来,萨拉期待自己学有所成,为促进乌中友好、增进非中友谊贡献力量。

“云南的发展让我的回家之路更便捷”

本报记者 叶传增

何氏锦燕的微信名叫“燕燕于飞”,取自《诗经》。“‘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刚好和我中文名里的‘燕’字呼应。”何氏锦燕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记者交谈。若非记者提前知晓她的身份,怎么也猜不到她来自越南。

“《红楼梦》《西游记》……我是看着中国的电视剧长大的。”何氏锦燕从小就对中国充满兴趣,上大学时,她选择了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的汉喃学专业。同时,她还辅修了中文作为第二专业。临近毕业,何氏锦燕从老师那里得知有个去云南大学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机会,这让她激动不已,“去中国学习生活,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2013年,何氏锦燕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与越南毗邻的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在红河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越南语,也在这里安了家。“我在越南读大学时就听老师讲过蒙自过桥米线的故事,那时可想不到今后我会在过桥米线的发源地工作,这就是我和中国的缘分吧!”她笑着说。在红河学院,何氏锦燕的研究方向是翻译。“翻译是促进两国交流与合作的纽带,要做到翻译的‘信、达、雅’,熟悉两国的文化非常重要。”课上课下,何氏锦燕经常和中国学生交流越南文化,加深学生对越南的了解。

在云南生活10余年,何氏锦燕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也见证了被她称为“第二故乡”的蒙自市的发展。从城市建设到乡村振兴,一条条铁路四通八达,一个个乡村脱贫致富,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这几年,作为红河州州府的蒙自更有大城市的感觉了。”谈起这里的点滴变化,何氏锦燕如数家珍,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也更加发达便利,“现在,我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外卖和打车软件,在这里居住很舒适,也很方便。”

蒙自是滇越铁路云南段途经城市之一。几年前,玉溪到河口铁路全线通车。“云南的发展让我的回家之路更便捷。现在回河内,我可以从蒙自坐动车到河口,再转汽车到河内,早上出发下午就能到家。”2021年年底,何氏锦燕看到了中老铁路通车的消息,她盼望着越中两国也能早日开通客运列车,“到时回家更快更方便”。

去年7月,何氏锦燕参加了由云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爱云南iYunnan”短视频和征文比赛。她表示,参加这个比赛是想记录下自己对云南的感情和对云南变化的感想,同时她也把对云南发展以及对两国人民加深交流的期待写进了文章里。“我是越中两国教育合作的受益者,希望未来两国青年继续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成为两国文化交流互鉴的使者。”何氏锦燕说。

(王金彩参与采写)

“我还要在这里继续工作、生活下去!”

本报记者 王 丹

拉坯机转动起来了。转盘上,一个布满孔隙、身“披”水藻的灰色茶壶映入记者眼帘。在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的一间工作室里,来自美国的90后“洋景漂”丹尼斯·内马克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这一耗时两年完成的作品——《明亮的海》。在景德镇,大家都叫他“泥的明”。“我喜欢这个名字,它就是我眼中陶瓷的样子,给人一种熟悉的亲切感。”他说。

泥的明今年31岁,在父亲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对陶瓷产生了浓厚兴趣。2013年,他第一次到访景德镇。那时,在市郊一个名为三宝的小村落中,陶艺家李见深组织的“驻留计划”吸引了不少对陶瓷感兴趣的外国青年艺术家,其中就包括泥的明。三宝村曾遍布老式宅院和陶瓷作坊,后被改造为一个保留了村庄原始意蕴的艺术空间。“短暂的驻村制陶体验和悠闲的村庄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开始关注景德镇,希望更多地了解这座瓷都。2015年秋,泥的明进入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

起初,泥的明住在陶大位于珠山区的老校区,每次上课,他都要骑摩托车赶往位于湘湖镇湘湖村的新校区。在他的印象中,那时从城里通向村镇的道路并不平整,还经常漫水。

如今,这个城郊的村庄正变得越来越美丽,从村内通往市中心的道路得到了整修。随着大学城发展及村容村貌整治,村里家家户户通了水泥路,马路上还安装了路灯。“镇上有条古街,由于没有下水管道,两侧住户的污水都直接排到街上。”泥的明回忆,2016年左右,湘湖村的排污管道和陶大的排污系统串联起来,新建的污水处理厂使得整个村庄的河湖水系焕然一新。“自那以后,村子干净整洁多了!”

工作之余,泥的明会时常和朋友到湘湖村附近的南河散步。晚风轻拂,一座座白墙黑瓦的建筑散落在南河两岸。“以前,这里的房屋由于年代久远有些破败不堪,经过改造后,变得干净整洁。”漫步南河沿岸,只见这里新建了休闲步道和广场,沿岸沙滩上有不少年轻人在散步,还有人带着帐篷和烧烤架来露营。在湘湖生活的日子里,泥的明真切感受到基础设施完善给村民生活带来的显著改善。

泥的明告诉记者,在湘湖,有几个为人熟知的外国面孔,分别来自美国、意大利、埃及和俄罗斯,他们之中既有雕塑家也有历史学家。泥的明是村里待得最久的外国友人之一,“村民基本都认识我,和他们交流时,我们的话题总是很自然地围绕着陶瓷和本地美食展开。”最近,他正忙着布置自己的新工作室,“我非常喜欢这里的艺术气息,给我带来许多创作灵感。我还要在这里继续工作、生活下去!”

“将中国民乐和传统乐器介绍给更多受众”

本报记者 时元皓

“我很喜欢北京,它融合了大都市生活的现代感以及质朴真实的颗粒感。”来自新加坡的作曲家林亿在北京学习、工作近10年,闲暇时间,他喜欢骑着电动车探索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他最享受的莫过于坐在胡同深处的咖啡馆里,读一本书,或是与当地人闲聊。

15岁时,林亿第一次接触到中国传统乐器——笙。高二那年,学校华乐团缺少演奏笙的乐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却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音乐天赋。很快,他就赶上了整个乐团的进度并可以加入合奏。长时间浸润其中,令林亿着迷的不仅仅是笙,还有中国传统音乐打动观众、激发澎湃情感的强大力量。他常常在排练结束后留下来借阅乐团指挥的乐谱,尝试解读乐谱中各种元素如何拼接。

大学毕业后,林亿成为一名音乐老师。2014年,基于对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考虑,他申请到位于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求学期间,林亿师从著名作曲家唐建平教授,“我擅长为中国传统乐器谱曲创作,在中央音乐学院,我得到了更专业的指导,通过挑战自我不断精进技艺。”

如今,林亿是一名全职作曲家,在中国参与了很多热播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音乐创作,包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目《理想照耀中国》,以及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电视剧《假日暖洋洋》等。“能为这些项目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在林亿看来,这正是中国文化所包含的和谐、包容理念的最佳例证。这也激励着林亿不断提高自身创作水平,让自己的作品“从历史、情感和理性层面与中国人民联结”。

与中国传统乐器结缘不仅影响了林亿的职业选择,也见证了他的爱情故事。他的妻子是一名成长于北京的琵琶演奏家,两人多次使用各自擅长的中国乐器合作创作。“中国传统乐器是我从少年时期就熟悉的一种音乐介质。未来,我还会继续在中国发展我的音乐事业,与妻子一道致力于将中国民乐和传统乐器介绍给更多受众。”他说。

林亿同记者分享了在中国这些年观察到身边发生的可喜变化:“包括物流在内的服务业是变化最明显的,快递行业的飞速发展让我在中国的生活无比便利。”此外,他表示,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中国民众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在他看来这将有利于音乐行业的健康发展。

除了深耕音乐事业,林亿还致力于推动新加坡与中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他曾经作为新加坡代表参加“中国—东盟日”活动,也曾多次参与一些电视台举办的促进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合作交流的电视节目。“新加坡是中国的老朋友,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通过跨文化交流推动两国友好。”林亿在采访结束时表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0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青年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让他们与中国结缘用志愿服务架起友谊桥梁在今年进博会上有这样一群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志愿者,希望能将自身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为推
2023-10-20 09:10:00
当好友谊使者和合作桥梁(“留学中国”故事)
...市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外国留学生体验活字印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王彦冰摄(新华社发)在2023年11月举行的2023年在华留学生武术训练营(天津外国语大学站)活动上,外国
2024-01-26 05:49:00
用光影记录中国万千景象,他们是中巴友谊的见证者
中新网圣保罗11月13日电 (郝云晖)“从巴西到中国,路途遥远,约有17000公里,但我感觉离中国真的很近。”巴西圣保罗大学学生佩德罗·尼希曾这样形容自己与中国的情缘。尼希是“看
2024-11-13 18:08:00
西安外国语大学多维发力助推中国—中亚教育合作走深走实
近日,西安国际港站汽笛长鸣,首趟“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驶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站台上,一支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翻译志愿者团队整装待发,将为这趟承载文化交流使命的“现代驼队
2025-06-22 11:35:00
这场遇见架起心的桥梁 ——“让世界沿着长江读懂中国”走进法国卢森堡
...光溢彩,巴黎一派浪漫风光。在巴黎塞纳河德比利桥上,中国少女拨弦古筝,瑞士小伙拉起大提琴,中西合璧的乐曲和着袅袅清风,吹荡心旌,让人流连驻足。一场知音和鸣快闪秀在埃菲尔铁塔旁亮
2024-10-17 12:30:00
中国日报网7月1日电(记者 潘一侨 于涵)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交流已成为连接各国人民心灵的重要纽带。而有这样一位俄罗斯博主,她用镜头记录下在中国的点滴,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而
2025-07-02 23:35:00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北京外国语大学发挥多语种特色优势,积极投身共建“一带一路”——搭建语言桥梁 谱写丝路新篇■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在行动2000多年前,先辈们穿越草原沙漠、扬帆
2023-10-10 11:00:00
多国留学生走进辽宁阜新 沉浸式体验“彰武治沙”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社阜新9月15日电 (李晛)“感知中国 魅力辽宁”2023外国留学生辽宁行活动9月13日至9月15日在阜新市举行。本次活动由辽宁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辽宁省
2023-09-15 23:21:00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融入中国的生活,与中国青年一起学习和成长。来华留学生眼中的中国青年是什么样子?中国日报网采访了多国来华留学生,一起
2024-09-24 10:1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在良渚博物院,如何“修复”自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以“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为主题
2025-10-10 15:34:00
东南网10月10日讯(通讯员 康郦晴 傅世祥)10月09日17时14分,三明市消防救援支队接到报警,称尤溪县一幼儿园两名小孩手同时被卡在门缝中
2025-10-10 16:01:00
江西银行发放全省首笔化工转型贷款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高耗能和高碳排放行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下减排降碳的重要领域。近日,在中国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的高位推动下
2025-10-10 16:19:00
医患温情暖人心!济南市一院急诊医学科获赠锦旗
近日,已经出院的患者张先生专程折返,将一面印着 “医技医德赛华佗,心热似火如家人” 的锦旗,送到济南市一院急诊医学科医护团队手中
2025-10-10 16:24:00
农行德州临邑县支行:银警协作成功阻断电信诈骗
鲁网10月10日讯(记者 吴美琳 实习记者 李安琦 通讯员 廉兴涛)近日,农行德州市临邑县支行营业部与当地警方紧密配合
2025-10-10 16:27:00
日前,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数控立车总领班兼移动工厂负责人庄秋峰,跻身首批“大国工匠”人才行列
2025-10-10 16:29:00
大疆Pocket 3二十天降价660元,消费者退差无门将起诉山姆与大疆
大皖新闻讯 近日,大疆宣布多款产品将在双十一前降价,最高优惠达1478元,包括户外电源、云台相机、运动相机、手机稳定器
2025-10-10 16:41: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张泰来捐赠救灾物资的车辆,能免费通行高速公路吗?10月9日,公益人士胡雷发文质疑广西高速,称他向百色市德保县慈善促进会捐赠了一批抗洪救灾应急物资
2025-10-10 16:46:00
日照市中医医院张朋飞:大医精诚,守“肠”护“胃”
在追求健康与康复的过程中,每一位患者心中都怀揣着对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医生的深切期盼。为了回应群众期盼,帮助群众更好就医
2025-10-10 16:47:00
“中行的针纺集群贷真是太给力了!不用抵押,仅凭交易流水就能贷款。现在,新生产线已开工,下个月就能满负荷运转了,产能大概能增加1500万元
2025-10-10 16:53:00
精准营销与暖心服务并举,天蒙景区国庆假期实现双赢
国庆假期,山东文旅·天蒙景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游客接待量稳健增长,更在服务口碑与经营效益上实现双丰收。这得益于景区对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握
2025-10-10 16:59:00
深探广袤市场新机遇 共启焙烤行业新篇章 -- 2025中国国际焙烤秋季展、家庭烘焙展与焙烤行业峰会将于10月17-19日在武汉举办
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与北京贝克瑞会展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第10届中国国际焙烤秋季展览会(Bakery China Autumn 2025)
2025-10-10 17:30:00
鲁网10月10日讯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当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团圆与欢庆的气息时,作为肥城农行泰安桃源支行的一员,正用其特有的方式
2025-10-10 17:35:00
农行肥城老城支行:冒雨上门解民忧 农行服务暖人心
鲁网10月10日讯10月2日,农业银行肥城老城支行发生了暖心一幕。一位老人来到网点,神色显得局促不安,大堂经理金甲成见状立即上前询问
2025-10-10 17:36:00
见义勇为!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学子危难时刻显担当
鲁网10月10日讯近日,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机电系收到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信中讲述了机电系2025级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2班学生王祁岩与同伴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2025-10-10 17: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