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人文京津冀
北京四中与雄安北冯村的“双向奔赴”
李志强在北京四中校史馆介绍首任校长王道元的治学精神。
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内的王道元先生训诫石。
本报记者 韩梅 通讯员 李质超 苏晓瑞
在北京四中总校,一进门就看见一座巨石,上书《王道元先生训诫》:“须知人之所以生,要以自食其力为本根,以协同尚义为荣卫……”首任校长王道元的训诫文辞优美、寓意深长;而在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内,一进门,也有一座这样的训诫石。
百年前,从安新县刘李庄镇北冯村走出的王道元,在北京创建了北京四中。如今,北京四中在王道元的家乡开办了雄安校区。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四中和北冯村,探访北京四中与北冯村的“双向奔赴”。
2019年,作为北京支援雄安“三校一院”项目之一,北京四中着手雄安校区筹建工作。“学校派我到雄安创校,我特别高兴,因为在我工作了30年的校园里,耳濡目染王道元校长以及刘景昆先生、张子锷先生等人的教书育人事迹,而他们均来自雄安。那时我就开始查阅相关信息,相对来说,王道元先生的资料更详细一点,他是北冯村人。”曾任北京四中总务主任、北京四中雄安校区主管校务副校长李志强说。
去年9月中旬,李志强百忙之中抽身,骑摩托车在当地朋友陪同下来到白洋淀南岸、潴龙河边的北冯村。当看到王道元和刘景昆同为北冯村人,并且故居尚在时,他十分惊喜。
“去年10月,了解到张子锷先生是南冯村的人,我就约上几位同事再次来到北冯村和南冯村,我要亲自确认。”李志强回忆。
这次李志强还找到了与王道元同村同族的王伯民。按辈分,王伯民称王道元为大伯,两家相距不过数百米,其祖父曾与王道元同住北京鼓楼旁,往来便通。李志强从王伯民处了解到大量有关王道元的故事。
历史上北冯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村人渴盼通过科举走出村庄,寻求发展。王道元自幼苦读,1902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师范馆。 1907年毕业后留京任教。1912年,始建于1907年的京师顺天中学堂(北京四中前身)陷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王道元受京师学务局派遣,出任该校监学(校长)。
一到学校,王道元就倡导“学科学,学世界,学做人”,这是王道元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1912年9月29日,京师顺天中学堂改称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9月29日被定为北京四中成立纪念日,王道元被公认为北京四中首任校长。1917年,王道元调任京师学务局教育科科长,随后进任局长。
在王道元的熏陶和感染下,家乡人也与北京四中结下了连绵不断的情缘。同村人刘景昆192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即到北京四中担任化学教师,“热爱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教学”是他的毕生追求。同乡人张子锷1937年到北京四中任教,“备好每堂课、教好每堂课、教好每个学生”是他致力追求的目标。2010年,北京四中设立杰出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道元实验班,以传承王道元的教育理念。
“在‘未来之城’培养杰出中国人,更需要传承发扬王道元先生协同尚义精神。”李志强希望以自己绵薄之力推动王道元故居修缮,让更多雄安人了解王道元先生的事迹和教育理念。目前,当地政府与北京四中正在积极推进王道元故居修缮和布展工作。有着600年建村史的北冯村即将迎来与北京四中协同发展的“新生”。
观看视频请扫二维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3 08: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