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热评
近日,央视《法治在线》披露了这样一个判例:因为帮邻居顺手卖了点芹菜到菜市场,张某赚了14元钱,但没想到这些菜竟然农残超标,要被罚款5万元。因为迟迟没有缴纳罚款,又被追罚5万元,甚至被告到法院,要求强制执行。最终法院作出裁定,对“请求强制执行”的申请,法院不予执行。
获利14元、罚款10万元,对比鲜明,引人关注。如此处罚合理吗?这或许是不少人心头的疑惑。事情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各方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张某冤吗?事实上,张某违法事实清楚,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合乎法理。但为何与大众的朴素法感有出入?换句话说,对他的“同情分”来自哪呢?张某并非职业菜贩,是首次违法。就如他自己所言,他也知道有错,但苦于罚款太高无力承担。从转卖芹菜到把罚款“拖”成了10万元,很大程度上张某是吃了法律意识淡薄的亏。
现实中类似案例并不少见,比如早前的餐馆卖“拍黄瓜”被罚5000元。这类案件也被人们称为“小过重罚”。不放任违法行为固然重要,如何过罚相当更值得追问。司法机关最终不予执行的裁定,不仅让张某松了口气,也给大众一个更能接受的结果。我们常说“法律不外乎人情”,这也可以解释交通领域“以学代罚”“优驾容错”等柔性执法为何屡屡获赞。处罚不是目的,教育引导更多人守法才是关键。如何让执法更加人性化、更具现实意义,是这起案件留下的思考,也是值得久久探索的学问。 (张冬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8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