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社
在中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小麦新技术研发创新团队中,有一位埃及人的身影,他是埃及农业研究中心大田作物研究所小麦研究部研究员艾哈迈德·埃尔法纳。
艾哈迈德·埃尔法纳(左二)和中国专家在麦田里合影。新华网 赵普凡 摄
2022年年底,艾哈迈德·埃尔法纳来到云南,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
“我的这趟‘中国行’是为了学习中国的DH技术(小麦×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双单倍体技术),提升埃及的小麦育种技术。”艾哈迈德·埃尔法纳对此行充满期待。
“DH技术是通过小麦和玉米杂交,把选育小麦新品种的周期从8至10年缩短到4至5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杨木军介绍说。
艾哈迈德·埃尔法纳展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小麦新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培育的小麦单倍体苗。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艾哈迈德·埃尔法纳能够实现这次“中国行”,得益于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该计划于2013年启动,是中国“科技伙伴计划”的重要内容,旨在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促进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培养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促进国际科技合作。
艾哈迈德·埃尔法纳和杨木军在小麦基地察看DH育成品种。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杨木军介绍,DH技术应用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在南亚、非洲等小麦主产国家推广应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从2015年至今,来自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多名青年科学家,先后来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新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学习DH技术。
在中国期间,艾哈迈德·埃尔法纳作为团队成员直接参加团队的科研工作,同时也利用本国的科研材料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实验室及技术平台,培育适合本国的育种材料。
航拍镜头下的麦田。新华网 赵普凡 摄
策划: 刘加文
执行策划: 韩海阔 翁伟庆 杨定都
统筹: 汤丹鹭 李霞 罗春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5 2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