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抵达观众的最好途径:
情感与信仰的共享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多个优秀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各具异彩,引发破圈层传播,展示了文化的美妙力量。“综艺节目一向是电视节目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戏剧与影视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张富坚看来,当下综艺节目发展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中国文化特性得以不断张扬,最终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知识观体系输出,走上了一条风光无限的创新之路。不但赢得了观众的审美认可,还在建构知识观、普及人文与科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积极作为。
张富坚认为,一个个爆款节目的出圈,其实有迹可循,“是以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主导的文化创新。”如今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走出了一条本土化道路,形态不断更迭升级,且找到了创新之道——成功由早年间的《百家讲坛》1.0时代迈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2.0时代,而《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万里走单骑》等节目则拉开了文化类综艺3.0时代的大幕。张富坚表示,把阳春白雪的文化类节目做成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爆款综艺,背后是创作者对难题的挑战、对文化的致敬、对创新的探索。比如,回溯近10年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形式,可见其创作理念与手法均呈现出鲜明的特征:知识观建构、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平台创设、人文与情感交流的桥梁搭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系列“央视出品”给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母本。“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牢牢抓住文化与知识传承,不断强化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对观众来说,观赏这样的节目,也是在强化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从《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在你来我往之中对中华博大智慧的“考问”,到《中国礼·中国乐》通过对礼仪流程的搬演以见中国作为“礼乐之邦”的文化血脉,文化类综艺节目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新兴的姿态传递给观众,承担起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张富坚称,通过他的观察,文化综艺节目通过中国文化这一共同的基因,将男女老少观众吸引聚集到媒介平台,完成一种仪式化的建构。在此过程中,实际上双方都参与了节目的生成,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共享和意义的重构。“文化类综艺节目所要表达的内容抵达观众的最好途径,不是发送、传递,而是共享、参与和互动。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则为这种共享空间和场景的建立提供了条件,所以文化类综艺节目并不是仅仅要传递信息,而是以文化为基础共享情感与信仰,以此来巩固社会的共同价值。”
综艺节目早已在平台内容体系中不可或缺,它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在底层逻辑上动力充沛。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综艺节目该如何良性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子涵从感召力、传播力、浸润力三个维度,为激活传统文化符号、塑造国家形象打造新模式、提供新思路。
第一,以精神内涵为核心,增强文化符号的感召力。《典籍里的中国》将具有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增强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提升民众对鲜活又立体的中国形象的新认知。孔子、老子、司马迁、屈原、李时珍、徐霞客等一个个历史人物不仅仅停留于古籍之中,还活跃于现代人日常生活的荧屏之上,践行于今人的实践之中。《徐霞客游记》一集中,那句“朝碧海而暮苍梧,万里遐征”,既表达出中华儿女寻根溯源的强烈精神追求,又体现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豁达胸襟。
第二,以创意设计为抓手,提升文化符号的浸润力。传统文化符号能够引发强烈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诉求,所以是培植创意设计的优渥土壤。通过文化类节目中的借用、化用、活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意设计,让文化中国获得强劲的品牌竞争力。《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里雄壮威武的《风中少林》、唯美如画的《水月洛神》,从表达家国情怀的《精忠报国》,到灵动欢快的《唐宫夜宴》,一次次掀起属于中式美学的审美意趣,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文化自信。尤其是《唐宫夜宴》中的“唐妞”元素,被提炼后进行二次设计,成为摆件、手机壳等文化创意产品,依托产业化力量推动传统文化符号再次浸润现代日常生活,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从传播链到价值链的延伸。
第三,以数字媒介为依托,巩固文化符号的传播力。深度融合新旧媒体传播势能,进一步发挥并整合网络视听领域的平台优势、渠道优势,营造矩阵化传播生态,推动传统文化符号在世界范围内精准、有效、多层级传播,建构中华传统文化灵活表达、生动演绎的展示平台。
王子涵认为,“新型传统文化类节目之所以能够在激活传统文化符号感召力、浸润力、传播力上取得成功,究其本质,在于形成了一种在古与今、历史与现实之间富有张力却内在统一的表述话语。在这一话语的背后,其根本力量是文化自信,即致力于以古喻今、以今释古、古今贯通,促成二者的共在、共融、共生。因此,唯有立足于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符号才能够被不断激活,通过再创造、再诠释、再解读,由此对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发挥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1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