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雪域高原走来光明使者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3-07-04 06:5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雪域高原走来光明使者

嘉兴援建的色尼区城市书房,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书房。

雪域高原走来光明使者

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团委“嘉益启”联合浙江省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教育基金会益启计划项目,为那曲的学生送上一份小礼物。

雪域高原走来光明使者

专业视功能检查车押车员之一的陈坤,从嘉兴到那曲,还没好好休息,就加入到验光配镜队伍中。

雪域高原走来光明使者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这就是援藏精神!

雪域高原走来光明使者

离别前,学校校长为志愿者献上洁白的哈达。

雪域高原走来光明使者

志愿者和藏族同学一起跳锅庄舞。

N记者 赵颖硕 摄影报道

第二天一早,志愿者们刚到色尼区第二(杭嘉)中学就瘫坐在椅子上,高反带来的头痛几乎让大家一夜无眠。他们看着学校的老师、学生忙前忙后帮忙搬物资,却使不上一点力,不停按压氧气罐成了唯一能做的事。简单的启动仪式结束后,终于有人撑不住提议想去医院吸氧。一人开口,众人响应,10名志愿者被送进色尼区人民医院住院部,记者也是其中之一。在杭州援藏医生赵春波、王青伟的帮助下,志愿者都吸上了氧气,血氧饱和度也从不到70%恢复到90%以上,脑袋也没有了炸裂感,说话声音也响了不少。正得意的时候,医生一句话又让志愿者“焉”了:“每个人高反的表现都不一样。现在恢复了,不代表高反就好了,还没停止吸氧前,绝对不能洗澡,多吸氧,不丢脸。”经过1个多小时的吸氧治疗,再加上验血、拍片,志愿者离开医院时天色已黑,仍有4人在医生的要求下留院观察。

6月21日,是正式开展“光明行”的第一天,一共有400多名学生需要验光配镜,4名留院观察的志愿者也早早来到学校。登记、验光、选镜架、开单……大家各司其职,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似乎忘记了高反。由于很多学生是第一次验光,不会配合仪器的使用,再加上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志愿者与学生的交流需要更多的精力。但声音一响话一多,大家又需要吸氧了,往往是右手操作设备,左手使用氧气罐。氧气罐也成了所有志愿者的标配,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

对于所有志愿者来说,高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到学生的验光数据,10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500度以上的高度散光,这些验光数据在嘉兴是很难见到的,而在那曲却很常见。更让他们害怕的是,不少存在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的学生却从未戴过眼镜,还有的学生因为配镜数据出错而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伤。看着眼前一张张让人瞠目结舌的验光数据单,95后党员志愿者李可迪突然意识到:“在门店,我们配出的每一副眼镜都是生意和服务。但在那曲,我们配出的每一副眼镜则是一份责任和义务。我们忍着高反,奔赴4000多公里,但是能还给学生们一个清晰的视野,也值了。”

海拔4500米以上的那曲,让志愿者都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挑战,上午验光配镜,晚上住院吸氧。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顺利完成“温暖嘉·雪域光明行”1030名学生验配眼镜的任务。但与长期驻守那曲的援藏干部相比,志愿者所做的并不值得一提。

在色尼区南部新城,有一座城市书房,室内面积约900平方米,目前正处于内部装修阶段。援藏干部、色尼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陈攀学告诉记者:“2022年10月,我们去色尼区的新华书店买书,发现这里的书籍种类非常少,基本上是一些学生学习类书籍,在和书店工作人员沟通的过程中也了解到来买书的一般都是学生家长。这样的书店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于是,我们产生了在当地打造一个城市书房的想法。”陈攀学说眼前这座城市书房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书房。书房充分融合了那曲本土文化及江南水乡风格,以共享阅读、文化交流、文明实践为主题,划分青年阅览、儿童趣味阅读、阶梯阅读等区域,对洗手间也进行了精心设计。城市书房的打造,是非常贴近百姓生活的一项民生工程,凝聚了援藏干部的心血跟嘉兴企业的智慧。

29年来,嘉兴先后派出10批35名优秀干部、21名专项人才接续援藏,他们一棒接一棒,在雪域高原厚植了以“首创、奋斗、奉献”为内涵的红船精神,为羌塘大地带去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全方位、强有力地推动了那曲的建设和发展。29年来,无论是带头冲锋的张全松、王华根、卓卫明、吕亚军、张翼、曹毅、霍忠华、刘德威、吴佳等援藏干部,还是遭遇车祸因公殉职、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雪域高原的王卫东、干爱忠,或是来自嘉兴民间的公益力量,都在那曲以实干诠释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援藏精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4 08: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雪域高原燃芳华
...拔4500多米的军营,体悟新时代边防军人的家国情怀——雪域高原燃芳华■本报记者 郭丰宽 通讯员 王 刚 唐 鹏那曲军分区战士进行400米障碍训练。黄世杰摄群峰耸立,银装素裹。
2024-02-25 04:42:00
雪域高原喜事多  乡村振兴正当时
本文转自:西藏日报雪域高原喜事多 乡村振兴正当时新华社记者 白明山 白少波 格桑边觉春节和藏历新年来临之际,记者深入西藏那曲、日喀则等农牧区访农家、看变化,发现农牧民的钱包鼓了、
2024-02-17 10:22:00
...%。自对口援藏以来,浙江省30年间已选派200多名教师远赴雪域高原。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安排教育援藏资金9.45亿元,助力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厅
2024-09-05 07:37:00
雪域天路,格桑花开
...列提升服务的举措和一个个“次仁德吉”们,让格桑花在雪域高原美丽绽放,花香四溢。“身为党员的我会更加以真诚、细致、入微的服务,全面擦亮‘天路格桑花’这一高原铁路服务品牌,为广大
2023-04-18 18:34:00
...就是唐蕃古道。它的开创对历史影响之大,可谓唐代版的雪域高原“天路”。从文献记载和文物考古材料来看,唐蕃古道应该是由主线、辅线和众多支线组成的路网。它不仅是唐蕃之间的交通路线,
2023-09-27 09:32:00
川源蹲点观察丨又见格桑花(一)扎根三十年 打拼在高原
...进藏投资创业,变“输血”为“造血”。当浙江精神遇见雪域高原,迸发出的是经久不息的发展动力。到达那曲的这一天,下着小雨,记者刚好赶上了一场隆重的开工仪式:那曲浙江大酒店正式落地
2024-06-25 13:17:00
...光开进那曲县城,大家才知道,离浙江近4000公里的这片雪域高原上,多数百姓还住在铁皮顶的房子里,而让援藏干部一路眯缝着眼睛才能前行的,正是屋顶反射的阳光。援藏,是浙江对口支援
2024-06-24 15:46:00
跨越三十年的两封高原来信
...当年的援藏干部觉得,这个小小的巧合,照应着所有人对雪域高原最朴实的情意。为了那块丰碑我们期待着在世界屋脊上矗立起一座丰碑!——摘自姜军的信一百多年前,现代探险家出现在那曲,向
2024-05-20 11:04:00
...车辆2200余台次。安多交警就像一棵大树,把根深深扎在雪域高原的永久冻土层里,用对党忠诚的热度和为民服务的温度滋养根系,不断延绵生长,枝繁叶茂,保障着过往群众的平安健康。
2023-01-10 09:31: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