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满门忠烈
仆固怀恩是安史之乱众多将领中,命运变化最为戏剧性的一位。唐代自太宗高宗时期,便开始大量任用藩将,这些藩将为大唐的疆域稳定立下赫赫战功。阿史那杜尔、黑齿常之等都是其中的风云人物。随着玄宗时期国力的强盛,大唐开始开疆拓土,更多的藩将为国家效力,像高仙芝、李光弼、哥舒翰等都成为了举世皆知的名将。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仆固怀恩的职位是朔方军左武锋使,名义上是郭子仪的部下,虽然他在一众藩将中并未引起特别注意,未显山露水,但他却默默积蓄着力量。直到755年冬天,安史之乱爆发,这场由河北蔓延的叛乱迅速波及关中与江淮,几乎将整个唐朝拖入了内战的深渊。洛阳由于官军战力不足,迅速陷落。玄宗在关键时刻也做出了错误决策,急于调走哥舒翰及其数万陇右兵力,使得大唐的局势急转直下。
当时,唐朝所能依靠的兵力只剩下山西的朔方军以及远在万里之外的安西北庭军。也正是从此刻起,仆固怀恩开始崭露头角,他和郭子仪联手,开始为唐朝收复失地,重整山河。
自756年起,朔方与河西军兵分两路,一部分军队固守太原,并进行袭扰河北的叛军,另一部分则随郭子仪和仆固怀恩渡过黄河,直扑关中。在长安西南的香积寺,唐军成功击溃了叛军的主力。接着,唐军坚守潼关,并在陕东击败了叛军,最终收复了洛阳,大唐终于从困境中获得了喘息之机。
在这场平叛的战斗中,仆固怀恩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且在战场上为国家牺牲了许多亲人,甚至家族中共有46人为国捐躯。史书记载:“怀恩与贼百战,阖宗死事至四十六人”,足见其忠烈。仆固怀恩的满门忠烈,几乎将整个家族的生命与血肉都献给了大唐。
仆固怀恩的战功显赫,尤其是在收复两京的战斗中,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特别是在潼关,他击败了曾经大败封常清的猛将崔乾祐,打开了关中的门户。随后,在与安守忠、李归仁的两日苦战中,虽败退渭水,但依然不失英勇,最终带领唐军击败敌军。在香积寺的战斗中,叛军设伏欲夹击唐军,但仆固怀恩慧眼识破,率精骑冲击敌阵,消灭了伏兵,大大削弱了敌军的气势。在两军主力对抗中,他亲自脱去铠甲,持矛深入敌阵,斩杀了十多名叛军首领,敌军在惊慌中溃不成军。
仆固怀恩不仅为国家浴血奋战,还亲手斩杀了试图投降敌人的亲生儿子仆固玢,这一举动震惊了朝野,充分体现了他忠诚与铁血的一面。史载:“怀恩子玢战败降虏,已而自拔归,怀恩怒,叱斩之。”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即便是亲情,也无法改变他忠诚于国家的决心。
安史之乱的糟糕收尾
唐朝曾有三次机会,可以较早而体面地结束安史之乱。第一次发生在哥舒翰与叛军对峙的潼关。此时,河北的义军四起,安史的老巢面临倾覆之险。安禄山甚至对周围的汉人谋士表达了悔意,然而玄宗仍催促哥舒翰出兵,结果官军却在潼关被叛军崔乾佑击败,导致唐朝局势急剧恶化。
第二次机会来自李泌的“疲敌之计”,他建议不急于收回两京,而是让叛军疲于奔波于关中与河北之间,从而使敌军首尾不能兼顾,最后再直捣黄龙,攻占安史的老巢。可惜,肃宗急于稳固自己的权力,最终选择了收复两京的战略。
最后一次机会发生在唐军收复洛阳后,准备进攻河北。然而,由于指挥不畅,各部协调不力,唐军在邺城被史思明击败,丧失了数万民工及大量物资,使得彻底清除河北叛军的机会转瞬即逝。
自761年邺城一战大败后,唐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再也未能恢复收复两京时的强势。尽管李光弼还在河阳大捷中获得了胜利,但他与仆固怀恩在邙山的配合失误,导致洛阳再次落入叛军之手,安史之乱进入了最为消耗国力的阶段。
随着战乱的不断延续,英雄的赞歌也逐渐停歇。西北边军曾在安史之乱前屡次出征,英勇无畏,但如今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已经化作枯骨,士气低迷。官军和叛军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兵匪之分已渐渐消失。
这场灾难不仅带走了唐玄宗、唐肃宗两任皇帝,也同时送走了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等三大叛军首领。至762年,新任皇帝李豫继位,叛军的史朝义联合回纥可汗牟羽,准备趁机再次发起南下。然而,唐代宗决心尽快平定这场动荡,并指示仆固怀恩稳住回纥牟羽可汗,同时改变平叛策略,朝廷表示可以招安那些愿意归顺的叛将。
仆固怀恩不辱使命,通过劝说牟羽可汗,成功说服他转而与史朝义对立。到了763年,史朝义在李怀仙的追捕下自杀,安史之乱最终进入了尾声。
功高被忌
然而,叛乱平息后,仆固怀恩的命运急转直下,虽然他获得了“检校左仆射、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太子少师”等重要职务,还被封为“大宁郡王”,位极人臣,但他也因此陷入了朝廷的疑忌之中。作为异族的他,唐朝曾因安禄山、史思明的背叛而对藩将产生深深的不信任。虽然他为唐朝打下了赫赫战功,家族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朝廷依旧无法放下心中的疑虑。
仆固怀恩本是铁勒贵族,性格倔强且骄傲,这也让他在众多将领中显得格外突出。除了郭子仪,他几乎得不到任何将领的认可。尤其是在平定叛乱过程中,仆固怀恩越发显得居功自傲,这种态度更加激怒了许多同僚,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他担任河北地区的军政一把手,与当年的安禄山类似。唐朝未能削弱叛将的势力,反而将大量叛将封为节度使,仆固怀恩的推荐下,这些叛将几乎完全依赖他。史载:“怀恩恐贼平宠衰,故奏留(薛)嵩等及李宝臣分帅河北,自为党援。”这使得他在朝廷内部与中央之间的矛盾愈发加剧。仆固怀恩处于这样一个结构性矛盾的漩涡中,既无法退却,也无法改变自己被猜疑的命运。
导火索
763年,叛乱刚刚平息,仆固怀恩忙着安排回纥可汗南归的事宜,同时也接到保护任务的大将辛云京,却在太原守卫坚固。仆固怀恩途经太原时,准备让辛云京开城犒劳军队,却遭遇了拒绝。辛云京对藩将的轻视,让仆固怀恩愤怒至极,立即上书朝廷要求严惩辛云京。唐代宗大为震惊,派遣太监骆奉先前往调查,也顺便安抚回纥。
然而,事情并未平息,反而越发复杂。在这期间,仆固怀恩的旧部李抱玉也诬告他谋反,导致唐代宗不得不责问他。仆固怀恩的回应,更是加剧了事态的紧张。在奏章中,他指责唐代宗对功臣的冷落,并且愤怒地提出:“弓藏鸟尽,兔死犬烹。”更甚者,他还威胁皇帝,声言“臣实不敢保家,陛下岂能安国?”这样的辞令,使得他与朝廷的关系彻底破裂。
一念之差
虽然仆固怀恩后悔自己言辞过于激烈,然而由于朝廷的不信任与不安,他已难以回头。身边的几位参将建议他借机攻占太原,带着辛云京前往长安。这一决定,最终让他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他和郭子仪的区别愈加明显,郭子仪从来不会轻易做出如此激烈的决策,而仆固怀恩却因性格倔强,最终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这一次,仆固怀恩的举动让他成为了谋反的罪人。唐代宗下令郭子仪前往太原处理此事,结果仆固怀恩的军队在见到老领导时纷纷放下武器,甚至还杀了他儿子。最终,仆固怀恩被迫带着亲兵与回纥人逃往灵州,而此时,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
在灵州,仆固怀恩回想起自己过往的选择,内心充满了悔恼。但此时他已深陷泥潭,无法回头,最终死于765年的南下途中。此时,那些曾怂恿他反叛的参将,很快也遭到了郭子仪的清算。
历史的幽灵在此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12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