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世界海洋日丨广州:夯实现代海洋城市的生态根基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3-06-08 11:51:00 来源:中国日报网

海岸线上翠木葱茏,飞鸟在树影间掠过,远处海浪泛起银边……这是广州南沙区虎门大桥北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一景。从杂草丛生的“垃圾场”到风光旖旎的金色沙滩,这一广州首个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共历时6个月,在这片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地带上打造出一个城与海共生的“生态样本”。

随着6月8日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的到来,海洋生态保护议题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最大的资源库,目前海洋拥有已知物种约25万种,产生了地球上至少50%的氧气,为全球近30亿人提供食物、工作和收入。海洋每年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约达2.5万亿美元,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海洋生产总值依赖于健康的海洋资源。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广州已通过海洋打开持续千年、链接全球的商贸通衢。对如今的广州而言,如何在城市发展与海洋生态之间建立新的平衡,成为其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地基”。

近年来,从守住生态保护底线到建立多方参与的生态治理模式,广州也做出了系列探索。

严守滨海生态底线

“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是比较严峻的,IPBES(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评估认为100万个物种正面临灭绝风险,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结构功能都在下降。”近日,在大湾区科学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魏辅文用一组数据直观展示海洋生态保护的紧迫性,“然而在保护地建设上,以中国为例,目前自然保护地约占陆域国土面积18%,但海洋现在公布的数据只有约4%,要实现2030年的保护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未来需要共同努力。”

自然资源部公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15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5万平方公里,覆盖绝大多数重要湿地、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以及绝大多数未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

聚焦到广州,作为一座河口型海洋城市,广州的海洋生态保护关键区域也集中在番禺、南沙等沿海地区。

广州市地处珠江入海口,具有河海双重属性,为典型的咸淡水混合区。化龙、南沙湾、万顷沙河口等地,生态敏感性高,分布红树林等重要生物群落,是广州严格保护的滨海生态底线。

近年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也陆续在番禺、南沙等地组织开展多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其中,南沙区虎门大桥北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以下简称“虎门大桥项目”)是广州深入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走进虎门大桥项目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左手边玉屑银末般的海滩,右手边望去便是占地0.49公顷的新种红树林:一公里长的修复岸线边上,清澈的海水轻抚干净的沙滩,温柔的海风吹动红树的枝叶。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杂草丛生、堆满了建筑垃圾和海漂垃圾,而今已成为风光旖旎、鱼鸟觅食的“黄金海岸带”。

“之前这里的岸线遭海浪侵蚀严重,形成了后退的趋势,也没有相关防浪防灾设施。岸线附近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海漂垃圾堆积,对原有红树林生长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严重破坏。”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整治工程之前,虎门大桥项目所处海岸带存在驳岸防浪能力差以及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受损等情况。

为满足防浪防灾、生态修复、人文景观等多种需求,虎门大桥项目共设置入口展示区、红树林种植区、沙滩修复区、堤前绿地生态修复区4个区域。其中,红树林种植区共种植了适合本地生长的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等树种,既能抵御海洋灾害对岸基的破坏,又可以净化海水,还吸引海鸟及海洋生物到此栖息觅食,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

据介绍,虎门大桥项目共整治修复海岸线长度955米,整治修复面积44040平方米,种植红树林面积0.49公顷。目前,广州还在南沙大力推动建设省级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实施南沙区大角山海滨公园生态海堤改造及提升项目,修复岸线长度1094米,营造红树林约4.01公顷,管护现有红树林7.3公顷。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积极谋划新一轮的海洋生态修复工作,未来将持续整治修复海岸线、滨海湿地,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和岸线生态减灾功能。

打造生态共治模式

然而,面对占地球面积约70%的广袤海洋,仅靠政府主导推进生态修复是不足够的。业内人士指出,在广州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过程中,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鼓励政府、企业、个人等各类主体都参与到生态修复行动之中,最大程度激活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活力,从而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治理模式。

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广州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也提出“深化陆海统筹,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目标。其中包括,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加快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的综合协调机制,同时健全完善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等。

2023年初,由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创建的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科普行动项目(以下简称“坦头村项目”),就是广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的首次尝试,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共5万美元资金支持,以及中环宇恩(广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约41万元人民币的配套资金支持。

“民间组织与公众的联系更紧密,我们希望通过民间组织去动员当地公众、社区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中。”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国家协调员的刘怡表示,相比于其它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行的大型项目,坦头村项目主要通过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加强与当地社区沟通,将采取自下而上的动员方式,推动社区居民参与海洋生态治理。

坦头村项目建议书显示,在两年项目期内,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将在该地区补种红树林约300棵,改善天然红树林区域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的现状,实现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坦头村项目将通过搭建红树林保护志愿小组、举办线下科普及培训活动、研发科普微课等方式,让至少300户本地居民形成红树林保护基本意识。

“未来我们会不定期组织家庭植树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并计划在这片区域打造一个海洋科普野外基地,通过建设科普长廊等形式,常态化展现红树林相关知识,向前来参观的公众提供学习、科普机会,从而调动起周边社区、群众认识红树林、共同参与保护红树林的热情和积极性。”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会长林立表示。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广州正逐步翻开海洋生态治理的新篇章。未来广州要推进陆海统筹,用绣花功夫精心设计现代海洋新城,将海风、海景引入城市,理水营城,打造有岭南特色、生态优良、曲线优美的一横八纵岭南水乡,打造生态人文功能兼顾的韧性城市本底。 【责任编辑:蔡东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8 13: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我国自主研制的波浪能海洋生态监测浮标研发测试平台投入使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海洋经济规模偏小、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新兴产业培育不足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
2024-04-10 11:23:00
系统推进生态修复 建设美丽宜居花城
...江交汇的陆海过渡地带,拥有山林、河湖、湿地、农田、海洋等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同时,广州作为超大城市,高密度建成空间和超2200万的实有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现实压力较大,面临城市
2024-04-22 03:59:00
...文转自:广州日报广州实践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海洋蕴藏着无尽的资源,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广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对海洋资源进行有
2024-04-10 03:58:00
...生态系统碳计量方法和手段,定量评估广州林业、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生态农业空间是城市生态固碳的主要载体。广州山水林田湖海资源丰富多样,基于全国土地第三次调查与林业资
2023-04-21 21:26:00
...“清远班”学子游广州活动,让学生长见识、开眼界。在海洋世界中体验360度沉浸式梦幻、唯美、神秘、炫彩的空中海洋之城;在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中真切感受到远古的真实场景,深刻了解到
2024-01-19 07:05:00
广州南沙:高质量发展主阵地 跑好开局“第一棒”
...要勇于挑起科技创新的大梁。《南沙方案》提出,“推动海洋科技力量集聚,打造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今年年初印发的《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提出,推动实施广州南
2024-02-19 04:03:00
海洋强国战略论坛三亚开幕 院士建言加强海洋科技根基
...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网三亚11月8日电 (张月和)第十一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8日在海南三亚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在大会报告中表示,中国的海洋科技根基相对较为薄弱,需要打通政
2023-11-08 18:48:00
中国有哪些国家级的湿地
...锋面发达,海水清澈,这些独特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各种海洋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和生长提供了十分理想的条件。 根据历年记录,湿地范围内共鉴定有2155种海洋生物,包括贝类422种、
2023-02-03 20:17:00
以绿化美化创造绿色和谐的人居环境
...为岭南建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岭南地区是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因此岭南建筑文化表现出包容性及融合的特点。 “岭南的城市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水环
2024-04-19 07:24: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