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本报通讯员 王三合
“这些俑,将漂洋过海发往荷兰。”3月29日,在西安市临潼区秦陵街道秦俑村,51岁的杨晓娟正在和工人忙着对发往海外的陶俑进行打包、填充、装箱。
从事秦俑复制工作近20年,杨晓娟从不认为自己是在经营生意。
50年前的同一天,在西安临潼西杨村的一座果园里,村民抗旱挖井时挖出了震撼世人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之后,“兵马俑”迅速成了西安的代名词,也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我清晰地记得,父亲、母亲和姐姐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都去兵马俑发掘现场帮考古队干活。”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包括兵马俑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陆续面世。也是从那时起,杨晓娟开始着迷于陶俑的塑形、雕刻技法。
在她看来,这些体形高大、造型精致的秦俑是“会说话”的历史。
1999年,借助毗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优势,杨晓娟两口子在自家小院里开起了秦脉雕塑工艺厂,日复一日揣摩、研究着复制兵马俑的工艺。铠甲、配饰、面容、发丝……陶俑在她的手中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栩栩如生。
“复制一件成人大小的兵马俑并不容易。做造型、翻模、制泥胎、阴干、焙烧、组装、做旧,需耗时两三个月。造型和做旧,最考验功力。”杨晓娟说,尺寸比例、姿态神韵全靠造型师手上的艺术功底,火候拿捏也有讲究。
“随着旅游业不断升温,我们发现很多人对咱关中的窑洞很感兴趣,对亲手体验制作陶俑更有兴致。”2017年,杨晓娟和丈夫把自家的几孔老窑洞翻新改造后,建起了一家名为“秦俑村窑洞庭院”的特色民宿。
民宿一开业,便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好学的杨晓娟每天跟着导游和游客学习外语,文化水平不高的她逐渐成了“外语通”,可以用好几种外语给游客讲述兵马俑的故事。
杨晓娟的儿子庞晨也跟着父母一起在村里烧陶俑。“看着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走出国门,我觉得非常骄傲。”庞晨说,他们每年要接待近4000名外国游客,制作的兵马俑工艺品遍布40多个国家。
“我妈和村上很多人现在都在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家乡的兵马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庞晨说。
1979年10月,在秦兵马俑陪葬坑遗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放。1987年,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放至今,已接待中外观众1亿多人次,其中包括22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白墙、灰瓦、青砖、古铜色门窗,一排排关中民居建筑分外别致。石榴、柿子、花墙、清幽的小径,一处处美景装点着古朴的村落。为了配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前工程改造,一个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村——秦俑村诞生了。
“秦俑村南依骊山,位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核心景区,下辖西杨组、下和组、西孙组、上张组、王俭组、庞沟组等6个村民小组。”秦俑村党支部书记杨临潼介绍,随着旅游环境的整治提升,秦俑村秦风汉瓦式的农家小院、随处可见的兵马俑工艺品,与博物馆几乎融为一体。
依托美丽的环境、文明的乡风,秦俑村的口碑越来越好。2020年11月,秦俑村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全村70%的村民参与到餐饮业、旅游服务业中。全村开办农家乐100余家,民俗客栈60余家,旅游三产年收入8000万元以上。”杨临潼说,秦兵马俑作为千年古都西安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时光流转中见证着一座城的沧桑巨变。秦兵马俑更像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历史文化的魅力被放大了,秦俑村最吸引人的文化内涵也被放大了。
“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把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信心。”杨临潼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30 05: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