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百米开外,旱厕腐臭刺鼻难忍;崭新公厕门前,铁锁寒光。山西稷山县农村上演的这场“双厕记”,荒诞而刺眼。据央视新闻7月20日报道,运城市稷山县部分村庄投入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被锁住,沦为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不少村民反映,新建公厕外观整洁、设施齐全,但不对外开放。
7 月 21 日晚,山西省稷山县发布通报。面对央视曝光的公厕锁门问题,当地直言“情况属实”,并迅速摆出整改姿态: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排查、承诺落实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机制、要求纪委监委追责问责。但在村民仍需捂着鼻子走进旱厕的现实面前,排查能否触及所有村落?长效机制如何避免沦为新的“纸上规定”?被追责的人员名单与具体过失何时公开?这些问号,比通报本身更值得关心。
农村公厕建设本是乡村振兴中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一环,是衡量乡村文明成色的重要标尺。政策层面早已明确“建管并重”的要求,可在稷山县的部分村落,公厕却异化为 “政绩展览品”。村民在旱厕忍受熏天异味的现实,与百米外崭新公厕的闲置形成刺眼对比,也藏着群众对民生工程的失望,更暴露了部分基层干部政绩观的扭曲。他们把“有没有”当成了“好不好”,将“领导看见”凌驾于“群众需要”之上。
“建而不管”的症结,根源在于制度保障的缺位与监管责任的悬空。尽管政策明确要求“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但现实中管理主体模糊、维护资金缺乏、监督机制失效,使公厕建成即陷入“无主”状态。当地政府应将公厕开放率、村民满意度等硬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压实责任链条;同时探索设立乡村公益岗位,让村民参与管理并获取报酬,既解决“无人管”困境,又提升参与感与监督意识。
公厕虽小,折射的却是基层治理理念与作风的问题。
当紧锁的公厕大门真正为村民打开,当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乡村振兴的成色才会更足,群众的获得感才会更实。这,才是公厕建设应有的民生温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杨阳萌
主播/汪林静
视频/贺琰竹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陈诗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24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