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可以驻足的地方 | 孙郁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4:06:00 来源:文汇报

有一年去南京大学开会,顺便去看校史的展览,知道了许多过去不甚了解的人与事。胡小石、汪辟疆、程千帆、陈瘦竹等,都是在学术史上留下重要痕迹的人。他们的学识,我懂得不多,也由此多了一点好奇心。金陵一带向来多才子,学识丰厚的人一时难以道尽。看那里的人文沿革,可驻足流连的地方,往往是有奇气在的。六朝以来的遗风,并未在近代都消失过。

我自己接触过几位南大的老学者,印象都很深。他们与北京的学者有不同的地方。一所学校如果曾经群英集聚,自然会形成一种传统,守住遗风的人也就显得十分可贵。我们所说的文脉,其实是由一个群体完成的。在南京多次见过董健先生,他是研究戏剧的,人很爽快。和许多老先生一样,是没有被时风浸染的人,谈吐里有愤世嫉俗的感觉,言及文学史,并不人云亦云。他和陈瘦竹、陈白尘等先生,构成了南京大学戏剧研究的奇观,对于国内同行的影响力,至今还能够感到。

后来读到丁帆先生《先生素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才对于这所学校的前辈学人,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涉及南大的多位先生,有血有肉,音容可触,他们生命中一些片段,说起来都是新“世说”的材料。顺着那些线索,也仿佛闻到这些人的气味,古风中也有现代感,作者笔下的时光,留在那些不被注意的细节里,老一代人的风格与气节,也被写活了。

丁帆是有作家气质的学者,对于文事与人事,颇为敏感,文字是有棱角的。从所述的往事里,留有学术史的枝叶,对于前辈学者的心迹,了然于心,笔下几个教授的形象,也渗透着作者的感情。比如叶子铭、许志英的晚年之态,就跃然纸上,他们的学术追求,和生死观,都与常人有些区别。叶子铭先生是丁帆的恩师,他们彼此的性格不同,作者欣赏他的为人,也从其形迹中悟出了许多书本里没有的隐含。那代人经历的风雨,也影响了学术的眼光,丁帆看到了时代之力对于知识界的冲击,学术与人生,都在一条不寻常的路上。作者写许志英,许多话题是凝重的,先生的悲欣,就含着复杂的人生况味。我曾经多次见过许志英先生,印象深深,他一生的执着和决然,说起来颇带奇韵,不管是顺与逆,都异常的清醒。丁帆在这位前辈的思想里,感到了知识人焦虑的深因。许先生在做系主任时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其背后的滋味,至今都值得回味。

南京学界,常可感到耿介之气的流溢,我印象里的丁帆就有一点傲骨,喜欢质疑与追问。他有一点北人的样子,与人交流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恶,话语中泾渭分明。看他写乡土文学研究的文章,身上也带着民间原生态的苍茫,而那些触及启蒙的言论,背后是大的忧思的流转。现代文学研究者往往有一个特点,所研究的对象与自己的信念有吻合的地方,从文本与风潮的凝视中,也不自觉有了自己的价值取舍。所以那文字既远离唯美主义,也非虚无主义的遁逸。对于学科某些思想的寻找,其实也是对于自己的信念的坚守,从丁帆的选择中,可以看出为学之道与信仰之道间的缠绕性的关系。

这一点倒使他在一些地方延续了五四的遗风,对于陈独秀、鲁迅的好感,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字的能指。记得钱理群先生写过几代学人的故事,也注重的是学人的道德文章。在他笔下,鲁迅之后,是有一个未曾中断的传统的,但这个传统并不是都在主流的话语中。不过,新文学研究者,与这个传统是最近的,许多人意识到,自己的一切,都是在一种精神的延长线上的。钱理群写王瑶、李何林、钱谷融等,记录了诸多精神的瞬间,以为五四之子,真的改变了后来的文化流脉。丁帆与钱理群,内心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他写前辈人的形象,更注重性格的描述,和悲苦意识的呈现,爱智之外,还有生死意识。比如写到邹恬先生,就笔带苍凉,他与世告别的方式,让人“在无言中肃立”。《先生素描》还写了几个奇人,比如描写陈白尘的地方,就有出奇之笔,他说陈氏“一生着力于喜剧创作,却在散文创作中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了悲剧的表达空间”,就既是一个审美话题,也是生命哲学的话题。丁帆与陈白尘大概有一点相似,即都常带“悲悯长啸”的气韵。读书之乐有时不如读人之乐,书与人之间,能衍生的话题,是超出我们的日常感受的。

南京大学程千帆先生,学问之道与为人之道,也是被丁帆称道不已的。程先生的学问独步学林,文章没有一般古代文学研究者的老气,体式从唐人那里来,却也有当下感,沉郁的笔触中也不乏狂傲之色。手里有一本他的诗文集,读后发现,先生也是浩气藏身的。年轻时,他在《醉后与人辩斗长街,戏以记之》云:“长醒不能狂,大醉乃有我。街东穿街西,蓝衫飘婀娜。螳臂竟挡车,决眥忽冒火。老拳挥一怒,群儿噪幺麽。”这大有太白之风,率真的一面历历在目。而后来与友人唱和中,六朝人的气味也常常出来,比如《重禹寄示绀弩二集,因题其端》言及聂绀弩,就有这样的句子:“绀弩霜下杰,几为刀下鬼,头皮或断送,作诗终不悔。”与这位狂士的内心颇多感应,心绪是接近的。他与朱自清、周策纵、杨公骥等都有交往,彼此的爱憎都自如流出,绝无小家之调。这种心与心的真挚的交流,在知识界最为难得。丁帆对于程先生的本色,佩服得很,他写道:

程千老绝不是那种躲进书斋成一统的“鸵鸟型”学者,他是有“铁肩”担当的人,是“东林党”那样的书生,是有“金刚怒目”一面的“真的猛士”。正如其开门博士弟子莫砺锋所言:“程先生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恂恂如也,相当的平易近人,可是其内心却是刚强不可犯的。”

我也很喜欢程千帆先生的诗文,民国那代学人的气质是有的。他并非书斋中的迂腐之人,与当代学者有不同的交往,总有一些灼见。记得朱正先生一本研究当代思潮的书出版,他就说,是以汉学方式治宋学,一语中的。他和林庚、舒芜等人的交流,都是文坛佳话,思想里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其学术品格,对于后来学者影响很大。南京大学古代文学重镇的出现,先生功莫大焉。读罢《先生素描》,觉得这才是南大文学院里珍贵的遗存,无论是为学,还是为师,这样的人都是稀缺的。程千帆先生对于新文学的要义是熟悉的,故治国学而每每不忘五四精神和章黄门派的批判意识,这是他浸于古又出于古的独特处,其中现实情怀更让人感动。一个有信仰的人,在治学中会恪守一种精神的,也因了这精神,就不会在空中飘来飘去,而像一棵大树,深扎在大地上,后人在望道的途中,也因之有了可以驻足的地方。

作者:孙 郁

编辑:谢 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2 1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在学术上“进”得去,在普及上“出”得来(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在学术上“进”得去,在普及上“出”得来(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本报记者 姚雪青《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
2024-01-26 05:44:00
本文转自:新华每日电讯本报记者王恒志1984年10月22日,南京大学图书馆报告厅高朋满座、俊彦云集,钱仲联、程千帆、唐圭璋等古代文学大师级学者和300多位南大师生共同见证了莫砺锋
2023-06-30 02:16:00
...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教授在发言中深情回忆了与南师大古典文献学专业师友之间的交游情形:徐复先生满腹经纶、平易近人,
2023-09-25 01:50:00
大学生演绎“大先生”,南大新生戏剧节上演“跨越时空的对话”
5月25日至26日,南京大学第二届新生戏剧节“奋进·先声”大先生系列在南大鼓楼校区大礼堂上演。4部实景沉浸式小戏,12部大先生戏剧轮番演出,“05后”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生动演绎
2024-05-28 11:58:00
...引仍在冥冥之中起着决定作用。考进南大,我幸运地成为程千帆先生的弟子。程先生善于讲课,有口皆碑。2000年我编辑《程千帆先生纪念文集》,曾向程先生在武汉大学教过的学生约稿,贾文
2024-05-22 12:00:00
莫砺锋、李贵共论宋代诗词:高扬的爱国主义是它的优点
...的爱国主题——莫砺锋《宋诗鉴赏》分享会”在沪举办,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莫砺锋老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贵老师莅临分享会现场。《宋诗鉴赏》分享会注
2023-08-19 16:11:00
火车站这些地方容易遗忘行李 提醒清点,防止遗失
...、安检口和上下出租车区域。警方提醒,大家在经过这些地方时一定要清点一下行李数量,防止错拿遗失。2月8日,南京站派出所民警接到旅客王先生和他女友李女士报警。两人当天没赶上车,匆
2023-02-15 19:46:00
...受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起并入国立东南大学,即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前身)校长郭秉文之聘,出任该校教育科儿童心理学教授。他热爱儿童教育事业,精心研究家庭教育和儿童心
2023-02-13 00:48:00
南京江边、湖边“草根”音乐会火爆 ,乐队:纯属公益,放飞自己快乐他人
...湿地公园灯塔下,台阶上坐满了观众,甚至没有了落脚的地方,众人的目光齐聚到下面平台上调试音响设备的乐队成员。记者往远处望去,公园延伸出去的观江平台上也站了一排等待欣赏江边音乐会
2024-04-17 13:4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