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家也许都听过一个词,即“嗟来之食”。典故说的是古代齐国有个积德行善之贵人,自行准备好干粮和水,用以施舍给路上的饥民,但每次施舍的时候,他都是一副傲慢得意的样子,显得有些不尊重人,一个肚饿男子经过之时,感到有被羞辱之意而拒绝了贵人的施舍,贵人自觉有愧,追上去连声道歉,挽留男子赏脸吃饭,岂知行乞男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贵人的邀请,最后活生生饿死路上。实际上,这个典故并非常态,只是古人对气节的一种宣传噱头,放在真实历史情景中,如果一个人挣扎在生死边缘,无论是养活自己还是家人,有食物充饥已经是万幸了,更不论其是否为“嗟来之食”。尤其在古代生产力极为落后的背景下,纵然是生活在所谓的"盛世",人们的温饱依然很难解决,那些古装电视剧上看到的“饭局”,基本是那时候的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一旦发生天灾或者战争,能活着的都是幸存者,而幸存者能不至于饿死的,不是靠继承家业或出卖自己能力,就是依靠政府救济或施舍。清代粥厂施粥就是真实的历史反映。
粥厂施赈,是清代荒年赈济的一种形式,当时最常见的是平粜,就是政府将常平仓的粮食拿出来,平价卖给老百姓,以平稳粮价,遏制商人囤积居奇;或者贷粮,即把仓粮借贷给百姓,等待收成后归还,以帮助灾民渡过暂时的难关;或者散米,将粮食无偿发给非常贫困的人户。粥厂,也就是施粥,古装电视上我们也常常见到,特别困难户可以到这里领稀饭。施粥也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纯粹官办,有的是官绅合办,也有私家独办。当然,后一种现象相当少,因为个人力量有限,难以为继,不好收场,还会遭到埋怨。一般富裕人家,家里煮饭时,把米汤和杂粮放在一起熬煮,施舍给没有饭吃的穷人,也就是平常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大户人家行善积德救济穷人的场景。
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华府夫人带着一大家子到庙里施舍馒头给穷人乞丐,就是类似这样的场景,但是电影都是美化了生活,大家不要以为历史生活中,也会出现华府“秋香”和乞丐们一同挽手起舞、共同欢庆的场景,那是星爷电影中想象的、美化的,为电影剧情需要设计的。真实的历史中,别说施舍的富人家与穷人有说有笑的画面了,富人施舍之时,能给穷人起码的尊重就很不错了,甚至换成官府救济之时,那些负责赈济的官员不趁机克扣粮食、贪污腐化,把泥土或者树皮添加进米糠之中熬粥分发,已经是仁至义尽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阶层贫富差距之大,以及社会的黑暗。
晚清时期,一旦遇到天灾,青黄不接之时,到处都是受难的灾民,政府为避免遍地饿殍的问题出现(往往死人太多,就难以处理尸体,甚至引发各类传染疾病,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更高)。因而,晚清统治者往往在各地设置粥厂,选派官员负责熬粥赈济灾民,不至于让其饿死街头,一则维持政府“天下为公”的形象,维护社会稳定和稳固地方统治,避免灾民暴动;二则保存国家民力,以便应对军队、生产和人民繁衍的需要,节约国家成本。乾隆三十八年(1773),广东有台风灾害,广州将军、两广督抚报告皇帝,乾隆派出大臣运送救济粮到广东,于是向各府州发出告示,官府设粥厂施赈。在广州,粥厂设于院落宽敞的东门附近的教场、西门附近的寺庙,又在市内相宜地点设立两个粥厂。粥厂煮粥有胥吏负责,由官员实行监督,吏役克扣米粮,官员可以管他,而官员吞没稻米,衙役不敢管。起初煮粥用的是米,渐渐地掺和白泥充数,再后来就以树皮下锅,所以饥民“嚼泥泥充肠,啮皮皮以香”。然而这是不能充饥的,只能多受几天罪,然后死去,真是“嚼泥啮皮缓-死,今日趁粥明日鬼”。就在教场的粥厂旁边,死尸和骸骨随处可见。
在当时,因为施粥是政府免费发放,领取的人很多,为了规范管理,在粥厂熬粥施粥的过程中,政府把接受施舍的穷人群体分成好几类,妇女儿童一类,老弱病残一类,普通领粥者又是一类,这些穷人接受施粥的时候,必须凭事先领到的票证为据,在固定的区域范围内等候施粥。因而,我们以往在古装电视剧上看到富裕大户向穷人施舍的时候,一大堆乞丐或者穷人蜂拥而上,围绕抢食的场景还是比较少的,这种乱象问题仅仅出现在初期,而后已经被严格的划分和管理,限制了其行为。
由此可见,一碗粥的江湖,对于穷人来说,那是一个救命的稻草,一旦失去,就有可能横死街头,死无葬身之地。对于负责的官员来说,这是一个发财致富的良机,很多同僚都在赈灾中大捞一笔,从而衣食无忧,一旦失去这次机会,不知何时才能有机会出头了。对于富人而言,一碗粥可以积善行德,积阴德以达于延年益寿,其既想在穷人社会中树立大善人形象,也不想过多得罪为官之人。穷苦百姓成了推动社会历史向前推进的垫脚石,那些掏空别人生存资源获得自己生存的人们,也逃不出历史车轮的碾压,前者劳苦一辈子,却心安理得;后者处心积虑剥削一辈子,却昧着良心。两者都成了彼此人生的过客,只是人生的意义不一样罢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7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