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007年,李明山正在打算重修自己的房屋,在清理瓦片的时候,李明山发现了一个形状特殊的青色瓦片,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一颗子弹,更加令人诧异的是,这颗子弹里面没有火药,而是一张皱巴巴的纸片。
李明山非常好奇,自己的家中三代务农,与战争几乎可以说搭不上边,为什么在自己家的瓦片下会有这么一颗子弹呢?他将子弹里面的纸片缓缓地打开,上面写着,今借李大娘包谷五斗,食盐三斤,工农红军冬月13日。
原来自己的奶奶当年竟然还借过东西给红军,在三弟的提醒下,李明山回忆起来,当年奶奶弥留之际,将他们三兄弟叫到床边,细心叮嘱道,自己当年看红军战士太过艰苦,所以借过一点粮食给红军,说这些时,奶奶还特意拉着李明山的胳膊,叮嘱他千万不要因为这些小事,将来去麻烦政府,给国家增加负担。
李明山拍了拍自己的脑袋,恍然大悟,当时的确有这么回事,可是自己当时的年纪太小,记得不大清楚了。这时李明山的二弟想到奶奶有一个日记本,因为奶奶去世后,三兄弟一直各忙各的,从来没有好好整理过奶奶的遗物,在三兄弟的回忆下,李明山找到了奶奶当年那本日记本,翻开日记本,仿佛回到了当初的那个年代,奶奶慈祥地坐在他们身旁,给他们讲起当年的故事。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时间定格在1934年的腊月初二。村民们虽然都想着瑞雪兆丰年,可是大雪使得道路更加难走,交通多有不便。好不容易有一天放晴,村民们忙着把自家的东西拿出来晒晒,突然看见一群荷枪实弹的军人出现在村里,老百姓们都吓傻了,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抓壮丁的事情,一旦被抓走当了壮丁,那基本上是九死一生,还没等队伍前面的军官说话,老百姓们就四处逃窜了起来,家家将门锁紧闭,生怕自己成为那个幸运儿。这支军队的军官看到此情此景也很是无奈,这个军官不是其他人,他是红25军的徐海东,他带着25军转移,路过了这里,可是此情此景让他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没有办法,部队已经连续赶路好多天了,士兵们已经很久没能吃上一顿饱饭了,再这样下去,还没等到面对敌人,将士们自己就会因为体力不支,而率先倒下。
徐海东只能硬着头皮,到各个家中去敲门,希望能有人给他们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可是基本上都没有人回应。敲到李家大门的时候,徐海东以为又没戏了,叹了口气,失望地调头准备走的时候,只见门缓缓地打开了,原来李明山的奶奶裹了小脚,行动起来多又不便,她也不知道村里刚才慌乱的是为了什么事情,她听到有人敲门,就蹑手蹑脚过来开门了。
李明山奶奶的姓名叫做项小翠,她看着门外的部队,一时间也有点害怕。徐海东看见总算有个人开门了,就像抓住一个救命稻草一样,他和项小翠说道,“大姐,我们是红军,希望在您家的麦场里面休息几天,看看能不能通融一下”村里消息闭塞,项小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红军,她看徐海东这个人看上去还算是文质彬彬,又打开门看见,外面的红军战士虽然已经是腊月天了可是身上竟然只有一件单衣,一个个在寒风中冻得,双手 发红,瑟瑟发抖,项小翠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她招呼红军将士们进屋坐下。
20多名红军将士进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放在一旁的扫把,帮助项小翠将家里打扫得一干二净。
看着红军将士进门之后不仅没有搜刮掠夺,反倒是拿起扫把将项小翠家的打麦场扫得干干净净的,项小翠心里也感到一丝的兴奋,她踉踉跄跄地跑到村里,告诉大家,红军战士是好人。
吃午饭的时候,红军将士们,自己在打麦场自己动手做饭,看着每个人手上只能捧着半碗稀饭的红军将士们,项小翠想到了自己的儿子。
原来村里的人们对军队有如此深的恐惧感,其实是有原因的,河南省地处中原,几年前一直是军阀混战的主要战场,他们的村庄在山内,原本大家都过着安静,幸福的生活,可是终归有一天村子被军阀发现了,他们到村里面抓壮丁,年轻的,能干活的小伙子都抓走了,项小翠的儿子也不幸被他们当壮丁抓走了。
后来,听同村逃回来的人说,自己的儿子早就在一场混战中死去了。想到这儿,项小翠又多了几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原本坐在椅子上做饭的她突然晕倒了过去。院里的红军看到此情此景都吓坏了,连忙上前去将项小翠扶到床上躺下。醒来之后,项小翠看着红军将士们关切的眼神,忙着想起身,却被徐海东一把按住,“大娘,你身体这么虚弱,好好休息一下吧,我们红军有草药,我已经安排人给你煎药去了”看到这一幕项小翠心里十分感动,就将儿子的悲剧告诉了红军将士们。
徐海东听完,也哽咽了,他没想到这么一户普通的家庭也受到了军阀战火的影响这么大,徐海东站起来,向项小翠鞠了一个躬,认真地说道“大娘,我们红军是咱们老百姓的队伍,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咱们的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我们会打到一切反动派的,等到革命胜利的那天,我们一定会回来看你,给你做儿子,为您尽孝的”。
窗外的雪又开始下起来了,项小翠热泪盈眶,她看了看外面的红军小伙子们,一个个冻得面红耳赤的,还在忙着干活,大家看见项小翠的目光扫了过来,都齐刷刷地站了起来,向她敬礼,不约而同地说道“项大娘,以后我们就是你的儿子”看到这一幕项小翠十分感动,她从床上爬了下来,看见慢慢飘下来的雪花,她赶忙把红军将士们领到牛棚内,这里面的条件虽然也不好,但是总归可以遮风挡雨,她又拿出自己家里的玉米面,熬了热腾腾的一锅大概70斤,端到战士们的面前,战士们总算可以吃上一顿热汤饭,看着战士们一个个狼吞虎咽的样子,项小翠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半个月后,战士们都休整好了,也到了离别的时候,在离开之前,徐海东特意找到了项小翠说道,“大娘,这半个月感谢您的照顾,这两天我们收到上级的命令要往其他地方出发了,我们走后您一定要多保重,我们红军有规矩,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这次在你在这住了这么久,吃你的,喝你的,这是我们这几天将用的东西统计好,写的一张欠条,您收好,这张欠条永久有效”说着,便拿出一张欠条要塞到项小翠的手上,项小翠怎么也不肯收下,她说道“你们也不容易,孩子你看看你,还是个干部,但是你看看你这衣服,全是补丁,你在看看那些老总的衣服,大娘儿子没了,看你们有眼缘,所以愿意帮助你们,你们这样就见外了。”徐海东听了也十分感动,他一把跪下,说道“大娘,军令如山,还请您收下,不然我就长跪不起”项小翠没有办法,只能将欠条收了下来,看着红军将士们一个接一个离开的背影,项小翠一步一步摇摇晃晃地在后面跟着,直到他们消失在村口才肯回头。有一个士兵发现项小翠在后面跟着他们,汇报给了徐海东,徐海东说道“我早就知道了,儿行千里母担忧,项大娘这是把我们当亲儿子了,我们也一定要努力,早日解放全中国,让大娘过上好日子”。
后来,25军的部队又有路过村庄的,那时候,项小翠家里的条件也不好,但是她却对于欠条之事闭口不提。她将欠条偷偷塞到子弹壳里面,然后藏在房顶的瓦片之中,临终之前还特意叮嘱三个孙子,将来如果发现什么事情不允许去麻烦政府。
合上日记本,李明山兄弟三人心中,百感交集,他们的印象里,祖母一直是个和蔼可亲,面容慈祥的老人,他们不知道当时祖母在失去儿子的那段时间是怎么熬过来的,现在他们才明白是红军给了祖母精神上的希望,才让他们看到一个晚年即使病痛缠身可是依然乐观的祖母。而祖母也为了回馈红军,略尽了绵薄之力。没有谁欠谁的,这就像鱼和水一样,没有鱼就活不下去,可是没有鱼的水,又有什么生机呢。
不久后,李家挖到红军欠条的事情一下子就传开了,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在议论这件军民鱼水情的故事,有一个富商开价三万元,想要收藏这张欠条,可是被李明山拒绝了,他将这张欠条捐赠给了红25军的纪念馆,将这份感情永远的珍藏起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6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