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经济日报
四川南充推进共富——
以工代赈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本报记者 钟华林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戚 原
在四川南充市仪陇县汉巴南铁路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现场,每天有60多名来自当地的村民在党委、政府组织下,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在工地劳动。每个月,他们可以领到5000多元的务工工资,这笔收入成为他们稳定脱贫的有力支撑。
在南充市,通过“鱼”“渔”双授,一个个以工代赈项目、一笔笔以工代赈资金,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内生发展动力的有效举措。
“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南充紧紧围绕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谋划项目,去年以来谋划以工代赈项目45个、涉及中央和省级投资1.89亿元,带动4166名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2596万元;同时,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去年以来实施项目482个、涉及投资4.22亿元,以工代赈促就业、强动力、惠民生的赈济作用充分凸显。
在南充阆中市天宫镇宝珠村晚熟柑橘产业园里,村民们正夯实路基、浇筑混凝土,建设园区产业便道。
以前,宝珠村建起7000余亩晚熟柑橘产业园,但道路及渠系不畅,一直制约着产业园的发展。为此,阆中市以实施以工代赈赈济模式创新拓展项目为契机,对产业园进行改造,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800万元、自筹资金380万元修干道、治水渠,预计到项目结束时,可吸纳当地务工群众300余名、发放劳务报酬320余万元,帮助相关家庭增收上万元。阆中市东木门村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群众挣到劳务报酬金、土地流转金、园区就业金、产品销售金、入股分红金、乡村旅游金,这种“一地生六金”的共富模式带动全村人均增收700余元。
为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到村民身上,南充市坚持“最大程度控制成本、最大程度组织群众、最大程度发放报酬、最大程度开展培训”,大力推行“无中间商赚差价”的“村民自建”方式,去年以来“村民自建”项目比例达98%。
与此同时,南充市还创新“赈济+”模式,把务工劳务报酬、岗前技能培训、务工以岗代训、特殊岗位设置、产业技能培训、折股量化分红、公益岗位设置、产业带动就业“八大赈济事项”贯穿以工代赈全过程,促进群众长效增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2 14:45:4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