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追问|复旦分子考古团队破解“胡汉混血”北周武帝死因之谜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3-28 11:26:00 来源:澎湃新闻

·“历史资料和古基因组研究相互印证,有力论断了北周武帝为‘胡汉’混合。结合其他已发表的鲜卑族的样本,揭示古代鲜卑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与周边人群动态混合的过程。”

北周是南北朝时期由鲜卑人建立的朝代之一,其第三位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43至578年)在位期间,大举实行军政改革,并统一中国北方,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史书记载:“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此其志也。”然而公元578年,年仅36岁的武帝在亲征突厥途中突发恶疾去世,壮志未酬。他的逝世被认为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死因引发众多猜想。

2024年3月28日,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生命科学学院金力院士团队,联合厦门大学王传超团队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题为“Ancient Genome of the Chinese Emperor Wu of Northern Zhou”(《北周武帝古基因组》)的研究论文,公布了北周武帝的基因组数据,破解了他的死因之谜,并对其进行面貌复原。

追问|复旦分子考古团队破解“胡汉混血”北周武帝死因之谜

北周武帝面貌还原。受访者供图

用新技术推测武帝面貌特征和死因

北周武帝在位前期对突厥采取联合态度,迎娶突厥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之女为皇后。阿史那氏去世后与宇文邕合葬在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街道陈马村的孝陵。因为被盗严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阳市考古所于1994年联合对孝陵进行抢救性发掘。

2015年4月,受陕西考古研究院委托,联合研究团队正式前往西安对武帝及阿史那皇后遗骨进行采样。考虑到保护武帝颅骨的完整性,在采样时,团队没有选取DNA保存最好的颞骨和牙齿部分,而是选择了肢骨断片。由于大型墓地中氧气充分,人骨更易腐败,因此往往保存状况不佳,阿史那氏和宇文邕的遗骨出土后,能提取的DNA样本里,大部分为土壤微生物DNA,人的DNA占比仅为千分之一,给测序和分析造成巨大挑战。

研究团队花了6年时间,运用传统的提取和建库方法,配合探针富集技术,终于在二者肢骨样本上获取约10万个可用的基因位点。

阿史那皇后的样本保存相对较好,后续实验与分析比较顺利,相关结果已于2023年1月发表于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系统学与进化杂志》),成为首例公开发布的中国古代名人基因组。(详见澎湃科技报道:《解密阿史那皇后!复旦青年科学家破译全球首例古突厥皇室基因组》)

武帝的肢骨DNA样本的污染率更高,已获得的10万个位点仅可满足基本的族源分析,不足以推测武帝的面貌特征和死因。

文少卿向澎湃科技解释,分析武帝族源的目的是为了看看鲜卑进入中原以后,在民族大融合背景下,作为帝王的宇文鲜卑家族的遗传混血状况。与目前已经发表的古DNA分析整合后,如果遗传位点低于10万,只能做一些定性分析,无法量化回答其所关注的武帝遗传构成问题。古DNA数据普遍质量不好,涉及面貌推测和疾病风险相关的位点的可靠性就无法保障。因此要尽可能地提高数据质量。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究团队针对高度降解样本优化出一套全新技术方案,包含高效获取短片段的磁珠提取方法、对短片段友好的单链建库方法和专门适用于古DNA的捕获探针。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研究团队成功获取武帝相貌复原的色素沉积相关位点和疾病推断相关位点,并进一步对武帝族源进行更精细的定量分析。

文少卿介绍,“从考古应用层面而言,新技术为获取大墓和南方出土的挑战性骨骼样本乃至伴随土样中的基因组提供了可能,从法医应用层面来说,也为更多大案、要案和难案的破获拓展了想象空间。”

他告诉澎湃科技,发展新技术有一个很大的困难:文理交叉的跨学科研究,往往也需要巨大的投入。“相比传统的文科研究方式,分子考古研究需要实验产生数据,并且实验方法和工具也需要不断优化。我们一方面需要寻求‘新文科’研究的经费在哪里,我们怎么生存下去;一方面也要思考成果对于公众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哪里,如何回馈老百姓,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传播和利用,对得起这一份投入和期待。”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将不断升级技术方案,继续检测不同时序和不同考古文化的古代样本,持续梳理匈奴、突厥、鲜卑、吐谷浑、粟特等三到九世纪北方古族的遗传谱系。

破解武帝死因之谜并还原面貌

研究团队武帝基因组进行分析,发现武帝与古代契丹人、黑水靺鞨人以及现代达斡尔人、蒙古人存在最近的遗传关系,并估计武帝血统有六成源于古代黑龙江流域的东北亚人群,三成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武帝家族谱系表明他的祖母王氏可能是北方汉人,所以,武帝约三分之一的古代黄河流域血统极可能是鲜卑皇族与汉人贵族长期通婚的结果。”文少卿分析。

整合分析已发表的鲜卑人基因组数据后,团队还发现,鲜卑人群至少有60%的主要血统来源于黑龙江流域的古东北亚人群。同时,不同地理区域的鲜卑人内部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研究团队认为,这种差异很可能是鲜卑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周边人群长期通婚融合的结果。

“历史资料和古基因组研究相互印证,有力论断了北周武帝为‘胡汉’混合。结合其他已发表的鲜卑族的样本,揭示古代鲜卑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与周边人群动态混合的过程。”文少卿介绍。

他们还破解了武帝的死因谜题。据研究团队介绍,关于武帝的死因,此前主要通行两种说法:其一为死于烈性疾病,其二为死于中毒。

文少卿向澎湃科技介绍,研究团队在DNA实验中,无意中发现提取液变成红色。于是对武帝遗骸股骨样本中33种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发现其体内砷(As)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古代平民和贵族的平均水平。“人体中不同部位骨骼反映了生前不同阶段的元素累积过程,股骨反映的是十年以上的代谢过程,说明这些元素在长期饮食中累积而成。”研究团队分析。

史料记载,在武帝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用丹药是社会上层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求滋补长生。所谓丹药,其实是不同晶体形式的无机化合物,由多种矿物高温烧制提炼而成,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抱朴子内篇》等典籍均显示,不同丹药的成分虽有所差别,但雄黄与礬石是其中代表成分。

分析显示,武帝样本与隋唐时期贵族郭嗣本体内的异常元素构成更为接近。根据文献记载,郭嗣本有长期服食丹药的生活习惯,甚至接受过皇帝的御赐丹药。二者在分析中聚类在一起,说明武帝经历了与郭嗣本相似的元素积累,其遗骨中砷(As)显著偏高,可能是由于他服食了以雄黄、礬石为主要成分的丹药。

据史料记载,公元575年至578年间,武帝数次发病,“疠气内蒸,身疮外发(身体内部的病症不断积累,在皮肤表面爆发出来)”“身生癞疮,恶疾而死(由于身体上长疮,生重病而死)”,反映出其病痛以皮肤病为代表特征。

这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现。研究团队介绍,慢性砷中毒病人皮肤上会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的色素沉着和病变,并导致皮肤血管发生变化,四肢出现疼痛和红肿。他们在武帝的股骨上发现了一块黑色素沉着区域,认为可能是砷中毒后,局部皮肤病变引起的骨髓坏死所导致。

此外,研究团队还以颅骨CT扫描技术对武帝进行了初步面貌复原。通过分析控制头发、皮肤和瞳孔色素相关的基因位点后,预测出武帝是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东北亚、东亚人长相。文少卿说,这对公众考古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团队介绍,多年来,鲜卑人的外貌长相是历史学界较具争议的话题之一。一些史料表明,鲜卑人具有须发茂盛、发色偏黄、高鼻深目等西域胡人特征;另有史料记载,鲜卑人与东北亚人群长相没有差别。“现在看来,第二种观点与我们预测出的武帝面貌特征相一致。”文少卿说。

文少卿此前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介绍,其研究团队计划做全东亚人的遗传谱系树,建立现代人与古代人的联系,形成中华民族的“大家谱”。“目前,团队所检测的史前和历史时期样本约有2000多例,烈士样本约1500多例,距离最后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8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考古新发现:北周武帝宇文邕遗骸中砷含量较高 死因或与服食丹药有关
3月28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墓和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墓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通过考古实证,目前可以确定北周帝陵的分布范围,北周武帝的死因也从医学角度有了一些发现
2024-03-28 13:47:00
中国科技工作者还原1400多年前北周武帝面貌
这是3月28日公布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头像“复原图”。新华社发新华社西安3月28日电 1400多年前英年早逝的帝王长什么样?近日,中国科技工作者与考古工作者通过微量元素分析、稳定同位
2024-03-29 07:44:00
让小烈士听一听和平岁月的校歌
本文转自:青年报复旦师生赴山西完成一场特殊祭扫让小烈士听一听和平岁月的校歌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课题组的师生再次回到山西吕梁,完成了一次特殊的祭扫。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
2024-04-04 09:35:00
北周武帝宇文邕:英年早逝的壮志帝王,亲政改革与家族传奇揭秘
...省考古研究院的联合科研团队发布了距今1400多年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面貌复原结果”,还揭开了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前虽然写过过北周武帝的事迹,但并未详细介绍他亲属的情况。其实,北周
2024-03-30 14:21:00
科技考古团队复原古代帝王容貌
...科技考古研究院携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8日正式公布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头像“复原图”及相关考古成果。这是我国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复原古代帝王容貌,赋予历史以鲜活气息。史书记载,宇文邕
2024-03-29 00:24:00
●从北周武帝肢骨样本上获取了约100万个可用的基因位点,还原北周武帝头发、皮肤、瞳孔等关键特征●北周武帝宇文邕还原后的头像显示:他拥有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东北
2024-03-29 06:36:00
1400多年前的他 容貌被复原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北周武帝宇文邕头像“复原图”头戴帝冕、清瘦英武、不怒自威——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携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8日正式公布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头像“复原图”及相关考古成果
2024-03-29 03:40:00
8位沧州肃宁雪村战斗烈士容貌复原图发布 认亲专线开通
大皖新闻讯 1月6日上午,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向社会公开发布河北沧州肃宁雪村战斗7位烈士的容貌复原图。加上2024年12月31日纵览新闻公布的编号“M45”烈士容貌复原图,至此
2025-01-07 12:47:00
川报早读丨古代帝王容貌被复原,长这样!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头像“复原图”及相关考古成果。这是我国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复原古代帝王容貌。怎么做到的?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的团
2024-03-29 06:32: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聚焦2025太原马拉松赛初秋晨光中,一群即将参加太马的跑者,沿着迎泽公园的塑胶步道,匀速而轻盈地迈着步子。他们已准备就绪
2025-09-20 07:24:00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张宁摄制 实习记者 赵子健
2025-09-20 07:26:00
说好的话费没有返还,人也失联,李女士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市民反映参加充值返话费送手机活动感觉上当要退掉被“业务员”拉黑西安李女士今年41岁
2025-09-20 07:34:00
【天眼调查】半夜跑操扰民?时间规划不当?当事各方有话说!
近日,“天眼问政”栏目接到不少网友反映,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田园南路的溪南高中,近期,开始组织学生分早晚两个时间段进行跑操锻炼
2025-09-20 06:53:00
筑牢“防火墙”安心享保障——中国人寿岱岳区支公司金融知识宣传月聚焦保险网络安全
鲁网9月19日讯近日,中国人寿岱岳区支公司的宣传人员走进乡村大集,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一堂聚焦于保险领域的网络安全科普课。宣传人员重点围绕保险消费环节
2025-09-19 17:14:00
鲁网9月19日讯近日,威海市文登区居民赵女士在转售2024年11月于老冯二手车购置的现代伊兰特轿车时,发现车辆存在双重猫腻——不仅里程数被大幅“下调”
2025-09-19 17:17:00
流感疫苗要不要“每年打”?天津怎么预约?一篇文章说清楚! 扫码阅读手机版
天津北方网讯:秋冬季节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有效措施。近日,包括天津在内,北京、上海
2025-09-19 17:17:00
山东省信息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涉嫌违规失信 被暂停相关采购资格
鲁网9月19日讯近日,山东省信息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因涉嫌违规失信,被暂停参加相关采购活动资格,引发信息产业及采购领域关注
2025-09-19 17:17:00
老人被骗购买十九万金条,民警及时出手帮其挽回损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尉伟 通讯员 赵杨 杨其峰近日,省城的刘女士遭遇电信诈骗,被人诱导购买了价值十九万元的金条,并准备邮寄给对方
2025-09-19 17:17:00
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遗棠小学开展“科学家精神润童心·追梦成长向未来”观影活动
鲁网9月19日讯为厚植学生科学情怀,传承科学家精神,近日,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遗棠小学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科学家精神润童心·追梦成长向未来”观影活动
2025-09-19 17:19:00
蓝色车身配金色线条,这列“赛湖蓝”与“胡杨金”交织的豪华旅游列车,正载着旅客穿梭于新疆的雪山、草原与沙漠之间,重新定义着火车旅行的意义
2025-09-19 17:19:00
养老不离社区,银发生活更便利!9部门联合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
鲁网9月19日讯今后,您只需步行15分钟,就能享受到餐饮、医疗、养老、休闲等一站式服务。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通知
2025-09-19 17:19:00
9月19日,西安市民杨先生通过华商报24小时新闻热线029-88880000反映称,18日早上他带孩子前往西安市雁塔区杜城街道金地西沣公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时
2025-09-19 17:34:00
山东举行2025年自然灾害救灾救助应急演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于民星9月19日上午,全省2025年自然灾害救灾救助应急演练在潍坊昌邑举行。省应急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2025-09-19 17:51:00
26次按压唤醒生命!菏泽俞传安急救晕倒老师…
“01,02,03……25,26!”随着连贯的心肺复苏操作,原本倒地无意识的女老师手指微动,逐渐恢复意识——这紧张又暖心的一幕
2025-09-19 1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