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们更应思考的问题是:“博物馆热”如何才能热得长久、热得深沉
国家文物局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833家。今年“五一”假期,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据《人民日报》5月19日报道)
近年来,博物馆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和旅游打卡地,吸引着人们在主题各异的展览中寻觅历史足迹。根据国家博物馆提供的数据,3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超过60%,年轻人已成为博物馆观众的主力军。“到博物馆去”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时尚潮流,反映了他们对于历史、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兴趣和热情。而随着我国90%以上的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优质公共文化能够更好惠及公众,博物馆的发展活力也因此不断释放。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通过参观博物馆,人们得以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增强。我们更应思考的问题是:“博物馆热”如何才能热得长久、热得深沉。
博物馆的作用,不单体现于文物馆藏、展示,更在于其教育功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人们在观赏、学习和交流中得到文化的滋养,就要在服务的提档升级上做文章。比如,用分时段预约、动态投放门票、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增加预约名额等方式解决预约难问题,并提升相关设施的人性化水平,让人们的参观更便利、舒心。比如,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增加语音导览等相应设施,人们只需要输入展品编号,就可收听相关展品信息。比如,兼顾不同人群需求,培育特色项目,举办针对特定人群的文化讲座、文博夏令营,增设多种多样的体验课程,建立博物馆与不同人群联系的纽带和渠道。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就要用足用好新技术、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的光影体验区,数字技术的加持,让古代名画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带给人们无与伦比的沉浸式体验。5G、VR、AR、云直播、云观展等新技术,拉近了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让文物更鲜活、历史更可感;文创产品研发,使得文物走出封闭的展柜,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触手可及、日用不觉的组成部分。
“博物馆热”中,有值得珍视的文化热情,也有必须正视的文化需求。不断优化服务、强化技术赋能、创新表达方式,让“博物馆热”持续热下去,相信“我与博物馆有个约会”就会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蔡晓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1 12: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