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春城晚报
别让“偷感”偷走自信
心理专家给出重要提醒
“突然发现自己偷感很重”“偷感行为大赏”“偷感很重的舞蹈”……近来,“偷感”一词风靡各大网络平台,成为近期热度很高的互联网词汇。
从网友们分享的自身“偷感”经历可以看出,“偷感”主要形容的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内向的,甚至有些扭捏的状态。如“偷感人”买衣服,进到一些“比较高级”或“潮”的地方,常会表现得双手无处安放、眼光无处着落,不像是要来买东西,倒像是来偷东西的;“偷感人”社交,表现为不敢主动出击,害怕一次主动换来一辈子内向,只会躲在角落等别人主动靠近自己;“偷感人”拍照,对镜头很躲闪,拍照只敢比“剪刀手”;“偷感人”学习,害怕说出口没实现会很尴尬,只敢悄悄进行,等等。总之,“偷感很重”并不是给人带有小偷小摸之感,而是多为“偷感人”保护自尊心的自嘲。目前,“偷感很重”的应用语境已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而是逐渐扩展到了形容造型、动物等多个方面,如新买的衣服、饰品穿戴不利落、不舒展,这时就可以说“这件衣服偷感很重”;小猫咪胆小怕人、躲在墙角,也可以说这只小猫“有超绝偷感”。
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教师曹大刚表示,“偷感”一词带有一定的戏谑成分,有人是主动表达,希望能够“闷声干大事”,有些人则是被动接受。“偷感人”常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后,感到自己或是外在形象、或是信息储备不如别人,从而做事畏畏缩缩,不敢大大方方地努力。自嘲为“偷感人”是他们给自己的保护色,当然,也有不少人二者兼有。
其实,勇敢表达自己有“偷感”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千万不要让“偷感”偷走了自信。当发现自己被“偷感”挟持,怀疑自我时,有几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减轻这种不适:
●摆脱“偷感”的第一步是“想得少一点,做得多一点”。要知道想多了都是问题,做多了都是答案。
●别总放大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轻易妄自菲薄。如果一时想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可找亲近的人来说说他们眼中自己的优点,以此来强化信心。
●转移注意力,不自信时想想自己过往成功的经历。如果当下太过羞愧难当,不愿面对事实,可用“长、短、短”的频率深呼吸,以此重复几次便可平复心情。
●避开自证陷阱。“偷感人”往往都很敏感,怕被误解,又急于解释自己。所以,不要做一个轻易解释和道歉的人,陷入自证陷阱往往会使事情越描越黑。
据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教师曹大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6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