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李世民为了增加国家人口,想出了什么妙计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28 09:1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公元617年,隋朝崩塌已经呈现出了不可逆逆转的趋势,原本大好的局面彻底被隋炀帝给玩坏了,隋朝俨然已经步了秦朝的后尘。

在民不聊生之下,总有人为了生活而奋起,当然也有阴谋家为了权力铤而走险,畅想着能过一把皇帝瘾。

李世民为了增加国家人口,想出了什么妙计

而一直在晋阳等待机会的李渊,不禁嘴角上扬,他意识到机会终于敲响了自己的大门,于是立即起兵,开始在混乱的时代里缔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只是让李渊悲催的是,他虽然如愿当上了皇帝,但却并没有在皇位上安享晚年,而是被自己的亲儿子李世民逼迫着提前“退休”。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对于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等人来说是极其悲催的事情,但是对于整个历史进程来说,倒也不算是一件坏事,毕竟李世民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

李世民即位之初,所面临的局面并不好,不仅国内的混乱没有彻底平息,而且盘踞在西北的突厥趁势崛起。

此时的大唐王朝根本不是突厥的对手,只能在他们面前认怂。

只是突厥民族根本没有给李世民面子,反而觉得中原王朝不堪一击,颉利可汗还亲率20万大军,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

李世民为了增加国家人口,想出了什么妙计

李世民在万般无奈之下,被迫采取拖延和麻痹突厥的政策,亲率文武百官隔着渭水河畔与颉利可汗来了一场对话,李世民恩威并施,既在渭水边列阵以待,又对颉利许以财物,表示出了愿意结盟并臣服的意愿,这才让突厥心满意足而撤兵。

李世民每每想到此事,内心就非常抑郁,他要教训突厥,可中原人口严重不足,为了增加人口,他想出了一个妙计,成全了宫女乐坏了光棍。人口不足

在封建帝制时期,王朝的更迭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可每逢王朝更迭,就会伴随着生灵涂炭。

战争会极大降低人口的数量,尤其会造成成年男子数量不足,作为社会支柱的青壮年,不仅支撑着社会,而且还肩负着传宗接代繁衍生息的重任。

李世民为了增加国家人口,想出了什么妙计

冷兵器时代下的争端,说白了其实就是争夺土地和人口,一旦青壮年的数量不足,那么军队的数量就没办法保证,这对于一个政权来说,足以致命。

在唐朝建立之初,也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

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可这并不影响隋炀帝霍霍青壮年男子,兴建大型工程也好,三征高句丽也罢,都极大限度压榨和消耗了民力。

在青壮年大幅度减员的情况下,隋末农民起义和各个势力的争斗,更加剧了这一现象带来的严重性。

或许很多人觉得李世民太能打,其实这只是一方面,而社会人口严重不足则是另外一个次要原因,毕竟打仗打得就是人。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唐朝建立之初,全国总人口仅仅只有1000万左右。

这个数字很少吗?

李世民为了增加国家人口,想出了什么妙计

当然很少,而且少得可怜,因为隋朝在巅峰时期的总人口超过了5000万,整整减员了五分之四,这数字着实让人脊背发凉。

所以,在李世民即位之初,唐朝很难敌得过突厥的根源就在于人口不足,李世民作为一个文韬武略兼备的帝王,他自然深刻意识到了这点。

为此,他要扭转与突厥的力量对比,必须先增加人口。成全宫女

增加人口是一件令人非常头疼的事情,因为这事根本不是快刀斩乱麻很快能见成效的,毕竟新生儿降生的背后,需要很多因素的支撑。

李世民博览群书,在前朝找寻增加人口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之后,发觉这事如果沿用原来的办法,那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李世民为了增加国家人口,想出了什么妙计

比如说西汉初年,刘邦也遇到了这件棘手的事情,他所采取的办法就是强制年满十五岁以上的女子嫁人,如果到了年龄而不嫁,那么全家都要被处罚。

如果有一些女子眼界高,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对象,那么官府便会直接充当媒婆将女子许配给适龄的男子。

只解决了婚姻的问题还不行,必须要已婚的男女不顾一切大力生育,为此,刘邦又颁布奖励生子女的政策,生个孩子就可以免除三年的徭役等等。

可是等到吕后当政时期,刘邦颁布的这些政策还未能显露出效果,吕后便将处罚和奖赏再次提格,进一步刺激人口的增长。

这些政策所带来的效果,直到汉武帝即位时期才得以显露,这也是为何汉武帝敢揪着匈奴不放的根源了。

李世民为了增加国家人口,想出了什么妙计

不过唐太宗等不了那么久,他必须要短时间内将人口数量提上去,这就需要适龄男女共同努力。

就在他绞尽脑汁想问题时,眼前的宫女让他想到了这条妙计,那就是将宫女遣散出宫,勒令她们嫁人生子。

而此举无疑成全了这些就在深宫中的宫女。乐坏光棍

在皇宫之中,宫女的地位相当低下,她们做着伺候女子的工作,整日里担惊受怕,有些人从入宫之后,就再也没能出去。

当时唐朝的皇宫中的适龄宫女多达万人,她们自然没有办法嫁人,更没有办法为增加人口贡献力量。

李世民为了增加国家人口,想出了什么妙计

李世民将她们放出去,无疑是为全国的达官贵人做出了榜样,强行命令他们将适龄女子遣散出府嫁人。

这样一来,全国达官贵人的府邸所遣散出来的女子可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

这些女子一般年龄都不小了,年轻小伙自然不愿意迎娶,而那些娶不到媳妇的光棍则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他们看着不挑剔的宫女,自然兴奋不已,于是在李世民制定的政策影响下,唐初男女婚配达到了巅峰,而新生儿的降生也大幅度增加。

十余年之后,李世民增加人口的妙计已经显露出成效。

贞观十三年时,唐朝的户口已经恢复到了304万户,而人口也达到了1235万,短短十余年增长200多万,这着实令人侧目。

李世民为了增加国家人口,想出了什么妙计

人口增加之后,李世民对突厥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公元630年,李世民命令大将李靖、李勣率领唐军主动进攻突厥,经过一场大战,李靖大展神威,在军事上给了突厥军队以沉重的打击,这场战争中只有突厥颉利可汗孤身逃走。

此后,李世民继续深入对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打击,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使得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贝加尔湖以北,自此李世民还得到“天可汗”的称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8 14: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李世民为增加人口数量,想出了一个什么妙招
...口便有了充足的社会生产力。为了增加国家人口,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还想出了一个妙计,这让全国的光棍都高兴坏了。人口妙计唐朝建立初期,刚经历过战争,全国上下的人口数量也不过两百多万,
2023-03-13 16:12:00
李世民:击退突厥,朕只需要带6人
...智勇双全的能人毅然挺身而出,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时,当时的唐朝还很虚弱,东,突厥派出了40万精锐骑兵进攻长安,气势汹汹,这让刚刚经历过一番政变的
2023-02-24 15:51:00
便桥之盟:李世民与突厥的智慧较量
...岸边交汇,突厥的铁骑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唐太宗李世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生死攸关的对决中,李世民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与突厥颉利可汗达成了史称“便桥之盟”的协
2024-10-13 12:08:00
...,降伏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高昌、契丹,“天可汗”李世民有底气。10、柴绍,唐朝名将,李世民的姐夫,妻子是大名鼎鼎的平阳公主。623年,吐谷浑出兵攻打甘肃,柴绍率兵增援,遭遇
2024-07-13 21:35:00
李世民为何要打高昌?不费1兵1卒取胜堪称神战
...卓越的天才军事家,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服高昌国的历史事件中,虽然发兵二十一万浩浩荡荡开赴前线,但最后的结局却是不废一兵一卒令敌方,西突厥后撤千里,另一
2023-04-28 11:43:00
贞观之治,为何被后人赞誉千年
公元626年,随着李世民在长安正式登基,唐朝由此进入了李世民的时代。虽然李世民夺取皇位的手段,一直被后人所诟病。但李世民在位期间的二十多年时间,却无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
2024-04-26 18:11:00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英明之君。他之所以被后人视为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是因为这四个字:德才兼备。在个人私德方面,李世民没有声色犬马之流的不良嗜好,胸襟博大,善于纳谏从善如流
2023-03-13 15:52:00
他为了大唐病死沙场,死后却屡遭抹黑
...河北深得民心,但他碰到的却是千年难遇的一大豪杰——李世民。李世民十分善于用兵,数月就将窦建德击败。后来窦建德的部下刘黑闼卷土重来,苏定方又开始跟着刘黑闼对抗唐朝。没想到李建成
2023-06-05 19:41:00
李世民带5人隔渭水责备颉利,突厥为何不敢动手
...万大军,想借此恐吓唐太宗,刚继位仅二十余天的唐太宗李世民看穿了颉利可汗的心思,把执失思力给扣押了,不放他回去。那边颉利可汗正等着执失思力的消息,怎么也不见执失思力回去,颉利可
2024-07-15 20:3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黔北老兵张振鑫的烽火与平凡
115地质队老宿舍区位于清镇市东北,低矮的红砖房整齐排列,院落纵横。岁月浸染下,砖色深沉。狭窄的巷道,如时光的脉络,连接着过往与当下
2025-08-28 05:00: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张龙海:我在息烽守护年轻的“七烈士”
清晨,息烽县阳朗村薄雾未散,59岁的张龙海已握着扫帚清扫147级台阶上的落叶。这里是张露萍等七烈士纪念碑。每一级台阶都分为七步
2025-08-28 05:01:00
文物出道计划 | 莽嘟嘟的贵州汉代袖珍孤品
编者按:文物很i(内向),文创帮它“开麦”!《文物出道计划》以贵州省博物馆上新的文创为引,通过文创复刻的文物细节,从“年轻化
2025-08-27 10:23:00
近日,“鲁迅故里景墙画面是否误导青少年”一事引发热议。孙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认为景墙中鲁迅吸烟画面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2025-08-27 11:34:00
胜战·2025丨佛堂变战场!别再说福州没硬仗!162名普通警察以命护城,这段记忆,我们从未忘记。
2025-08-27 11:38:00
父辈的抗战丨微山老兵李延广身藏麦田,躲过日军小队搜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通讯员 刘冲 从微山湖畔扛着红缨枪的儿童团团长,到战火中穿梭送信的少年通信兵;从解放战争里冲锋的战士
2025-08-27 13:24:00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知学社”三下乡队伍参观胶东革命纪念馆
近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知学社”三下乡实践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烟台市的胶东革命纪念馆开展参观学习活动。通过深入了解胶东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革命历史
2025-08-27 16:58:00
筝鸣时评丨一位守陵人,一座忠义城
大众网评论员 姚双玉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行
2025-08-27 17:25:00
隐秘战线上的无声丰碑——探访威海贝草夼地下交通站纪念馆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 潘佳蓬 李孟霏 实习生 沈语侬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
2025-08-27 17:26:00
“中国好人”杨智忠:24年,720名烈士,56次“回家”!
大众网记者 梁小童 潍坊报道8月27日下午,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行
2025-08-27 17:35:00
台湾青年巩义行:触摸千年文脉,沉浸体验中原文化魅力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8月24日,台湾青年“品读郑州”交流活动走进巩义市,二十余位来自台湾的青年先后造访石窟寺、杜甫故里与永昭陵
2025-08-27 18:43:00
用24载光阴换56次团圆——记“中国好人”杨智忠
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在山东潍坊有一位老人,用人生最宝贵的24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望。他不是英雄,却守护着700多位英灵
2025-08-27 19:06:00
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记“中国好人”杨智忠
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丰碑屹立,英名永存。山东潍坊昌邑的饮马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之下更显庄重肃穆。阳光穿过繁密的枝叶
2025-08-27 19:08:00
大汉风华!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迎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特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姜曼一阙海昏侯,千年大汉风。8月27日,“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特展”开幕仪式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举办
2025-08-27 22: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