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我市水稻测产屡创新高的背后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3-11-14 06:49:00 来源:南京日报

六合示范区徽两优广丝苗平均亩产741公斤,浦口兰花塘南粳46亩产801.9公斤

我市水稻测产屡创新高的背后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杜莹

“六合区耕地质量提升‘四新’集成展示与技术研究项目核心示范区60.68亩徽两优广丝苗水稻,平均亩产741公斤,高产田块亩产甚至达780公斤!”“浦口区兰花塘使用了沈其荣院士团队哈茨木霉生物有机肥的100亩南粳46,亩产达801.9公斤!”

……

金秋时节,水稻测产丰收的喜讯从我市各地陆续传来。南京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水稻种植规模和产量并不占优势,但从今年已收水稻实收测产情况看,部分田块单产却再创历史新高。水稻测产屡创新高的秘密是什么?记者走进各粮食主产区一探究竟。

改造“良田”,粮油基地90%建成高标准农田

苏皖交界,六合区竹镇镇立友农机合作社的粳稻这几日迎来丰收,千亩稻田里,金色稻浪翻滚,收割机、翻土机同时上阵,联合抢收、抢翻作业。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合作社负责人张立友抑制不住喜悦之情:“产量一如既往的稳定!亩产轻轻松松超650公斤。”

丰收背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竹镇地处六合区西北部,半山半水、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外加零星开垦的“烧饼田”“油条沟”,让这里农业生产成本普遍偏高。为了提升农业产出,当地试点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昔日零散的“烧饼田”被整齐的道路勾连整合,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过去种水稻是‘望天收’,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后,又进行了土壤改良和土地休耕,过去的‘蹩脚地’成了如今的高产田。”张立友说,如今靠着完善的沟渠泵站体系化灌溉设施,遇上旱涝天气都不怕,合作社今夏收割的小麦亩产首次突破500公斤。

万物土中生,地之不存,粮将焉附?保“粮”的根本就是保“田”。近年来,南京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短板,让中低产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今年,在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45万多亩的基础上,南京又落实新建面积0.52万亩,改造提升4.96万亩,目前全市优质粮油基地90%建成高标准农田。数据显示,相比一般非项目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机械化水平要高15—20个百分点,产能一般能提高10%—20%,为实现丰产丰收奠定了重要基础。

选用“良种”,优质食味稻米占比超64%

良田遇上良种,才能多产好粮。为给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攥紧种子“芯片”成为我市各粮食主产区的共同选择。

本月7日,江宁区淳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种植基地万亩水稻迎来开镰时刻,一台台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留下一茬茬秸秆。“今年街道水稻种植面积4万多亩,品种有南粳系列、宁香粳系列、镇稻、糯稻和杂交稻等。其中我们‘土桥大米’主推新品种是宁香粳9号,穗形比较大,米的外观晶莹剔透,口感软、香、糯,今年平均亩产量达650公斤。”站在田头,淳化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报喜。

在不少种田大户眼中,“宁香粳9号”是好吃又好种的新代表。这个由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院士团队选育的早熟晚粳新品种,具有高产、品质好、抗性强、成熟早等优点,是南京市农业科研院校的又一转化成果,目前已在全市大面积推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南京聚集了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科研单位和高校,科研能力强,育种水平高。省农科院的“南粳”系列、南京农业大学的“宁粳”系列等水稻优质品种,不仅高产好吃,且价格高销路好,正被越来越多的种植户所选用。

南京市种子管理站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南京充分发挥种质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优质水稻品种的推广种植,主推南粳46、南粳5055、宁香粳9号、南粳5718等优良食味稻米品种,打造优质稻米产业链。今年,南京水稻种植面积超120万亩,其中优质食味稻米占比超64%,呈现逐年递增之势。

推广“良技”,“慧”种田省心又增收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力引擎,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正在形成独特优势,后劲十足的科创实力正打破土地资源限制,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在兰花塘高标准农田,远程虫情情报系统和远程气象监测站采集到的数据,让种植大户邵名文和合作伙伴有了“天眼”,能预知天气、即时监测土壤墒情和虫害信息。

邵名文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团队的无人农场技术。赵院士还通过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智能化的农机监控终端,研发了全流程集成式智慧农业系统,农机在田里作业时,位置、数量、效率等数据,在手机上一目了然。

在兰花塘,可不仅仅只有一个院士团队。因紧挨着有“农业硅谷”之称的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兰花塘自然而然成了“黑科技”的试验田,赵春江、张洪程和沈其荣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均在此开展研究,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

“赵院士为我们实现农业信息化,张院士通过看天、看地、看苗就能精准诊断苗情,沈院士为我们精准提供生物有机肥。”邵名文笑着说,一田三院士,使这块复垦田第一年就获得好收成,水稻亩产从过去平均450公斤涨到如今650公斤以上。今年使用沈院士哈茨木霉生物有机肥的100亩田块,亩产更是达801.9公斤,再创新高。

从育苗、插秧、管理,到收割、烘干和仓储,在“良技”助力下,南京农业生产力水平持续跃升。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集聚院士团队近10个,建成国家及省市科研平台80余个,打造先进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场景50多个,优质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水稻长势遥感监测与精确施肥、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等一批新技术得到落地应用。

培养“良人”,破解“谁来种田”时代之问

连日来,位于六合横梁三友湖基地的艾津稻园迎来一批批研学队伍,收割、掼谷、碾米,大家现场体验稻米生产全过程农事活动。艾津的10多名“绿领”硕士新农人则组成科普培训“讲师团”,提供专业讲解服务。

硕士研究生为何选择扎根田间地头?“农民种田,技术是难点,增收是痛点。让农民摆脱种地不挣钱的困境,是我们团队成立的初衷。”抱着这一想法,2016年,葛俊杰与其他十几位硕士研究生一起加入了艾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扎根乡村从事农技更新和推广。

有技术、有想法,是年轻人干农业的优势。无论是刚开始的“科技种田”,还是转向对农业全产业链过程的科学探索和实践,葛俊杰等人敢想敢干,艾津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产出的艾津欧标大米远销全国各地,成为餐桌上的“新宠”。

在浦口,90后新农人邵立昌已经成为父亲邵名文的“最佳拍档”,如今的他不仅是个“技术控”,还懂经营、会管理。“本科学的是营销专业,以前从来没想过‘务农’。”邵立昌笑着打趣道,如今他把擅长的营销应用于农产品销售,通过小程序、直播带货等,积累了一批“铁杆粉丝”。邵名文对此竖起大拇指:“这小子,比我行!”

“年轻人不想种田,老年人种不动田。”未来谁来种粮、谁来务农?在南京,这一时代之问的答案是“良人种田”——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引领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快速成长,以新技术、新服务、新渠道带动小农户共享收益。据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以来,我市已有1000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他们挥洒的辛勤汗水,已然浇灌出了丰硕果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4 08: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碳票”变“钞票”的背后
...好空气’也能卖钱了。”在昨天江苏省首个生物质炭有机水稻减排增汇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成果发布暨碳汇有偿竞价拍卖活动现场,高淳区东坝街道和睦涧村党总支书记、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
2024-03-09 10:01:00
...综合农情系统调度和农技推广系统分析,今年南京秋粮、水稻均呈现“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趋势,全市粮食丰收成定局。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大头,夺取秋粮丰收是场硬仗。南京秋粮再获丰收
2023-11-29 07:39:00
...1.9公斤!兰花塘试验田测产创新高院士助力,“大个子”水稻每株多长50粒南报网讯(记者杜莹鲁舒婷通讯员韦琮高金军)昨天下午3时,浦口区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内,院士团队成员、技术专
2023-11-14 06:47:00
保费不到3万元获赔近170万元种粮户:给水稻上保险,种粮更放心□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曹丽珍22日傍晚,在我市溧水区东屏街道和平村,看着眼前一排排长势喜人的水稻秧苗,溧水区和平
2024-05-27 07:01:00
南京水稻种植面积、单产、总产连续3年稳步提升
...动在溧水白马农业博览中心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南京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20万亩以上、占粮食总种植面积六成,产量70多万吨、占粮食总产七成以上,水稻的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已
2023-10-16 10:50:00
端午假期  南京农业大学师生抢抓农时忙“插秧”选良种
...,正值中国南方地区的农忙插秧季。在南京农业大学土桥水稻实验基地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带头人万建民带着150多位研究生,戴着草帽、穿着胶鞋、
2024-06-09 10:59:00
破译张立友的丰产“密码
亩产906.6公斤!六合一示范片水稻产量居苏南片榜首破译张立友的丰产“密码”张立友正在对农用无人机进行保养维护。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孙敬
2025-01-21 07:59:00
亩产达1174.16公斤 “揭榜挂帅”助推贵州水稻单产再创新高
...21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对贵州省水稻研究所、黔西南州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共同实施的省级"揭榜挂帅"水稻百
2023-09-22 12:42:00
江苏秋粮收获超三成,预计呈“三增”形势
...截至10月22日,江苏秋粮已收获1515万亩、进度约34%。其中水稻进度约13%,玉米和大豆收获已接近尾声。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杜永林表示,综合农情系统调度和推广系统技术
2023-10-26 13:01: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引领下,养老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依托烟台市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共同指导
2025-11-12 19:36:00
王正谱在沧州市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并调研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全会精神落地落实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尹翠莉)11月11日至12日
2025-11-12 19:45:00
11月12日从小店区教育局获悉,刘家堡乡洛阳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烹饪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烟火气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与魅力
2025-11-12 19:47:00
莒南县板泉镇中心小学举办国防教育演讲比赛
鲁网11月12日讯为厚植少年儿童的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强国必有我”的远大理想,11月12日,莒南县板泉镇中心小学举办以“童心向国防
2025-11-12 16:32:00
鲁网11月12日讯平邑县郑城镇作为著名的"药材之乡",近年来依托金银花、山楂、党参等特色中药材种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2025-11-12 16:32:00
徐家楼街道宅子村背街小巷硬化工程续工 补齐民生道路短板
鲁网11月12日讯“以前这条小路坑坑洼洼,下雨天根本没法走,现在终于要修了,以后出门可方便多了!”看着施工队进场划线、清理路面
2025-11-12 16:32:00
大皖新闻讯 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怎样提升,产业培育有哪些创新举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如何推动,安徽工业如何绿色低碳转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怎样发展壮大……在11月12日上午召开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
2025-11-12 16:33:00
济宁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东方御园社区开展“文化惠民 情暖社区”文艺汇演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拉近邻里情谊,近日,济宁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东方御园社区联合九歌梆子剧团开展“文化惠民 情暖社区”文艺汇演活动
2025-11-12 16:34:00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师生在2025年山东省“技能兴鲁”研学旅游指导师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佳绩
鲁网11月12日讯近日,2025年山东省“技能兴鲁”研学旅游指导师职业竞赛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落下帷幕,学院财经系教师郝天齐
2025-11-12 16:34:00
雨污分流“小切口” 托起万家庄村“大幸福”
鲁网11月12日讯近日,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街道万家庄村的街头巷尾多了一道道忙碌的施工身影,挖掘机有序作业,工人们正加紧铺设地下管网
2025-11-12 16:34:00
鲁网11月12日讯为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近日,济宁市汶上县苑庄镇组织工作人员以入户走访的方式深入开展排查矛盾纠纷与普法宣传工作
2025-11-12 16:34:00
鲁网11月12日讯“这张‘食品经营许可简易续证’的明白纸,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生意一忙,真容易忘了证照到期这回事。”在青岛市崂山区海信·财智谷食百味美食城
2025-11-12 16:35:00
信阳:委员下沉网格 居民幸福满格丨贯彻落实省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从争论不休的“飞线充电”难题,到引进第三方公司新建11处充电桩;从搭建政企平台,到推动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信阳市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2025-11-12 16:35:00
全会精神“声”入人心 泰安高新区石灰官庄社区开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11月10日,石灰官庄社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学思践悟全会精神 凝心聚力共建社区”主题宣讲活动,用“接地气
2025-11-12 16:36:00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学子在首届山东省大学生消防安全技能大赛中获佳绩
鲁网11月12日讯11月8日,首届山东省大学生消防安全技能大赛在日照落幕。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组建的参赛队伍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
2025-11-12 16: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