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故人故事
最忆是师恩
金宗炳
(老新闻工作者)
陈荣廉先生走了!2023年8月20日下午,先生的大公子陈桓给我打来电话告知。惊闻噩耗,心似翻江,哀思万千,泪如雨下。回首往事多,最忆是师恩。
从陈荣廉先生的《桃溪文集·自传》得知:陈荣廉,一名荣连,乳名玉连,坞根镇茅陶村人,生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正月十三日,1954年黄岩师范毕业。曾任小学教导主任、小学副校长、教师政治学习辅导员、耕读业余辅导员、中学教导主任、高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曾荣获“温岭县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荣誉园丁”“为四化立功”等奖章,退休后被教育部授予“献身农村教育三十周年贡献奖”纪念证书。
先生一生历尽曲折,然在困境中奋斗,育桃李满天下;先生怀才不遇,却不愿阿谀奉承;先生疾恶如仇,敢置生死不顾;先生以诚待人,许多人都认可;先生以心育人,爱生如子。
我与先生相识,纯属缘分。1963年秋季,我就读的小坞根小学突然摘掉完全小学的帽子,随之并到离家三四公里之远位于坞根横坑溪的坞根中心小学,我只好转校读六年级。那时刚好先生从玉环海岛的鲜叠小学调回坞根中心小学,担任我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先生教学严谨,尤其是作文教学(我是从六年级开始学写作文的),成了我最喜欢听的课程,先生经常自己“下水”写示范文章,于是我的写作兴趣在先生的潜移默化下空前高涨,逐渐加浓,1964年上半年,我参加温西区小学生作文比赛,竟然荣获一等奖,这以后的写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以至于后来专职新闻报道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四年,我很感恩先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一年师生缘,一世难忘情。陈荣廉先生真正教我只有一年,但用心培养我。小学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算术满分,语文扣了几分)考上温西中学,但因家境贫困,无法上学。开学已经一个星期了,先生从童朝霞同学处得知我未去读初中,深夜打着手电筒走了三四公里路赶到我家,做通我母亲的思想工作,还拿出他带在身上仅有的两元钱,让我先去温西中学报到,学费问题由他想办法。就在我入学的这个星期,先生徒步翻山越岭十多公里,去温西中学找到我的班主任冯松寿老师,不但为我争取到班里唯一一个享受学费、住宿费全包括的助学金(每学期9元,一直到初中毕业),还在冯老师面前为我美言“学习好”。冯老师竟破例在选好班委的情况下,增选我为班委中第二个学习委员,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啊。要是没有碰上陈老先生,我这一辈子哪有今天?
“文革”期间,先生却因培养了我受到批判。有几个学生写了一张题为《陈荣廉培养修正主义苗子——金宗炳》的大字报,贴到先生所在的坞根中心小学,那帮专门整人者如获至宝,将先生戴高帽,大批特批,好在先生牢记家训“吃亏是福”,没被批倒。
1969年下半年,我投笔从戎,与先生经常有书信往来。1975年秋,我被坞根公社党委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我填了三个志愿,一是浙江医科大学,二是温州医学院,三是台州师范学校中文科,而最后一个志愿是先生叮嘱我一定要填写的。
从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温西区的乡中学教书,担任过乡中学教导主任一职多年,我与先生同在教育战线十二个年头,期间向先生学到的东西更多。后来,我改行当新闻“记者”,专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这完全是先生培养的结果。
1988年8月,先生光荣退休。但先生退而不休,爱生如子的美德仍在延续,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成为他退休后的第二个春天。坞根红十三军第二师纪念馆建成后,先生自告奋勇,担当起纪念馆的义务看管员,为前来参观的学生义务讲解红二师的斗争历史。先生的义举引来了一些人怀疑的眼光,有人说他“傻”,有人认为“不可思议”,我却为先生的义举而感动,与儿子金坚一道赶到坞根革命老区采访,为他写了一篇《红军纪念馆的义务看管员》的新闻,这篇新闻很快被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台州日报》《温岭日报》录用。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先生后来又当起了“乞丐老师”,他不顾年老多病(肺心病),骑着自行车,为贫困家庭学生筹集资金,他说“不能让一个贫困学生失学”。我为先生的精神所感动,写了一篇《“好人”陈荣廉》的新闻,被团中央主办的《辅导员》杂志2006年第2期录用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我无以回报恩师,只能用手中的拙笔写些新闻回报。呜呼!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学生我写的新闻了。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7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