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中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之后,天下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赢粮而影从,最终推翻了大秦帝国的统治,结束了秦王朝的苛政。
陈胜吴广的起义并不是蓄谋已久,根据史料记载,他们起义的原因极其不得已。陈胜原本是一名戍卒,在秦国的兵制当中,每100个壮年男子当中有五十个要从事务农,有五十人要从事当兵,服役的年龄为23岁,过程是先在郡县服役一个月,然后在京城服役一年,最终到国家边境戍守一年。
陈胜在起义时,正是前往边境戍守的过程中。他和吴广都是被朝廷征调入伍的人,在去边疆戍守的途中遇上了大雨,大雨阻断了他们的行程,让他们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既定的目的地,如期赶到渔阳已经是再也不可能的事情了。
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不了,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军法处置。
当时与陈胜吴广等人一起被困的900多名戍卒非常绝望,这时,陈胜和吴广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就是说,耽误了行程,依照法律是要被斩首的,这是个死;如果他们选择起义反抗秦朝的统治,一旦失败了,也是个死。
既然都是死人,那为什么不试试后面的一种选择呢?如果起义成功了,那么还有生还的可能,如果束手就擒,那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因此走投无路的一群人最终决定起义,决定反抗秦王朝的统治。
通过起义的过程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充满着极大的偶然性的事件,试想,如果当时没有天降大雨,如果他们没有被大雨困在路途中,如果他们没有因为大雨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那么,这次起义可能就不会发生。
偶然性不仅存在在起义的过程里,在他们决定起义之后,偶然也是接二连三地出现,比如说,陈胜决定起义,而他选择商议的吴广偏偏与他一拍即合,后面为他们进行占卜的人同时也赞成他们的决定。
更碰巧的是,管理他们的官兵喝醉了酒,吴广的人缘还有很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碰巧的,这也通通说明,陈胜吴广的起义并不是蓄谋已久。
如果没有这些碰巧,还会有后来秦王朝被灭亡的历史事件吗?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陈胜吴广的起义虽然偶然,但他们起义的成功却是必然的。也就是说,起义迟早会发生,秦王朝的统治也迟早会被推翻,其中的缘由何在呢?
本篇文章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为什么说虽然陈胜吴广的起义是偶然,可他们的成功却是必然。
首先,当时秦国执政的秦二世是一位非常糊涂的君主,是一个没有任何执政能力的君主,试想一下,国家的大权掌握在一个昏庸无能的人手中,那么,这个国家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呢?必然是逐渐灭亡的道路。
事实上,秦二世的暴政已经完全超乎了人们的想象,这位君主似乎脑子也不怎么聪明,比如说,指鹿为马的事情,赵高用指鹿为马为自己排除异己,这已经是非常明显的野心了,可是作为事件的另一个当事人,秦二世却丝毫不觉得赵高是在愚弄自己,对此没有任何的防备,可不是脑子不聪明吗?
在陈胜吴广刚刚起义的时候,情报就已经被送到了咸阳,这时候,他的父亲秦始皇为帝国设计的体系依旧在正常地运转,效率不低,各大臣也都兢兢业业,如果是一位正常的皇帝,在收到有人企图掀起内乱的消息的时候,肯定是要寻找事件的根源,要派兵镇压,要阻止事件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要维护朝廷的正统统治。
秦二世却不是如此,他不仅不对事件做出及时的反应,更是谁送这样的情报给朝廷就杀谁,久而久之,逼得情报部门不敢再送这样的情报,也不敢将真实的情况上报给朝廷,他们只能自欺欺人地说,只是地方上出现了一些小盗贼,这些盗贼已经被郡守和县令们一网打尽了,因为他们只有这样说,秦二世才会喜笑颜开,他们才能避免脑袋落地。
由此足以见识到秦二世的荒唐,如果仅仅认为秦二世的荒唐就止于此,那么就太天真了,他不仅是在起义发生的前期和发生的过程中不以为然,甚至当秦朝快要灭亡时都不知悔改。
当时李斯等人提出,起义已经进行到白热化的阶段,国难当头,请求停止修建阿房宫,将修建的财力作为军费来加强军队的建设,同时要适当地放宽政策以平息民愤,这样的意见本身是非常合理的。
可是到了秦二世那里,他则认为这些人不怀好意,将这些人全部下狱,理由是,他们作为大臣治不了起义的农民,却要来克扣皇帝。
这些曾经进言献策的官员们通通被关进了大牢,其中有两个还因为不堪受辱而自尽,也就是说,在秦二世继位之后,大秦帝国的统治是风雨飘摇的,朝廷也是分崩离析、名存实亡,他放弃了能够走向强盛的机会,甚至放弃了自救的机会。
由此可见,秦二世这位荒唐皇帝给大秦帝国带来了多么大的影响。
如果当初并不是胡亥继位为秦二世,而是扶苏的话,说不定秦王朝的统治还能够再延续一段时间。
其次,秦朝的制度和法令太过于严苛。
我们上面说到秦二世的问题,可要知道的是,一位昏庸无能的皇帝虽然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可如果说仅因为出现了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就使这个王朝彻底堕落,这样的观点也是比较片面的。
毕竟秦朝不是一个已经堕落很久的王朝,在秦二世之前,秦始皇的统治还是比较稳定的,秦的灭亡二世虽要负一定的责任,但绝对不是全部的责任,甚至二世的原因也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要说到秦朝的制度了。
陈胜在吴广起义之后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天下苦秦久矣”。我们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通过陈胜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百姓受到秦朝压迫是由来已久了,既然这种痛苦已经非常长久了,自然不是二世是一个人的事情,必然是这个王朝从一开始就存在的问题。
那么,天下苦秦久矣,到底苦在哪里呢?最重要的是秦朝的负担重,在后世人们评价秦始皇的时候,大概都会提到他所谓的丰功伟绩,比如说,修建长城,南征百越,以及修驰道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确实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时这也是秦始皇统一大业中的一部分。
我们如果以历史眼光来看的话,这些做法造就的利益是无限的,可问题在于,当时生活在秦王朝的人并没有读过世界史,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大势所趋,他们知道的是,秦始皇所做的这些决定都是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
这些人力、物力和财力只能够由所有的平民百姓共同承担,毕竟,人工和财富是天不生、地不长的,皇帝自身也没有这样的身价,就只能够使平民百姓从牙缝里挤出来。
当时是秦朝刚刚统一的时候,天下经过了连年的征战,本身已经百孔千疮,人民是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的,在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多余的财富上交给国家,只能够勒紧裤腰带去缴纳赋税,如果仅仅是如此也就罢了。
可是,秦朝不仅有繁重的赋税,还有大量的徭役,毕竟像修长城,修灵渠,修陵墓,这些都是需要人工的。
在秦朝成立之后,那些远征的、赶工的人络绎不绝,可是去了那么多人,最终又有几个人能够活着回来呢?那些因为身体上的残疾而留在原地的人,又有几个人能够真的安居乐业呢?这些人不是妻离子散,就是家破人亡。
这确实是秦始皇的统一大业,但是秦始皇的统一,却是由所有的黎民百姓们付出生命造就的,可是黎民百姓并不心甘情愿,毕竟又有谁愿意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去成全皇帝呢?所以,百姓们怨声载道,秦朝繁重的赋税和徭役给他们种下了反抗的种子。
除了这些,秦朝严苛的法律制度也是催生企业的关键因素。
我们上面说到,百姓们并不愿意付出身家性命去成全皇帝,他们肯定有反抗的情绪,有反抗的心思,但作为皇帝来讲,他要做到统一就必须选择一部分人去牺牲,至于这部分人是不是想要牺牲则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无论如何,他都需要让那部分不想牺牲的人依旧选择牺牲,如何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高压,所谓高压之下必有良民,因此,秦始皇选择了这样的手段。
由此造就出来的严苛法令则是骇人听闻,刑法执行起来也是惨无人道,这就是秦朝的苛政,让人们从内心深处感到恐惧的苛政。
事实上,这样的行政制度不仅是黎民百姓们无法忍受,就连作为皇子的扶苏都看不下去,可是扶苏却没决定秦始皇的心思,甚至还因为进言献策而受到了惩罚。
如果后来的秦朝不是胡亥继位而是扶苏,说不定发展会向好的方向前行,可是历史却不容许我们假设,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百姓们也无法等待,毕竟横征暴敛,严刑峻法,滥杀无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悬挂在他们头顶上的利刃,让他们的生活不安定,也让他们真的感到害怕。
在秦朝制度下被统治的人民实在是受够了,这个时候只要有人带头造反,那一定就是一呼百应,而怒火一旦被点燃,就一定会熊熊燃烧。
事实上,秦朝不仅是在成为王朝之后才有这样严苛的法令,他们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已经被如此武装了起来,所以天下苦秦久矣。
再者是当时六国的残余势力并没有被彻底消灭。
秦国是消灭了山东六国之后才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王朝,如果说谁对秦国的恨最深,那么肯定是原属六国的那部分人民,尤其是原属六国的一些官员。
比如说张良,张良的家族在韩国世代为相,如果不出意外,张良也应该成为韩国下一任的丞相,只是韩国没有坚持到那一天就被秦国灭亡了,因此,张良对于秦国是恨之入骨的。
在那个时代,像张良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所以说,秦国本身就有着非常不稳定的内部因素,而这些人为了推翻秦朝,必然会给予那些参与起义的人支持,无论起义的是谁,领导者都能够迅速集结起一部分反抗秦朝的人,这些人还都是有胆有识的,他们再怎么说也是原属六国的官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之所以说陈胜吴广的起义必然成功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的天下已经濒临崩溃了,秦二世的暴政进一步加剧了秦朝原本的苛政,让在秦朝制度下被统治的人们感受到了极端的压迫,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当压迫持续到一定的程度,反抗也就会愈加激烈。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是陈胜吴广的起义推翻了秦朝,不是后来的项羽刘邦推翻了秦朝,而是秦朝自己灭亡了自己,就像《阿房宫赋》里说的那样,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因此说,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实施安稳的统治,单纯地凭借冰冷的法律手段是不行的,他需要软硬兼施,更需要皇帝体验民生。
如果秦朝能够像后来的汉朝一样推行比较温和的政策,结合自身的法制,那么秦朝的后续发展可能会更好。
无论当时陈胜吴广选不选择起义,秦朝最终的崩溃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哪怕他们不选择,哪怕遇到诸多巧合的人不是他们,也会有后来人,甚至哪怕他们的起义不能成功,后来人的起义也会成功,只不过是陈胜吴广恰好在那个时间点里与巧合相遇了而已。
时至今日,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或许秦朝正是用自身的灭亡才清醒了后世的诸多朝代,当然,这个帝国虽然有着诸多的过失,只是它的存在也不仅仅只有弊端,就像我们上面说的那样。
如果我们站在平民百姓的个人角度上来看,秦始皇所有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他们的剥削,如果我们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去看,那些设施的建设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或许是秦朝并没有选择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时间,让这些本身出发点为好的事情最终变成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源之一。
事实上,如果我们要去评判秦王朝的功过的话,必然是争论不休,或许我们并没有必要一定要去争论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更需要的是从它的成功和失败当中汲取教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30 11: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