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海网记者 贺立樊 文/图
“不聊了,我要去读报了。”采访还未结束,眼看时间来到下午5点,吴育民坐不住了,匆匆起身,夹着一摞报纸,朝着村里的广播站走去。
吴育民赶去广播站。记者 贺立樊 摄
把报纸平铺在桌上,80岁的吴育民戴上老花镜,清了清嗓子,打开广播设备,对着话筒读报,屋外的喇叭却没有声音。
“怎么回事?”他急得直挠头,把设备按钮全按一遍,喇叭还是静悄悄,屋里的风扇和日光灯也没有反应。
“村里的广播不能停。”顺着电线一路排查,折腾了好一会儿,原来是广播站的电闸没打开。
“咔嗒!”随着电闸落下,吴育民的声音传遍全村:“村民朋友们大家好!演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始广播了!”
吴育民在检查设备。记者 贺立樊 摄
不是专业播音员出身,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甚至不太会说普通话;他一辈子在村里务农,5年来,却通过一次次读报,带着乡亲们看见外面的世界。
在这个老年人口占比将近一半的村子里,吴育民和这座广播站,就是他们看见世界的窗口。
“赤脚”播音员
播音完毕,摘下老花镜,吴育民光着脚走出广播站。不爱穿鞋,是他几十年来的习惯,5年前第一次播音时,他也是光着脚走进广播站。
演中村常住人口1300余人,其中老年人口600余人。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法,对于老人们并不适用,腿脚不便,视力下降,他们却同样有着了解外界的需求。
建设一座广播站,每天定时进行新闻读报和政策宣传,成了村委会打算为老人们做的事情。
2019年,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演中村广播站即将成立,需要几位播音员,用海南话读报,由村民自愿报名。
此时的吴育民,在村里担任临时保洁员,负责村委会周边卫生。听说需要播音员,他马上来到村委会,“当播音员有报纸看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吴育民主动报名了。既能看报了解时事,又能读报把新闻分享给乡亲们,“这绝对是一件好事。”
2019年7月18日,演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演中发布”广播站正式成立。第一次播音时,吴育民有些紧张,讲了一辈子的海南话,也变得有些磕巴。
“读了上句忘读下句,一字一顿就像信号不好。”断断续续听得难受,吴育民心里也不舒服,“必须熟读报纸。”
下午四点半开始广播,吴育民总是提前取来报纸,一遍遍默读新闻稿。从《人民日报》到《海南日报》《海口日报》,吴育民一天要读好几份报纸。
渐渐的,吴育民的读报越来越流畅,乡亲们夸他是村里的新闻主播,还没来得及高兴,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一次播音时,吴育民读到一则关于APEC峰会的新闻。看着“APEC”4个字母,吴育民怎么也读不出来,在话筒前卡了好一会儿,喃喃自语:“‘咪’?这是‘咪’?”
初中毕业的吴育民没学过英语,一辈子务农的他,也没见过几个单词。眼瞅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吴育民干脆直接跳过,只读“峰会”,不读“APEC”。
原以为无人在意,没想到回家的路上,有邻居问他:“你刚才读的是‘咪’峰会?”吴育民好不尴尬。
孩子在外工作,孙子在外读书,吴育民不知向谁请教英语。幸好,风景秀丽的演中村,在乡村振兴工作的推动下,建起咖啡屋和饭店,吸引游客前来。那些打扮时髦的年轻人,成了吴育民的英语老师。
拿着报纸在村里四处请教,26个英文字母,吴育民渐渐认识了好几个。每天下午准时开始的读报,成了演中村的新风景,广播喇叭甚至延伸到几公里外的曲口十字路口。
吴育民终于能像真正的新闻主播那样,端坐桌前,清一清嗓子,带着老花镜,流利读报。
只是老习惯还是改不掉,光着脚读报,他仍然是那个半路出家的“赤脚”播音员。
吴育民在读报。记者 贺立樊 摄
时事宣传员
下午四点半,广播喇叭一响,演中村的老人们像是接到什么指示,颤颤巍巍走出房间,坐在家门口,仔细听着电波中传来的时事消息。
村民王青梅的公公婆婆也曾是这群听众之一,虽然吴育民的播音偶尔卡壳,有时不够流利,“但是很亲切,就像在聊天,公公婆婆很喜欢听。”
那几年,王青梅的公公婆婆身体不好,视力下降,看不清电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整天坐在家里,也想知道外面的世界。
“每天广播一响,两位老人很高兴,一边听一边笑。”村里的广播,陪着两位老人走过人生最后的岁月。在家人的陪伴下,他们不寂寞;在新闻的陪伴下,他们不孤单。
演中村广播站目前共有5名播音员,其中既有村干部,也有普通村民。吴育民和吴中琼是最早一批播音员,他们把时事和政策送到群众身边,也和大家一起开阔眼界。
“阿斯塔纳在哪里?”前段时间播报的新闻之中,关于“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的内容有很多。“阿斯塔纳”,成了村里的热词。
为了帮助乡亲们了解这次峰会和这座城市,吴育民和吴中琼找了很多相关的新闻进行读报,小小的村子上空,飘扬着关于世界的消息。
“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事实上,80岁的吴育民也是一位老人,一辈子没离开过演中村,和很多乡亲们一样,“阿斯塔纳”是一个遥远不可及的地方。
然而,再遥远,也有联系。“读报、看新闻不只是为了消遣,也是一种学习,让我们跟上时代,不落后。”跟不上时代就会落后,落后就会孤单,这是吴育民和乡亲们对于新闻最质朴的理解。
村里的老人们知道中央军委近期举行的晋升上将军衔仪式,知道“新质生产力”,知道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成果,他们没有被社会的变化所抛下,他们仍是其中一分子。
2022年夏天,一个雷雨天,“轰隆”一声雷鸣,比村里广播的音量还大。第二天下午,大家准备播音时,发现设备被雷电损坏了,从话筒到喇叭,全都得更换。
等待到货的日子,村里的广播站停了整整十天。这十天里,总有乡亲问吴育民,什么时候才能广播?
吴育民答不上来,无法读报的日子,他把村委会周边的路面扫了又扫,偶尔碰到吴中琼,打过招呼,两人叹了一口气。
“好想读报。”
十天之后,设备到齐,演中村广播站再次播音。那一天,村里的老人们又是颤颤巍巍走出房间,坐在家门口,仔细听着电波中传来的时事消息。
这是演中村广播站唯一一次停播,从那之后,每一位播音员在结束广播之后,总会把一个个插头从插座里拔出来,“一点风险也不能冒,这个村不能没有广播。”
吴育民在读报。记者 贺立樊 摄
热心“老”党员
当年初中毕业回到农村时,吴育民曾经很遗憾——“书白读了,还得回村种地,读过的书还能用上吗?”
那时,村里没什么生计,稻谷、花生、番薯轮着种,遇上收成不好,吴育民只能光着脚,走到几公里外的曲口渡口,摸些螺虾换钱,补贴家用。
挣来的钱不舍得为自己买双新鞋,吴育民用来供三个孩子读书。有时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总有邻里乡亲送来几个热气腾腾的番薯,谁家有困难,大家总会搭把手。
“有余力,也要帮助大家。”2006年,吴育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8年的党龄不算最长,80岁的年纪却是不折不扣的“老”党员。
除了播音员,吴育民依然是演中村的临时保洁员。每天清晨五点半,他光着脚来到村委会,一点一点打扫周边的道路。
每月900元,是作为保洁员的补贴;每月100元,是作为播音员的补贴。其实,最初两年,村里的播音员们并没有补贴。
“不给钱也愿意,愿意为村里做点事。”吴育民只是村委会临时聘请的保洁员,每天只需要清扫一次。可是,吴育民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临时客串”。
坐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村干部梁梅锦每天都能看见吴育民在门前来回忙碌好几趟。“发现下午落叶多了,吴育民会主动打扫,赶上阴雨天,他穿着雨衣扫地。”
上个月,演中村连下三天大雨,吴育民穿着雨衣打扫道路。到了下午播音时,吴育民来到村委会取报纸,把雨衣脱下,裹着报纸,冒雨赶去广播站。
“下这么大雨别去广播了。”梁梅锦劝道。吴育民头也不回:“总有人听的,不播对不起大家。”
吴育民在读报。记者 贺立樊 摄
如今的演中村,有了新变化,村里有了湖畔公园,有了运动场所,咖啡屋和饭店热热闹闹,许多年轻人回村创业。
演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管理员李海,也是村里的播音员。在海口市区工作几年后,23岁的李海回到演中村,“村里变化很大,回村也有前途。”
演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有健康驿站、长者之家、童乐馆等功能室,村里定期组织排球赛、琼剧表演、音乐课等各种文体活动,李海和同事们每天都很忙。
几公里外的曲口渡口,成了网红景点。吴育民听说,那里每天都有很多年轻人拍照打卡,“以前那里都是赶海换钱的乡亲们。”
吴育民喜欢听到这些变化,它们不只出现在报纸上,也发生在身边、在眼前,在他的生活之中。那些年读过的书,终于派上用场,一次次读报,让吴育民也成为这些变化的一部分。
吴育民。记者 贺立樊 摄
有时,大家会读到关于演中村的新闻,总让人分外骄傲。有一次,大家读到关于演中村广播站的新闻,心里的那种激动,随着电波飘扬。
“对于演中村村民来说,‘空中之音’总是如约而至,每天用海南话定时播音,熟悉的乡音听着格外亲切,听广播就像吃饭一样,渐渐融入了大家的日常生活。”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陈月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21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