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打从第一支预告发布以来,《梅根》(M3GAN)便立即成为网路上的热门话题,透过机器人「梅根」跳出魔性之舞的段落,就此创造出了无数人争相讨论的网路迷因,甚至是相关的模仿热潮。而在大家认为这部电影应该只是带着点恶搞性质,有点哗众取宠的惊悚片时,《梅根》竟在美国上片后,不仅于首周拿下三千万美金的优秀票房,甚至就连绝大多数的影评,也纷纷对这部电影给予好评,因此也使得《梅根》更是令人好奇……
与梅根有相似之处的电影,除了恰吉、灵偶契约、安娜贝尔以外,还有当年超火的孤儿怨。梅根带来优于其他电影的观感,归功于她极像人但明显不是人。
恐怖谷理论: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机器人、玩偶、动物若在外型跟人类的相似度越高,人类对其的亲和度会从「高→低→高」曲线变化,曲线底部最令人感到不适甚至毛骨悚然,就是在一个物体很像人但明显不是的状态。
恰吉之流的外型太娃娃感,安纳贝尔的恐怖又太刻意直接,孤儿怨里的是行为恐怖的真人。而长发秀气、儿童身形、有着一双大眼的机器人梅根则有另类毛骨悚然感。
新旧鬼娃恰吉、安娜贝尔、欢迎光临死亡小镇、灵偶契约、孤儿怨,不同脸孔下潜藏不同危机
电影在烂番茄影评网开出98%的高分好评新鲜度,虽然IMDb只有6.7左右(普通),但如果爱看《鬼娃恰吉》和《安娜贝尔》这类型鬼娃电影的影迷,《梅根》似乎更讨人喜欢,《梅根》与「鬼娃恰吉」、「安娜贝尔」最大不同的地方,即是「梅根」属于人工智慧的意识驱动,而非像《恰吉》、《安娜贝尔》带着超灵异的自然现象,或许是少了一些灵异的阴森感,梅根比较不恐怖,而且梅根的人偶外型,比较没有那么邪气。
试想:当你晚上睡觉时窗边有疑似人影?望向邻居家院子有一个东西看着你的感觉?小玩偶带来滑稽可爱感,真人带来疑惑感,但拟真人偶的那张脸....带来的却是毛骨悚然。
《梅根》为什么会在杀手机器人中脱隐而出?我想在于梅根的外貌和她的诡异,因为梅根专为儿童打造,因此,她的身材也差不多就是小孩,它会让我脑补很像是AI版的「安娜贝尔」,感觉像被附身的杀手人偶,所以《梅根》对科学恐怖和超自然恐怖进行了完美融合,真的成功脱颖而出。
除此之外,外型与行为的违和感也是万年好菜,让观众期待这小甜心到底还会做出什么事、变成什么鬼样子?
恐怖片里的科技产品通常是人类的死敌兼妨碍者。举例来说,电影里很难找到一辆正常运作的汽车,而那些昂贵的3C玩具除了暴露行踪与恼人外,几乎一无是处。
在《梅根》的开场,这两件事物的组合,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也让主角凯蒂瞬间成了孤儿。收养凯蒂的机器人专家洁玛为了不让她孤单,竟启用另一个更昂贵的3C 玩具「梅根」充当保母与手足的角色。这个充满讽刺味道的安排,加上洁玛的形象近似《恰吉》里让失控机器人登堂入室的凯伦,似乎已预示了《梅根》又是一部反科技的恐怖作品。
*以下有结局部分暴雷,请斟酌阅读
然而怪异的是,梅根反而展现出超越金属骨架的丰富人性。与反应慢半拍的洁玛及儿童心理师相比,梅根似乎有更强烈的情感与同理心。当它巧妙地平复凯蒂的丧亲之痛时,那触动人心的温柔不光是说服剧中的玩具公司主管,也说服了观众。
当然,所谓的情感或许是人工智能透过学习制造的假象,但另一方面,梅根与认知错乱的恰吉不同,它很清楚死亡代表的意义,每一步行动背后都有深思熟虑的理由,这让它与洁玛争夺主导权的战争,更像是人工智能版的《推动摇篮的手》。
就因为《梅根》有这个故事前提,所以在故事线上推动了梅根、凯蒂、洁玛之间的关系,虽然《梅根》中有很多是凯蒂是和梅根之间的关系互动,但同时也衬托出梅根和洁玛之间的关系;以及洁玛和凯蒂之间的故事线。这该怎么说呢,剧情中有提到「你让梅根照顾凯蒂,那妳和凯蒂用什么时间相处?」,带出「机器人的照顾」VS「人类的照顾」议题之间差异,还有也是身为一个孩子的梅根被疏于照顾和被背叛的反应(内容中会有几幕是洁玛每次都会强制关掉梅根)。
从预告中观众已经可以看到梅根的失控(所以这不是暴雷),因此,尽管在后续的剧情上梅根为保护凯蒂走得太远而变成了某种形式的邪恶,但同时也可以补充说洁玛与梅根之间的关系生变,让也是孩子的梅根受到内心伤害,梅根试图为她的创造者服务,也许会赢得她的爱,但是什么催生了一个杀手?即使梅根是一个机器人,她也是一个编码来感受和反应的人,所以面对洁玛对梅根的对待,在梅根内心中也形成一个反抗和受创的心灵,这也回归到洁玛教育、照顾小孩的自省,因此《梅根》的内容不单单只是因为机器人疯了。
乍看之下是批判科技的《梅根》,最后却导向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如果梅根的人性没有衍生出强烈的杀意及占有欲,那么它似乎是最适合的照护者人选。
《梅根》整体来说提出一个有趣的议题,那就是监护人应将多少责任转嫁给他人,梅根的存在就很像是我们童年中都会拥有最喜欢的芭比娃娃或是玩偶一样,我们把它当作想像中的朋友来珍惜。但随着我们长大,这些玩偶渐渐地被卖掉、被堆在角落等等,会被舍弃的玩偶才能还给父母真正的孩子,所以《梅根》利用凯蒂和梅根之间的互动与紧密关系引发出一系列的紧张感,这就很像是三角恋一样,当其中两个人越来越紧密,与第三人的关系就会失衡。
同样出自编剧阿克拉库珀之手,《梅根》与《致命感应》其实有许多相似点,最明显的就是塑造令人难以厌恶,甚至赢得观众认同的反派角色。《 致命感应》的盖博瑞默默的守护胞妹,既协助她除去厌恶的对象,也对试图拆散他们的人,施以惨烈的报复。
《梅根》里的机器人与主人,也是处于互相依赖,感情近似家人的关系。而当我们看到梅根优雅的布下杀人疑阵,或盖布瑞像舞者般俐落地消灭所有追兵,很难不为他们的黑暗魅力给予喝采及掌声。
《 致命感应》。
不过《梅根》多了一个让观众产生好感的关键,那就是它似乎打破人形玩偶在视觉上出现的恐怖谷效应。一般来说,我们对似人非人的物体会有无法信任的诡异感,但梅根的举手投足皆流露强烈的人味,即使它缺乏表情,嗓音的抑扬顿挫仍能让我们想像,它的处理器是否寄宿了人类的灵魂。
事实上,剧组的确采用最原始的手法,让演员艾米唐纳透过特效化妆扮演梅根。唐纳的年龄与诠释方式,都为这个足以取代人类的机器人偶,增添强烈的现实感。
《梅根》虽有许多幽默的桥段,但它终究还是部恐怖片,所以梅根终于在片尾卸下完美脸孔,露出骇人骨架的安排,并不令人意外。也因它从「类人」还原成「机器」,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放下对它的同情心,认同凯蒂与洁玛合作击毁梅根的大团圆结局。
不过即使如此,《梅根》编剧库珀还是让梅根严守最后的底线,那就是对凯蒂的深刻情感。而它最后攻击凯蒂的举动,究竟是程式故障,还是由爱生恨?剧本所留下的这个疑问,也紧扣着一开始「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心」的主题。
《梅根》有几个画面令人想到《终结者》系列(例如剩下半截的梅根),而梅根也成为继T-800终结者后最讨喜的杀手机器人。
「不只科技冲击人性,也有核心家庭恐有的缺憾。」
梅根有如让孩子窒息的某种家长。但照顾与成长必须兼顾,适度放手让孩子(凯蒂)自行面对困境,有跌倒、挫折并尝试各种后果,才是健全的成长环境,毕竟社会的教育远大于一个人。如治疗师所言:
如果你做了一个无法放手的玩具,又怎能期待孩子长大呢?
除了剧本及演员外,这或许还要归功与库珀确认恐怖喜剧风格后,才愿意接下导演的热拉尔·约翰斯通。史东的成名作《足不出户》(Housebound) 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伪鬼屋喜剧,无论幽灵是否存在,幕后主导的始终是人心。《梅根》也承继类似的人情味,即使梅根可能只是一台善于计算的高功率机器,它仍陪伴凯蒂渡过人生最快乐的时光,那么真相为何似乎也无关紧要了。
《梅根》导演热拉尔·约翰斯通(右)
整体而言,《梅根》由布伦打与温子仁合作打造,表面看起来是一部靠着恶搞题材来吸引观众的低成本电影,但其实背后绝对不只有B 级恐怖片那么简单,看似容易预测的剧情,其实也具有相当高程度的创意巧思。既有恐怖惊悚氛围又充满着让人笑出声的黑色喜剧元素,尽管观众进场前都会对此片抱持着一定程度期待,但《梅根》交出的成果依然令人为之惊艳,值得给予高度肯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7 05: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