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宁晚报
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卫生院家庭病床科负责人黄桂兵扎根基层十四载
让农村患者居家“住院”有“医”靠
黄桂兵在查看住院病人信息,对符合条件的农村患者开展家庭病床服务
■本报记者 周志英 文/图
在农村,患上慢性病或卧床不起的患者不在少数,去医院看病路途远,行动不便;依靠家人护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病床的建立显得极为迫切。今年以来,家庭病床服务在邕宁区蒲庙镇各村陆续开展。作为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卫生院家庭病床科负责人,一年来黄桂兵的足迹遍布辖区村庄,将医疗服务送下乡,让农村患者真正实现了有“医”可靠,切实解决慢性病、老年病、卧床在家等患者的就医难题。
心系患者 记者卫生院里追着找
12月21日清晨,冷风吹得让人直哆嗦。上午8时,黄桂兵从蒲庙镇卫生院出发,开车径直往新生村方向去。
“今天,潘老伯要更换尿管了。”黄桂兵心里惦记着这事,新生村距离卫生院近10公里,他轻车熟路到达目的地。看到黄桂兵来了,患有脑梗后遗症需长期卧床的潘老伯眼前一亮,冲黄桂兵一笑。“老人家,今天好点了吗?我们先更换尿管,一会再帮你冲洗膀胱。”黄桂兵戴着眼镜,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干起活来却动作娴熟,干净利索,没有丝毫拖沓。他麻利地给老人更换了尿管,冲洗了膀胱,还交代患者家属一些注意事项。将近上午9时10分,这边的工作处理完毕,黄桂兵又匆忙赶回卫生院。
黄桂兵和记者约了10时在门诊采访,可记者准点到门诊时并不见其身影,同事说其在胃镜室跟着上级医师学习。等记者到了胃镜室又扑了个空。原来他又去妇产科访视,协助同事给患者进行术前谈话,了解患者对麻药有无禁忌。11时,记者终于在门诊见到了黄桂兵。
走村入户 把“病床”搬进居民家
“真不好意思,久等了。”回到科室的黄桂兵,趁着一点空闲时间,和记者聊起他的工作。
作为蒲庙镇卫生院家庭病床科负责人,黄桂兵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给了农村的患者们。他是邕宁区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第一人。
“卧床不起的很多都是老年人,他们走不动,又担心花钱,家人照顾负担也重。给他们建立家庭病床,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在黄桂兵看来,家庭病床服务这张“床”,不仅能让卧床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也能减轻家属护理负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为此,自今年1月份以来,黄桂兵长期奔走在蒲庙镇16个行政村和社区里,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每周下乡三四次,看诊送药、换药、护理、做康复训练……黄桂兵的手机为签约建床居民24小时开机服务,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农村患者的居住环境较差,伴随着各种难闻的气味,黄桂兵总是不慌不忙,耐着性子给老人们换药护理。“帮助更多人,获得更多患者的认可”,是黄桂兵的坚持与信仰。他用坚定的眼神鼓舞患者的信心,用温暖的双手呵护患者的健康,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把病床从医院“搬”到居民家中,让居民有了真正“医”靠。
无愧于心 让群众家门口看好病
从小亲眼目睹过有村民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期,黄桂兵因此立志从医。扎根基层医院十四载,他见过太多疾苦,他关注农村患者,主动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尽可能的帮助。在他的努力下,今年1月至今,蒲庙镇卫生院在辖区建立家庭病床118人次,上门提供医疗护理等服务,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家住蒲庙镇仁福村福建坡的张阿姨,2022年10月曾因脑出血后遗症出现偏瘫。今年5月,黄桂兵在下村筛查中得知该情况,立即为其建立了家庭病床,定期带着医护团队上门给张阿姨进行康复治疗。如今,曾经卧床的张阿姨已能简单地行动了。“黄医生的到来,免了我和家人奔波之苦。最关键的是,他待患者如亲人!”提到黄医生,张阿姨和其家人感激不已。
“我知道他们很需要我,虽然他们不会说很多感激的话,但一个笑脸就能让我特别满足。”黄桂兵对工作的艰辛轻描淡写,却被工作本身的意义鼓舞着。即便曾有过误解,有过不配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那些曾经黯淡的眼神渐渐有了光,他们终于明白黄桂兵坚持的意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9 09:45:3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