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雄起!北漂“棒棒军”肩扛2400斤地铁仪器:别人抬不起的,我们都能抬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8-23 21:20:00 来源:潇湘晨报

近日,一则视频网上火了:一群北漂的川渝“棒棒”们在北京地铁中支着木杆合抬安检机,在一声声“雄起”的号令声中,十几人就将2400斤的重物扛上了十几米高的台阶。

“这些杆子都是咱们从老家选了种的最直的柏木,磨圆了运过来的。”这群从四川广元来的小伙,从老家运来了定制的木棒,只要是别人抬不起的重物,交给他们“必定送达”。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带着川渝“棒棒”们的蛮劲,一代又一代的广元人先后来到北京,从私人搬家做到大型器械,他们穿梭在北京的街巷、站台,建设的足迹随着北京地铁从城中心一路延伸到市郊。老乡们喊着自己特有的号子,一起以肩膀扛起了北漂生活的千斤重量。

雄起!北漂“棒棒军”肩扛2400斤地铁仪器:别人抬不起的,我们都能抬

“别人抬不起的东西,我们广元人都能给它抬到目的地”

“咱们几乎每个人都能抬起两三百斤的东西,”抬起这类大型器械,靠的不仅仅是一身蛮劲,更重要的,是要寻找一种所有人都能同时顺利发力的方式,“这就要用上经验和智慧了。”

从那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搬运工人们将一台三四米长,半径一米余宽的安检机器以红绳缠绕,固定在大腿粗细的的木杆上,而后以木杆作为着力框架,台阶上方三人拉着绳子作为向上的牵引,八九名工人便将这台庞然大物扛在了肩上。2400斤的重量分担在每个人肩膀上,平均每人也有近300斤,而这群人却绷足了劲,呼应发号人一声声“雄起”的节奏,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带着机器向上攀登,直到不休止地走过三十多级台阶,最终将安检仪成功送上十多米高的地方。

“他们扛起的不仅仅是机器,还是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这则视频下,不少网友留言点赞,将他们齐刷刷的号子声称为“一种亲切的中国好声音。”

视频的发布者何攀来自四川广元,2008年一场地震震垮他了的学校,13岁的他便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谋生路。曾在大街上卖过矿泉水,也在后厨当过学徒,2020年,何攀自己买了一辆货车,开始和同乡的兄弟们一起,在北京组成了一支“无往不利”的搬运队伍。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手握一根木杆走街串巷的“棒棒军”似乎成为了大众对于川渝搬运工们的固定符号。但对于这群北漂的广元搬运工来说,“棒棒”只能算一种特定场合才会使用的工具。形形色色的复杂情况往往对应着不同的解决办法,物品的重量、体积、形状,甚至是地形都是需要提前熟知、考虑的变量,此时,棍子、绳索或者是自身的臂膀,“只要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都会去尝试。”

雄起!北漂“棒棒军”肩扛2400斤地铁仪器:别人抬不起的,我们都能抬

“别人抬不起的东西,我们广元人都能给它抬到目的地。”不怕苦、不畏难,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搬运委托也被这群广元人妥善地解决。近几年,这些外乡人也在北京逐渐打出了名声,只要是市内有需要搬运的大型器械,人们总能首先想到他们。在“山城棒棒军”的名号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消逝的当下,这群北漂的川渝搬运工,却在距离家乡一千五百公里外的地方,将这种群体精神传承了下来。

只有老乡才听得懂我们的号子

“安徽人来北京做小吃,浙江人来北京搞建筑,而咱们广元人呢?带着老乡来北京做苦力活喽。”杨永超调侃道,他今年56岁,在北京从事搬运工作已有十多年。上个世纪90年代,第一批广元人来到北京,挂靠在大型运输公司下,开始从事搬运工作。随后,循着老一辈在北京打下的根基,一批批年轻人离乡上京,搬运也成为他们融入这座城市的第一块敲门砖。

邓敏今年近50岁,21世纪初便与几位老乡一同来到北京从事搬运工作,算是广元最早上京的一批老江湖了。2017年,老邓师傅的侄子邓登全也辞去家乡文员的工作,来到北京加入了搬运行业,“因为这边老乡多嘛。”

尽管这群广元老乡们的年龄跨度从60后直至90后,但对于他们而言,只要一起干活就都是兄弟,并不会因为年龄的差距而存在身份的高低。有时间,老乡们也会一起吃饭,一起喝酒,只要有生意了也会相互照应,“谁带了单子来了,谁就当咱们的老大。”

雄起!北漂“棒棒军”肩扛2400斤地铁仪器:别人抬不起的,我们都能抬

就像只有长在家乡的柏木才能用得趁手,在老一辈的邓敏、杨超元看来,来自同一处的人们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伙伴,“只有老乡才能听懂老乡的号子,也只有老乡才能扛起统一的节奏。”

一声声带着乡音的“雄起”便成为连接他们的专属信号。

如果没有重大的事件,这群在外打拼的广元人一年只回一次家。每当靠近年关了,老乡们便会约好时间,各家开着自己的车,一同组成回乡的车队,看过父母、亲戚后,在老家大约休息个二十来天,又陆续回到北京开启新一年的工作。

雄起!北漂“棒棒军”肩扛2400斤地铁仪器:别人抬不起的,我们都能抬

职业寿命?广元搬运人的未来

尽管在北京奋斗多年,但对于这些人而言,广元始终是他们真正的故乡。

老邓师傅来北京已经20年,眼看着城市从二环修到七环,一碗刀削面从两块五涨到十六,北京地铁中的“黄金点位”也从银行提款机,变成了样式繁多的商业售卖机。“刚来北京的时候,一个月只能赚两三百,现在一个月也能有一万五。”

当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其他工作时,老邓师傅表示,这么多年下来也已经习惯了作为搬运工的生活节奏,“对我来说,卖力气才是最踏实,也最高效的赚钱方式。”老邓师傅打算再干几年,多攒点积蓄回老家,“把舞台留给年轻人嘛。”

相较于老邓师傅“隐退”的想法,已经56岁的杨永超却仍然怀抱着再坚持十年的热情。“大家都以为我们干苦力的会显老,但出去干活,别人都还以为我才四十岁出头呢。”对于杨师傅而言,搬运这份“苦力活”始终是一份能源源不断创造成就感的工作。

随着城市的发展,杨师傅的住所从最初在北二环附近的公司宿舍,搬到了北五环外十五六平米的出租间。虽然至今并没有在北京定居,但杨师傅靠着自己的双手与臂膀,构筑着自己对于这个城市无可替代的意义。“这些年北京地铁里的那些机器大部分都是我们搬运的,我还能准确给你背出每个站点的进站路线、电梯位置呢!”小到全区小学开学前所需的课本,大到冬奥会、明星演唱会等大型活动开场前的物资搬运,市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背后,都留下了这群广元人参与的痕迹。

雄起!北漂“棒棒军”肩扛2400斤地铁仪器:别人抬不起的,我们都能抬

正如身体会存在着力量的极限,搬运这份职业也仿佛存在着寿命。尽管老一辈的广元搬运工乐观地打算干到力竭为止,但他们也发现,这两年能来干苦力活的年轻人也在慢慢减少。“现在还是60后,70后担主力,年轻人还是不太能吃苦。”老邓师傅的儿子也曾来到北京从事搬运,“干了差不多一年,又回到成都去工厂打工去了。”

另一方面,对于未来,这群北漂的年轻小伙们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在认识到长期做搬运存在的局限性后,他们开始在这座城市探索着更多的可能性。以搬运队伍为中心,年轻人何攀逐渐负责一些统筹商谈的事务,期望能多方寻求更稳定、更具规模的合作;而曾经在老家做过销售工作的小邓师傅,则在考虑未来慢慢转型,去尝试做一些二手车业务。老邓师傅想留下来的“舞台”在未来是否仍能传承下来,在当下尚且难以预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3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周深还特别演唱了重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和《山城棒棒军》,向这座城市和劳动人民致敬。连续两晚的演出,现场近七万名观众沉浸在音乐的热情中,演唱会热烈、浪漫且充满地方色彩。整个
2024-10-10 13:10:00
住在北京郊外:月租2800,像东北农村
没有出人头地的北漂,似乎只能和“嘈杂”“狭小”这些词语,形成密切的关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那么一群北漂,他们拥有独立的小院和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养花种草,慢煮生活。作者
2023-06-14 15:32:00
电影剧本《棒棒英雄》在南岸区举行研讨分享会
...作。重庆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曾写出经典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一级编剧王逸虹教授认为,《棒棒英雄》是一部“非常重庆”的电影剧本,画面感、代入感极强,年轻的编剧具有非常扎实的功底
2025-03-17 18:07:00
北漂买房的尽头,是三环老破小
作者:Lily对于北漂来说,在京驻扎的日子就是和北京互相试探的过程。有人相看两生厌后立马跑路,有人则留在这里寻找上岸的甲板——三环的老破小,如今成了年轻人们上岸的第一步。提到北京
2025-07-18 12:43:00
重庆黔江:“伊利棒棒军” 挑奶到家门
“‘棒棒军’来了,‘棒棒军’来了,牛奶又能续上啦!”2月22日,大年十三,重庆黔江春寒料峭。寒风中,两人踏上黔江体育馆后公交站台通往鸿苑小区的108级台阶。一人挑着扁担,一人背着
2024-03-02 11:35:00
北漂过得好不好,只有鲍师傅知道
...经授权转载自三联生活实验室(id:LIFELAB2020)原标题 | 北漂过得好不好,只有鲍师傅知道有人说,判断一个刚到北京的年轻人过得如何,看的不是银行卡里攒了多少钱,公司
2024-04-08 12:59:00
故乡别来无恙:买房没有归宿感,离乡的空虚,是北漂人的通病
...地方。离乡之后的空虚感,是当代年轻人的通病,尤其是北漂一族,有多少人都是怀揣着梦想,带着一种憧憬,奔赴北京来的,可只有真正到了大城市,大家才会意识到这个社会有多残酷,无论是有
2023-11-13 20:55:00
曹茜茜《您好,北京》定档11月18日,故事精彩值得期待!
...,北京》由三个故事组合而成,讲述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北漂人的北漂理由,以及他们分明生活并不如意,为何还要留在北京的理由。我想,这三位主人公,不仅仅只是影视的主角,更是生活中,数
2023-01-13 11:20:00
北漂13年,送过外卖的哲学硕士陈涛回到老家
...友们告别,收拾好自己“特别多”的行李,结束近13年的北漂生活。
2023-04-21 22:11: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农行临西兴业路支行:金融知识如细雨,浸润邻里街坊心
鲁网11月14日讯一场以“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为主题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正像一阵和风细雨,悄然进入街巷院落、企业园区
2025-11-14 11:31:00
农行沂水县支行:集市里的“货币卫士”
鲁网11月14日讯近期,农行沂水县支行在储蓄业务中多次收到假币,且假币的持有人多为附近菜市场卖菜的老人。为切实提升周边群众的反假意识和识假能力
2025-11-14 11:32:00
鲁网11月14日讯近日,为积极落实上级行普惠金融推进工作部署,建行临沂义堂支行积极响应、多措并举,紧扣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金融需求
2025-11-14 11:32:00
联舌工坊创始人李奇斌与李宁到哈萨克斯坦考察 洽谈预制食材出口及考察BAMX摩托车品牌
阿拉木图,2025年11月‌中国预制食材领军企业联舌工坊联合创始人李奇斌、李宁近日率团到哈萨克斯坦考察,就预制食材及调味酱料出口业务与当地企业展开洽谈
2025-11-14 11:34:00
轻信“投资理财” 芜湖一市民19万养老钱差点“打水漂”
大皖新闻讯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帮我保住了19万元养老钱!”11月12日,芜湖市居民徐女士紧紧握着民警的手,表达着感激
2025-11-14 12:01:00
吉林骄傲!冠军张骐载誉归乡,机场致谢父母
11月10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女子自由式摔跤62公斤级决赛在广东清远圆满落幕,吉林姑娘张骐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中沉着应战、敢打敢拼
2025-11-14 14:42:00
临沂四中勇夺兰山区第九届运动会暨中小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团体桂冠
鲁网11月14日讯10月18日—19日,“中国体育彩票杯”兰山区第九届运动会暨中小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举行。临沂四中勇夺高中组团体总分桂冠
2025-11-14 15:11:00
新雪季|吉林市打造“吃住购娱”特色消费场景
这个冬天,吉林市将重点打造哪些新消费场景和特色体验活动?14日,在2025—2026新雪季系列发布会第四场活动中,吉林市商务局党组成员
2025-11-14 15:14: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新雪季,吉林将面向省内外游客及本地居民发放1亿元冰雪消费券,出台多项惠民惠企政策,激活消费市场,释放冰雪经济新活力
2025-11-14 15:15:00
河北迁安:文艺名家带学生领略翰墨书香
河北新闻网讯(邹雅婕、李昕炜)11月13日下午,河北迁安阎家店镇中心小学书法社团的10余名学生走进迁安市博物馆,参观“胜迹千秋”主题书法展
2025-11-14 15:21:00
免签政策激活交流热潮,澳洲学子沉浸式体验现代中国 ——“汉语桥”优秀选手川渝研学行收获丰硕
近日,一支由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多所高校“汉语桥”优秀选手及中文专业学生组成的研学团,圆满结束了在中国四川与重庆为期五天的深度文化科技体验之旅
2025-11-14 15:30:00
患者称临沂市河东区妇幼保健院人流手术因医生“劳累”未清干净,医院拒绝接受采访
鲁网11月14日讯 (记者 吴艳萍 孟娅琦)近日,临沂市民王女士(化名)向鲁网民生帮办栏目反映,她于今年6月2日在临沂市河东区妇幼保健院接受人工流产手术
2025-11-14 15:43:00
“云宝飞行器”点亮萌娃科学梦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汪蕾)近日,汉阳区黄金口幼儿园在“乐”文化背景下,深耕高质量的课程建设,让游戏回归生活现场
2025-11-14 15:46:00
教师的故事⑱| 把“记仇本”变成“记趣本”的引路人
【编者按】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课堂,当“双减”政策重塑教育生态,当AI技术叩响未来之门,一批新时代教师正勇立潮头,以青春之姿解锁教育新篇
2025-11-14 15:46:00
范杰书画艺术工作室开馆暨作品捐赠仪式在淄博师专举行
鲁网11月14日讯(记者 陈珊珊 通讯员 苏清华)11月12日,范杰书画艺术工作室开馆暨中国画作品捐赠仪式在淄博师专图书馆举行
2025-11-14 15: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