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早前访华时,曾带来了俄总统普京的亲笔信。从官方通报来看,普京的信主要提到了“中俄双边关系、国际形势”,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重要信息。但是中方的态度却非常慎重,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回信。直到4天之后,中方才由王毅外长出面,亲自向俄方给出了回应。
(俄罗斯总统普京)
大家都知道,这次俄乌冲突再过两个月就打满一年了,战争期间,俄乌双方都损失惨重。在普京快速解决战斗拿下基辅的计划落空后,便采取了先控制乌东地区的策略,然而在美国和北约的军事支持下,俄军被乌军打得接连丢失已占领的土地,被迫进行战争动员,双方也进入到了僵持阶段,目前都没有继续推进的能力。
从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的形势来看,普京向中方转交亲笔信,显然最主要目的,是想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获得中方的支持。梅德韦杰夫在当时的会谈中,就向中方介绍了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复杂背景,以及俄方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原因。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也给出了官方通报,介绍了信中谈及“双边关系、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问题”。但是从佩斯科夫的表态来看,中方在会谈时没有当即给普京回信,这表明中方对普京提出的希望,态度是非常慎重的,需要更长的时间考虑。只是在会谈中重申了中立的立场,希望冲突各方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实现和平。
(王毅外长在时隔4天后向俄方给出了回应)
在这次会谈的4天后,也就是西方的圣诞节当天,中方正式作出了回应。中国外交部网站发布消息称,王毅外长表示,某些国家想要以冷战思维,制造“民主与威权之间对抗”的伪命题。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俄坚定不移地反对任何霸权和挑起新冷战的企图,坚定不移地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极化的发展。这也表明,在美国将中俄视为对手,企图挑起东西方阵营对立的背景下,中方与俄方的大战略方向是一致的,将携手应对美西方的围堵和挑衅。
在中俄双边关系和乌克兰问题上,王毅外长在回应中首先强调了“中俄关系坚如磐石”,也就是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不会有丝毫变化的,中方不会因为受到外部压力,尤其是来自美国和欧盟的压力,而被挑拨干扰改变立场。更不会因为俄罗斯在西方打压下,面临被孤立的局面时而有所动摇。其次,王毅在强调“两个坚定不移”的同时,还强调了建立一个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中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两国的睦邻友好合作。这也给中俄关系划定了清晰的框架,也就是说在这个框架之内的内容,中方会毫不动摇,但是超出这个框架的话,中方会坚持自己的立场。显然,中方给出的答案,依然不包括在俄乌冲突中选边站,不包括在这个问题上变为支持俄罗斯一方。
对于俄罗斯来说,中方由外长亲自给出了回应,一是体现了重视程度,由外交部门一把手出面回应的高规格,代表了中方正式的官方立场。二是经过四天的考虑后再回应,也表明中方这次给出的答案是明确无误的,基本不会再更改。
(普京在白俄罗斯与卢卡申科会面)
那么这是不是俄方想要的答案?应该说它没有出乎普京政府的预料,但也可能会对中方依然没有表态支持俄方的特别军事行动,而有一丝失望。恐怕这也是由梅德韦杰夫以统俄党主席的身份与中方沟通,而不是普京亲自访华的原因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在梅德韦杰夫访华前后,普京和泽连斯基分别出访了白俄罗斯和美国。俄罗斯方面,不排除继续说服白俄罗斯入局开辟新战场的可能,此前动员的30万老兵,经过这几个月的训练,投入战场也没有什么问题。在乌克兰方面,泽连斯基抢在共和党控制众议院前,向拜登政府多要些军事支持和援助。那么,接下来战局发生新变化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泽连斯基访美,向拜登政府要更多的军事支持)
在此背景下,显示出疲态的俄方自然想得到中国的支持。虽然这一愿望没能实现,但是相比之下,中方重申中俄关系坚如磐石,对俄方的意义更为重大,因为这是俄方打破西方的封锁,突破北约包围圈的最大,也是最有力的外部支持了。以普京的战略眼光,应该不会“因小失大”。所以总体来看,俄方收到中方的答复后,应该是松了一大口气,相当于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普京在中方回应的同一天也表明了态度,愿意与所有相关方进行对话,和平解决俄乌冲突。这也说明,普京政府现在彻底明白了中方的战略自主性,知道中方是不可能因为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而支持俄方特别军事行动,这一点中方同样是不会有丝毫动摇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6 16: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