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编者按:
远离城市,大山深处的故事鲜为人知。
淄博博山与沂源交界处,在被称为山东“四大高山”之一的鲁山山脚下,有一支驻扎大山里的森林消防队。
“消防队伍就应该驻扎在森林里”,4年前,当这样的声音在鲁山群峰之上集结,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的全盘布局之下,一支消防队如同一颗钉子般,驻扎在鲁山腹地上。
从一个仅8人汇聚而来的消防小队,到如今有34名消防员组成的消防中队,他们已经成为大山里的一道安全命脉,且守护向着一望无际的群山深处不断延伸。
他们面前,是覆盖万亩植被的鲁山山区;他们的背后,则是44个依山而生的山村与数以万计的村民。
他们望着山,山也在望着他们……
找到了
淄博市森林消防大队直属一中队的设备库内,队员们的灭火防护服在器材架上,一字排开。
清晨,当鲁山的第一缕阳光爬上山峦,挤进设备库大门的缝隙中,原本安静驻守于此的灭火防护服瞬间被披挂上阵,陪着队员们开启一天的巡山之旅。
防护服重量20斤左右。每次出警前,消防员都必须保证一分钟内把它们穿戴完成,即使在酷暑,也必须穿上这身衣服,保证安全,因为警情随时可能发生。
长年累月穿不离身,许多队员的防护服上已经污迹斑斑,甚至还有绳索与锐器磨砺过的痕迹。
而这每道痕迹,都在诉说一个曾与危险擦肩而过的故事。
“记忆中,你们最惊险的一次经历是什么?”记者问。
一中队的队员们不约而同地想起发生在白马峪的那次极限救援。
2022年11月2日下午3点多,一中队接到消息,一男子在山林中坠崖,双腿骨折疼痛难忍,亟需消防力量出动。
作为中队长的陈建涛也在此次救援之列。得到消息后,他第一时间调集队员,向大山奔去……
这场看似寻常的山岳联合救援行动,却让中队的每个队员都记忆犹新。
“当时这名游客坠崖的地方在一处海拔近500多米、没经过任何开发的荒山上,这给我们后续的救援增添不小的困难。”陈建涛回忆。
救援最关键的是与时间赛跑。茂密的荒山野林中,攀登和搜寻之难可想而知。
“没有能够直达救援位置的道路,我们自己开路;沿途遇见近乎和地面垂直的陡坡,我们手脚并用地爬上去……而这些都是我们训练的要领。”中队的一名队员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上山时的片段:经过一条山路时,道路突然变得异常狭窄,窄的仅容一个人通过。不仅如此,手边的野木在断崖的缝隙中野蛮生长,遮蔽了脚下随时有碎石滚落的深渊。秋风吹起的沙沙响动中,队员们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但步伐从未退缩过。
最终,在晚上6点左右,多方力量合力下,他们终于在一个断崖处锁定了坠崖游客所在的位置。
随后,陈建涛等人所在的消防救援力量迅速匍匐到受伤游客的身边。
困难重重
即便已经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救援行动,也见过不同形势的救援环境,但看到这名游客的现状,陈建涛等人还是犯了难。
“大声抽搐呻吟的伤者,双腿已经极度肿胀,目测骨折,而且上半身隐隐作痛,大概率已经出现内出血的症状……内伤随时都会引发并发症,有生命危险。”这是陈建涛他们的判断。
更为艰难的是,当时大家身处的环境。
游客位于峭壁的断崖处,没有任何支撑点。这意味着,连常人下山都是极限,何况要在一名保证体重200斤左右、骨折且内出血的伤者在稳定性的情况,经担架下山?常规的救援方案显然行不通。
此时,夜色渐浓,这给救援又增加了困难。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黑夜仿佛比平时更加漫长。
此时,伤者的承受能力也即将达到极限。既然绳索救援与担架救援的方案均不可行,是否能调动直升机救援?
事不宜迟!山脚下的临时救援指挥所随即向山东应急部门发出求助。
随后,山东省航空应急救援中心立即制订救援方案。方案通过后,应急部门派出的第一架飞机迅速飞到事发的轿顶山附近侦察地形。然而,这架飞机整整飞来三次,都因为停机和位置山坳的气流及天气等原因未能成功实施救援。
11月4日早上5点,针对伤者的救援行动再次展开。
经过仔细判断,飞行员准备利用山上一处向外倾斜的石台实施悬停,由飞机人员与地面救援人员配合,把伤者移送过去。
“第一次直升机离我那么近……”参与救援的一中队队员花海涛至今清晰地记着那天的情形:当时,扇叶就在眼前旋转,队员们把绳索拴在腰间,抬着担架逆风向前。
要知道,在飞机与送伤者的担架之间,隔着一处深不见底的断崖。
当时,飞机的轰鸣声响彻整个山涧,负责运送伤者的队员们在屏息凝神中,一步步摸索着向前,向前……彼时,脚下的碎石在巨大风力下,簌簌滚向深渊。
经过多方努力,这场险象迭生的救援行动,终于以伤者运送成功而告终。
而所有在记忆中闪回的细节,在事后逐渐清晰。
“救援的时候,我们顾不上这么多,只知道使命必达。”陈建涛说,这是他们森林消防员在任何行动中达成的共识:守卫没有界限,群山目及之处便是他们的阵地。
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务必守好这片阵地。
这次极限救援行动,也成为中队乃至淄博消防史上的一次“大事件”。因为,一中队的队员们用无数次训练与实战经验,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没有界限
惊险救援,并不只有这一次。
去年6月,蒙阴蒙山因雷击突发山火,火势随风而起,呈现扩散态势。
情况危急,当地立即组织消防力量集中展开救援,淄博市森林消防大队直属一中队参与其中。
一声令下,20多名队员前往临沂,进行跨区域增援。
那一年,是成立的第四年。根据他们最初定下的短期目标:第一年建队伍;第二年上台阶;第三年全面形成战斗力;第四年,面对真正的山火,因此,队伍也迎来了检验队伍“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胜仗”的关键时刻。
灭山火如同一场战役,危机或许就潜伏在山中的哪个不起眼的角落。
已经参加过近十多场增援行动的唐磊十分清楚山火带来的危险,“因为,危险并不仅限于火焰的烧灼,更要注意烧焦的树木随时会倒塌,烧空的地面下留有余热,地势低洼的山谷、盆地还可能因聚集大量浓烟而导致大家一氧化碳中毒……”
可以说,与山火战斗的每一步都有致命的危险考验着消防队员们。
有时,即使队员们已经足够谨慎,还是无法阻止突如其来的危险。
唐磊说,救火当天,队伍接到指令在指定地点打好水带,就在待命之时,轰隆一声,一个冰柜大的石块从十几米的山上滚落,正好砸在了铺设水带的队伍之中。
“这是遇火膨胀导致的山石松动,幸好我们队员及时扑倒躲避,否则石块砸落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唐磊至今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
他说,那一截被石块砸断的水带,至今还留在那座山里,也在此后无数次提醒着他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增援蒙阴的两天两夜,不眠不休的消防队员们,最终成功扑灭了山火。
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的他们从隐秘的山林中默默撤离,继续返回各自的阵地值守。
“每次行动结束后,我们都会总结期间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不断改善作战路径,重点突破实操时的瓶颈,充实队伍的实战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扎根在大山里。”陈建涛说。
一切如同他经常会在队里说的一句话:大山是有界限的,我们的守卫是没有界限的。
而只有练好一切与森林、与大山有关的“十八般武艺”,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值守,扎根大山”。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赵原雪 胡允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2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