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高淳民歌登陆国家大剧院背后——挖掘身边“瑰宝” 谱写乡村“新声”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5-13 07:44:00 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怀艳谈洁 通讯员刘凯

“四月里来好风光,田里的麦子一片黄……”12日下午2时30分,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一场名为“四月里来好风光——苏南高淳民歌讲唱会”让现场观众听得如痴如醉。“非常好!高淳民歌既具江南韵味又有自己独特风格,这对中国民歌是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教授张天彤在台下鼓掌赞叹。

据了解,这是高淳民歌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也是南京地区首个唱响国家大剧院的民歌。讲唱会由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老师郭燕龙博士及其学生,高淳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九林,高淳民歌市级非遗传承人夏小玲,高淳农民孔庆刚、谷顺福、朱克报等倾情演出。

“目光向内”,晓庄老师5年前开始“寻宝”

“太棒了!”当天下午4时,在雷鸣般的掌声和观众恋恋不舍的“安可”声中,“四月里来好风光——苏南高淳民歌讲唱会”圆满落下帷幕。“我们让全国观众认识并领略了高淳民歌的美,这两个多月夜以继日的排练值了!”后台,郭燕龙激动地与记者通话。

今年70岁、为参加演出特意购置一件蓝布长衫和一双黑布鞋的孔庆刚也激动不已道:“小时候为了养家,每逢过年我就走街串巷唱些吉祥小调给大伙听。没想到有一天也能登上国家级舞台,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高淳民歌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22年的《河上歌》,在当地传唱已2500多年。但此前,高淳民歌在全国民歌圈名气并不大,仅有个别曲目参加过央视的综艺节目。

2019年,郭燕龙师从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攻读博士学位。在确立毕业论文方向时,郭燕龙有些摇摆不定。导师告诉他:“做研究不妨将目光向内,挖掘我们身边的瑰宝。”受其启发,郭燕龙将目光锁定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富矿区”——高淳。此处63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汇地,也受江淮文化、徽州文化影响颇深。

“到高淳后,我发现当地有插秧歌、耘田歌、牧牛歌、上梁歌等数十种形式的民歌,包罗了人们劳动生活、世情风物、爱情婚姻等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民歌巨大‘宝库’之一!”郭燕龙说,由此他开始了在高淳民歌的挖掘、整理、收集之旅,并在3年后形成26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苏南高淳民歌及其演唱艺术研究》。论文一经亮相,高淳民歌的重要性和传承价值震惊全国声乐研究圈,并经张天彤教授举荐,获得本次登台国家大剧院的机会。

踏遍高淳乡镇街道,挖掘整理出“新歌”60首

既入“宝山”,怎样才能寻“宝”而归?

摆在面前的“拦路虎”有很多,其中最让郭燕龙头疼的,是当地会唱民歌的往往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中大多数人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讲高淳话,且有些人还不识字,无法用文字交流。而高淳话号称“江苏最难懂的方言”,一些字的发音和普通话完全不同,如本地人“圩”读“yu”,“野”读“ya”,“家”读“ga”等;在语法上,高淳话也很特别,如普通话中“吃不下饭”,高淳人讲为“吃饭不下”“吃不饭下”等,外地人乍一听简直摸不着头脑。

在高淳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九林等人引荐下,郭燕龙一趟趟走访藏于高淳民间的民歌传唱人。不会说高淳话,他就到现场请人家唱一段给他听,录好视频资料后回来一遍遍听,把其中的曲调写成曲谱,并用专业软件进行比对和识别,务求准确记录每个音符;他还拿着歌唱视频到处请教身边的高淳人,一遍遍辨别歌词大意,把老人们哼唱的歌词记下来。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作时的即兴创作,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境进行创作,这就为我的整理收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郭燕龙回忆,往往一首歌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曲调和歌词都“翻译”出来后,又得到不一样的答案。“这样来来回回,从挖掘到整理、收集一首歌,耗费月余时间已经算是进展极其顺利的了。”

2019年至2023年,郭燕龙往返南京主城区和高淳区之间近30次,总行程超6000公里,走遍高淳6个街道2个镇,找到会唱民歌的老人20多位,录下1000多分钟的视频资料,最终整理出从未被收录过的60首颇有价值的高淳民歌,将当地民歌曲库一下从210多首扩容到270多首。“如今我也能说几句高淳话了。”郭燕龙笑着说。

民歌传承,需要更多专业人才扎根大地

国家大剧院后台,当所有人都在为演出成功而欢呼时,作为一名专业学者,郭燕龙已开始思考“高淳民歌应如何更好传承”。

他有些担忧地告诉记者,如今,会唱高淳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实地调研这么多年来,他所见到的能唱高淳民歌的人均在65岁以上。“这是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的必然,如今的人们不再需要唱‘五月里来是秧场,村村栽秧忙又忙……’来排解劳作的艰辛,因为机器已经替代了农夫的辛苦劳作;也不用唱‘杏花开来菜花黄,催动呀世上种田郎……’因为种田郎大多已离开土地去打工。”郭燕龙说,民歌正在逐步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农耕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郭燕龙认为,要更好传承高淳民歌,首先需建设高淳民歌数据库,用音视频的方式记录,为高淳民歌保留最原生态的“火种”;同时,将高淳民歌与高淳丰富的民俗结合,打造富有高淳民歌元素的“沉浸融入式音乐演出”,激活高淳民歌、民俗的生命力,赋能高淳文旅;此外,还可推进高淳民歌进课堂,培育高淳民歌传承的原动力。

“如何更好传承民歌,高淳民歌做出了示范。”张天彤表示,民歌是劳动人民用歌声守望的精神家园,它不仅关系到乡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因此迫切需要大量有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扎根乡土,以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做民歌的“识歌人”“传歌人”。

南京晓庄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学校计划将南京市域民歌传承纳入研究范畴,尤其是高淳民歌、六合民歌等,为中国民歌传承探索“南京样板”。目前,该校已成功立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南京市域民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3 1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街,素有“金陵第一古街”的美誉。今年5月12日下午,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一场名为《四月里来好风光——苏南高淳民歌讲唱会》让现场观众听得如痴如醉。“非常好!高淳民歌极具江南韵味又
2024-10-31 07:46:00
南报网讯(记者王怀艳通讯员刘凯)高淳民歌将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记者昨从南京晓庄学院获悉,12日14:30,省级非遗高淳民歌将在该校音乐学院教师郭燕龙博士带领下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2024-05-11 06:56:00
赣鄱儿女唱新声(图)
...晚,南昌交响乐团首部大型原创交响乐《江西组曲》登上国家大剧院第九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舞台。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港泽 摄《层峦耸翠绣屏风》《白鹤鱼米望茶垄》《一江流长沃两岸
2025-04-11 04:58:00
...融媒体中心记者孔阳婷则向大家揭秘了高淳民歌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背后故事,充分体现了高淳民歌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好记者讲好故事,好故事的背后是新闻人始终不变的初心。市记协相
2024-08-03 09:32:00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推首个独立音乐季
...主题对应中国音乐、歌剧选段、世界艺术歌曲和现代作品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推首个独立音乐季2024年是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成立的第十五年。昨日,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在京公布2024音乐季,这
2024-01-30 00:28:00
唱作人朵久央在好花红乡村音乐汇暨公益音乐课堂开唱
...,贵州省歌舞剧院特聘歌唱演员,曾多次受邀登上央视和国家大剧院舞台。至今创作有专辑10张共70首原创音乐作品。她的原创作品《歌唱我美丽的家乡》曾获2023年中国西部民歌大赛最佳
2023-11-13 17:31:00
今年最喜欢的一首歌,来自他们
...,今年六一,这对翅膀继续翱翔,一路飞向北京,飞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让更多人听到这些接近天籁的声音,记住背后令人感动的故事。2024年6月1日,《阿依的翅膀》登上国家大剧院的
2024-06-03 22:35:00
跟着民歌去旅行
...》系列新篇——跟着民歌去旅行“云上游记”音乐会亮相国家大剧院“八月合唱节”。音乐会由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策划、国家话剧院孙小茗任导演、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赵泽明任音乐总监、中
2024-08-28 05:43:00
《跟着民歌去旅行》将演,中央民族乐团带你“玩起来”
...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赵泽明说。今年8月,该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时,主创团队发现这种演绎方式很受年轻观众的喜欢。“60后、70后喜欢民歌的方式是跟唱,但80后、90后以及更年
2024-12-15 21:59: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唐槐电子与装备制造园区的阳光三极智能煤矿感知装备产业化项目钢结构厂房日前正式竣工,标志着这一省级重点智能制造项目进入关键冲刺阶段
2025-11-02 06:46:00
摄制丨河北日报见习记者安洋 记者王育民11月1日晚,唐山籍青年歌唱家吴琦独唱音乐会在唐山大剧院举办。她用歌声回报这片养育她的土地,用音乐诉说不变的乡情。
2025-11-02 06:54:00
10月31日下午,山西公安英模“五进”法治宣讲太原专场首场活动在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西铭矿举行,为企业200余名职工代表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
2025-11-02 07:17:00
第四届文博社教案例宣传展示活动终选会,10月28日在河南安阳落幕,遴选出精品案例30项、优胜案例67项。太原市博物馆“对望时空·探访古人”项目入选研学类优胜案例
2025-11-02 07:17:00
近日,小店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组织学生开展“阳光出行”社区实践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走进自然与生活场景,在观察
2025-11-02 07:17:00
奋进的河北·“十四五”答卷丨大数据里“读”河北(七):“数字孪生”让未来之城更“聪明”
雄安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数字孪生”让未来之城更“聪明”——大数据里“读”河北(七)10月27日傍晚时分
2025-11-02 07:36:00
河北日报讯(记者方素菊)从省统计局获悉,河北省202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登记工作11月1日正式启动。本次调查以户为单位进行
2025-11-02 07:37:00
河北日报讯(记者马朝丽)10月31日,2025河北文旅京津宣传推广周走进天津街区活动在意式风情区举办。河北文旅推介官围绕“徒步长城观秋光”“泛舟运河感秋韵”“登临雄峰赏红叶”“浸润温泉秋康养”“穿越古城寻秋迹”五大主题
2025-11-02 07:41:00
串联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星光·燕赵号”开启秋冬季全新运行计划河北日报讯(记者方素菊、陈正)从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
2025-11-02 07:41:00
河北社银合作构建“15分钟社保服务圈”将高频业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河北日报讯(记者解楚楚)10月28日,河北省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与金融系统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石家庄举行
2025-11-02 07:42:00
高品位建设城市生态绿廊
11月1日,居民在宁晋县凤鸣湖公园赏景游玩。宁晋县不断加大生态治理与修复力度加快城市更新改造高品位建设城市生态绿廊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城市11月1日
2025-11-02 07:43:00
“田间课堂”体验收获的快乐
10月29日,在邢台三中教育集团高新校区劳动实践拓展基地,学生们采挖红薯。当日邢台三中教育集团高新校区组织学生走进劳动实践拓展基地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秋日“田间课堂”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收获的快乐10月29日
2025-11-02 07:44:00
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开展“重阳送健康・中医护夕阳 ”义诊活动
鲁网11月1日讯(记者 于胜涛 通讯员 韩丽丽)为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切实守护老年人身心健康,10月28日,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晓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区政协与即墨民建举办“重阳送健康・中医护夕阳”主题活动
2025-11-01 15:40:00
青岛“老字号新活力”焕新创新展启幕,让老传承“潮”起来
鲁网11月1日讯10月31日,“国际海洋美食之都 青岛食材荟”系列活动之“老字号·新活力”焕新创新展在鑫复盛礼记酒店正式启幕
2025-11-01 15:40:00
家校同心育芳华 共话成长向未来——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高二家校座谈会圆满举行
鲁网11月1日讯金风送爽,秋意正浓。为进一步凝聚家校育人合力,共促学生成长,10月31日,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举行高二家校座谈会
2025-11-01 15: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