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连云港日报
□ 周海嘉
海盐制作技艺在2014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个技艺的含金量在那里?却没有人去研究,实在是一件憾事。
海盐的制作全凭大自然的作用,以阳光和风的力量将海水中97%的水分蒸发掉,才能把盐提取出来。根据季节的不同,蒸发量是不一样的,阴、雨、霜、雪还会将浓缩的卤水稀释掉,特别是土壤的渗漏,会把好不容易提炼出来的有浓度的卤无影无踪地跑掉。因而,为了产盐,人们竭尽全力,采取各种方法,减少不利因素对产盐的破坏和影响。和格子就是让池板减少渗漏而采用的一种工艺。
这种工艺在今天已几乎丢失了,本人因在1970年在方南工区做过学徒工,亲自参与整个的过程,特将此工艺,作一整理。
规范的对口滩,盐田开口250米,长度一般在800米至1200米左右,依次排成13排,海水由送水道引入储水大面积,然后按不同的浓度向蒸发区域运动,后边几排,一排为4块池,进入三级卤区,一排为8块池。卤水浓度越高,池板的防渗水要求越高,大面积的池板一般采用石磙将土壤压实,而对于三级卤的池板,就要用“和格子”的工艺来处理。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提出“云彩缝里夺海盐“的口号,为了多产盐,在如何不浪费一毫米蒸发量、不渗漏一方卤,不浪费蒸发面积等方面,想出了许多的办法,在和格子这个环节,人们也是发挥出最大的聪明才智,用现在的话说,发挥“工匠精神”。
和格子要在雨季开始搞,产盐的工作在雨季几乎都停下来了。一般情况下,工区都会有和格安排,一个雨季每个单元和几个格子,列成进度表考核。
雨一停,工人就上滩去和格子了,领滩手是技术指导,那时候,一个单元定额5 个人,领滩手把滩上的水放好也会和大家一起干。
晒平板滩的时候,大多和结晶池。盐池板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盐的质量,因此,对于结晶池的池板,来不得半点马虎。
第一步是“泡”,用淡水把池面泡得松软。
第二步是“撕”,用钉耙将池板撕成细碎的颗粒。
第三步是整平。池中放进扁指深的水,把高出来的土弄到洼坑里去,找平池面。
第四步是“踩”。四五个人错开来排成一排,一定要穿着草鞋,草鞋子的底能将泥疙瘩压得更细小一些。踩的时候要一趟一趟排住了,不能漏间子。踩黏合了才能达标,达不到要求就接着再来一遍,直到符合要求。
第五步是抹平。将池中的水放干,一人一把小木锨,排成队一来一去地抹平池板表面。然后再晾上一段时间,待表面硬一些,再放上水养护,使表面长出一层薄薄的青苔皮后,再晾晒适度时用小石滚,反复压实,这个格子才能算大功告成。
一粒海盐,从引海水进滩,到结晶成盐,主要依赖是天、地、人的资源,劳动作业的对象是泥、卤、水,在外人看来,整个制作过程简单粗笨,没有高深的学问,没有精密的技艺。实质上,整个制作过程中蕴含的充裕的精、气、神,虽然至今也没有人说出个所以然。最近,笔者拜读了本市作者黄宜鹤先生的小说《八卦滩》,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盐的风俗史,也是一部盐业的变迁史,更是一部清朝末年经济发展的缩影。而笔者却以为,作者用小说的形式讴歌盐业人的精气神。小说主人公姜荣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精神,正是千千万万盐场人精神的缩影。
和格子仅仅是滩工的一个工艺,像这类饱含工匠精神的技艺,在制盐过程中比比皆是,如:冰下抽咸、对角走水、五十六字诀、三雨操作等。它的博大精深不去深入探究,是无法了解的。正因为它的独特性,才会遭受冷遇,所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果不加以保护,也会丢失,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5 1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