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军事

孜孜以求,逐梦万米蓝天(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类别:军事 发布时间:2025-02-27 05:50: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飞机自主工程总设计师张彦仲投身航空工业六十余载——

孜孜以求,逐梦万米蓝天(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报记者  刘涓溪  李俊杰

孜孜以求,逐梦万米蓝天(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图①:张彦仲(左二)在向科研人员了解试验进展。

图②:张彦仲近照。

以上图片均为本报记者伊霄摄

孜孜以求,逐梦万米蓝天(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2017年5月5日,C919首飞现场,张彦仲与C919合影。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张彦仲,1940年3月生,陕西三原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主任、国家“两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主任、大飞机自主工程总设计师。主持研究制定了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两个国家重大项目实施方案,负责多个型号飞机和直升机的立项及研制工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11项,出版专著15部、英汉词典1部。

启动,轰鸣,机翼上的襟翼缓缓展开,飞机开始滑行。随着机轮在跑道上不断加速,机翼承受的升力越来越大。倏地,前轮离地,整个机身昂首向上,我国自主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如同一只展翅雄鹰,以优雅的姿态直冲云霄。

由于高度集成高新技术,能够带动新材料、现代制造、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大飞机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的一颗明珠”。大飞机自主工程总设计师张彦仲经历了国产大飞机的研制全过程,他说:“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经起起落落、艰难求索,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与默默坚守,才让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能在万米蓝天翱翔。”

铺 路

牵头国产大飞机研制调研论证工作

中国要不要造大飞机?能不能造大飞机?自上世纪60年代起,这样的质疑声从未停止。

“买国外的飞机,终归是受制于人。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换不来的,要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航空系统工程专家,张彦仲始终全力主张并推动我国自主建造大飞机。

2006年1月,大型飞机被列为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同年7月,国务院成立大型飞机重大专项方案论证委员会,张彦仲作为论证委员会主任之一,负责大型飞机总体技术方案、技术途径等问题的论证工作。此时的张彦仲,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摸排国内已有技术水平,走访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研判大型飞机市场需求……历时6个月,专家组成员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听取了上千份系统报告,走访了近百家企业,最终提交了《大型飞机重大专项方案论证报告》。这份报告,解决了国产大飞机制造的“大小之争”“内外之争”等四大争论。

“以‘大小之争’为例,造多大,市场和能力说了算。”张彦仲在调研中发现,150座级客机是市场需求的主要机型,仅国内就有几千架的市场需求。综合考虑当时我国技术水平、机场配套与人才结构,从150座级客机开始自主研制更为科学合理。

2007年,国产大飞机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张彦仲也开启了与大飞机研制相伴的时光。一架大型客机由数以百万计的零部件组成,涉及航电、环控、飞控等数十个复杂的系统,需开展几千个科目的试验飞行,从四川绵阳深山风洞实验室,到甘肃嘉峪关机场横风试验现场,再到为做结冰试验在全国各地“追着冰跑”……哪里有大飞机的关键试验,哪里就有张彦仲的身影。

2011年12月,C919通过国家级初步设计评审;

2015年11月,C919首架机总装下线;

2017年3月,C919通过首飞技术评审;

…………

2017年5月5日,C919大飞机首飞。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时年77岁的张彦仲,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讲台,高声宣布C919大飞机技术评审意见:“现飞机已取得特许飞行证,可以首飞!”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C919腾空而起,全场掌声雷动。“中国人造大飞机的梦想,在这一刻终于实现。”张彦仲眼含热泪。

钻 研

开展飞机故障诊断,挽回国家经济损失

C919是张彦仲最重要的成果,却不是他唯一的成果。

1962年,张彦仲从西北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来到新成立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原航空工业部前身)304所,从事机械振动声学方面的工作。

那段时间,他总是所里最早来上班的,也是最晚离开的。白天,他认真工作,仔细观察,向前辈和同事们讨教。晚上,则在办公室进行他的“三部曲”:总结一天的工作和遇到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弄清概念和原理,找出解决办法;按计划系统学习机械领域的理论知识,夯实基本功。

很快,张彦仲的专业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他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加速度校准系统,解决了飞机弹射救生等大加速度的校准问题。这项成果后来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3年,33岁的张彦仲为国家进口的55架安—24飞机进行故障诊断。当时,飞机故障诊断业务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张彦仲接受挑战,带领团队花费3年多时间,冒风雨、顶烈日、迎严寒,在机场对55架飞机逐个进行测试、积累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找出飞机叶片断裂的原因。退回的13架飞机,为国家挽回1亿多元的经济损失。

1978年,38岁的张彦仲被任命为304所副所长。然而隔年,他却做出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放弃副所长职位,报考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信息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间,张彦仲要学完信息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全部课程。他每天宿舍、图书馆、实验室三点一线,仅用3年时间,就顺利取得博士学位。

攻 坚

带领团队建设大飞机研制试验设施

博士毕业后,国外不少科研院所邀请张彦仲入职,都被他一一拒绝。“国内‘四个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人才,我要尽快回到祖国去。”1984年10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一周内,张彦仲便回到国内,回归他熟悉的304所,立刻投入科研工作。

仅用一年时间,他发明了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快速递归傅里叶变换算法”,通过优化算法路径,节省大量计算机内存,大幅降低成本。“我就是要证明,很多关键性研究,中国学者也能做到。”张彦仲说。

1985年,原航空工业部任命张彦仲为航空工业部副总工程师,分管航空科学技术工作。超临界机翼、脉冲多普勒雷达、高推比涡扇发动机……对于没有学过航空专业知识的张彦仲来说,这又是一个新的领域。他边干边学,虚心向内行请教,认真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家住得远,交通不便,他就索性住在办公室里;晚上下班晚,食堂关门了,他就凑合着啃一口饼。“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干,干就要干好。”他说。

风洞是研制飞机的关键试验设施。张彦仲牵头筹措资金建成1.2米×1.2米的风洞,后为适应未来民用飞机研制需要,张彦仲又经手批准建设了更高等级的风洞,这些风洞至今仍在新飞机研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事航空系统工程工作后,张彦仲带领团队突破三代飞机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创建了航空科学基金与航空奖学金,推动把航空工业列入高科技产业。他还主持过10多项重大航空项目的决策、立项,其中,运—12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运—8C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传 承

全力培养航空工业领域后备人才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夯实基础、培养青年,才有未来。”张彦仲深知,航空工业事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才接续奋斗。1985年,张彦仲便开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带研究生。

2006年,随着大飞机方案论证工作启动,人才短缺问题开始凸显。于是,张彦仲在北航推动开设大飞机高级人才培训班。从学科架构到课程设计,再到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他都是亲力亲为,还经常到现场授课。他治学严谨、迎难而上的态度,影响了许多航空工业科研工作者。截至目前,大飞机高级人才培训班累计培养了1100多名高级人才。

闲暇时间,张彦仲喜欢写诗。参与大飞机论证,他写下“奉献终生全不悔,顽强拼搏向朝晖”;记录取证试飞,他写下“夏去疆南迎酷暑,冬来漠北盼严寒”;面对青年一代,他又有“莫道航途有风雪,雏鹰胜过老鹰飞”的期待……每一首诗都与大飞机紧密相关。

如今,C919承运旅客突破100万人次,年过八旬的张彦仲也还在为航空事业努力:解决航空发动机研发难题,推动大飞机国际适航验收,开展280座级的C929更大飞机研制……他说:“大飞机事业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抓紧时间,再为国家多作贡献。”

有人说,“张彦仲是航空战线的勇士”。而张彦仲说,功劳是大家的,“从2006年立项到2023年商飞,这架‘东方之翼’上,凝结着来自1000多家企业、36个高等院校的20多万名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科学,付出自己的一切,我无怨无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7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上海医学院再添一处教育基地与文化阵地,闻玉梅院士谈科学家精神孜孜不倦的探索,源自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 ■本报记者 唐闻佳 通讯员 张欣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再添一
2023-09-17 05:47:00
挺进陆海更深处(2024年终系列报道·科技篇②)
...,而且成为促进大洋科考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外科学家携手探索深海秘密的科考利器,这方面的例证之一就是中国印尼爪哇海沟联合科考。本次联合科考是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2024-12-02 05:20:00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其中由我国著名战略科学家、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担任负责人的第九项目中第五课题,主要任务就是研制“地壳一号”万米钻机,以满足我国地球深部探测任务中
2024-08-01 18:46:00
杨申申:深海逐梦者
...申申向记者“剧透”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未来科学家、考古学者和普通游客,都有可能实现“说走就走”的海底之旅。图为杨申申随载人潜水器出海工作。2005年硕士毕业后,杨申申
2023-04-28 09:48:00
...它的精确性,达到3000年误差不超过1秒。”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柴霖在现场讲述,说起中国航天“成都造”,电科十所特别有发言权——中国的航天测控站有60%以上是电科十所研制的,中
2023-12-29 19:41:00
...安县,启动仪式在来安县第二小学举行,全方位营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社会氛围。2023年“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展有15位百年诞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中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
2023-09-18 00:14:00
...科技前沿,离不开长期积累;传承文化的道路上,学者们孜孜以求、皓首穷经。反之,如果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面对众多选择,
2024-10-13 05:25:00
深海万米之谜:科学家意外发现未知之物,真相何在?
海洋,那占据了地球70%面积的辽阔水域,不仅滋养着繁多的生命,还隐藏着无数的秘密。但随着人类的频繁活动,这片原本纯净的蓝色领域正逐渐受到污染侵袭,生物种类也在悄然减少,这无疑是对
2024-06-21 13:33:00
...行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南通主场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科技工作者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在当今时代,科学家精神就如同明亮而坚定的灯塔,在茫茫的知识海洋和
2024-06-11 01:09:00
更多关于军事的资讯:
严阵以待护通导 精检细修筑安途
金秋时节,伴随着季节交替、温度变化,长春机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的稳定运行面临新挑战。在这场关乎飞行安全的关键战役中,长春机场以严谨的态度
2025-10-14 17:53:00
南京造!V1000倾转旋翼混动飞行器机体结构下线
10月11日,V1000倾转旋翼混动飞行器首架机机体结构,在南京聚隆复合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位于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下线
2025-10-15 08:08:00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发布民用直升机中国市场预测年报
《民用直升机中国市场预测年报(2025-2034)》发布现场。中航工业供图中国网10月15日讯(记者李智)10月15日
2025-10-15 21:43:00
青年教授研究在太空“放风筝”给卫星“拴绳”,建智能集群□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微重力试验启动!”一道坚定有力的指令
2025-10-16 07:38:00
全球首座!三千吨级全直流风电安装船“北欧之风”号在烟台交付
10月15日,全球首座吊装能力突破三千吨级的全直流供电风电安装船——“北欧之风”号在山东烟台交付,填补了全球超大型全直流风电安装船的技术空白
2025-10-16 09:03:00
影像记录|“刘老庄连”:擎旗自有后来人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战旗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新华社发2025年9月3日
2025-10-16 09:20:00
关于加强山东省齐鲁足球超级联赛(泰安赛区)主场比赛期间“低慢小”飞行器管控工作的通告为确保山东省齐鲁足球超级联赛(泰安赛区)主场比赛期间各项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2025-10-16 15:51:00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开展学生军训实弹射击活动
河北新闻网讯(沈子轶、于春梅、王育民)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国防教育,铸牢国防观念根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10月14日
2025-10-16 15:56:00
实战淬火砺尖兵,比武备战展担当!龙岩市消防救援支队积极备战全省消防救援队伍比武竞赛
东南网龙岩10月16日讯(通讯员 戴丽涓)“这次时间不行,再来一次!参加比武和遂行任务一样,不仅要有过硬的体能和技能,还要充分预想到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可抗力因素……”近日
2025-10-16 16:21:00
全球首座!吊装能力突破三千吨级全直流供电风电安装船在烟台交付
通讯员 房欣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闫丽君从中集来福士获悉,10月15日,全球首座吊装能力突破三千吨级的全直流供电风电安装船——“北欧之风”号在烟台如期交付
2025-10-16 16:59:00
山东选手杨洋成功挑战八百流沙极限赛
备受国内外极限越野选手关注的2025“八百流沙”极限赛于10月9日在甘肃戈壁清泉收官,山东选手杨洋获得全球第10,中国第3
2025-10-16 18:09:00
中国网10月16日讯(记者 李智)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在天津渤海新区空港经济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天津民用直升机产业化基地开幕
2025-10-16 20:18:00
海外网天津10月16日电 (严冰 徐嘉扬)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在天津渤海新区空港经济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天津民用直升机产业化基地开幕
2025-10-16 20:32:00
中国网10月16日讯(记者 李智)在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开幕式上,陆军“风雷”飞行表演队上演精彩的飞行表演。其中
2025-10-16 20:49:00
黄蓝交响乐,守护奏和弦
“当黄河奔涌的浊浪与蔚蓝的海水相拥,在胜利油田新北工区海域绘就出鲜明的黄蓝分界线,一艘红色船舶穿梭其间,这是令人心醉的海上图景
2025-10-17 09: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