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三伏天跑马拉松,这个画面,你想过吗?
凉都,你也太凉了。 张三都/摄
七月的太阳把华北平原和江南丘陵烤得火辣辣,南方不少城市的户外马拉松早就悄悄偃旗息鼓。可谁能想到,在贵州西北乌蒙山深处,却有三万多名跑者,涌进被称作“中国凉都”的六盘水,趁着清晨平均20℃的天然空调,在赛道上奔赴一“夏”清凉。
击掌。黄蜀锦/摄
对马拉松选手来说,“夏天能去哪儿跑?”一直是个世纪难题。高温、高湿,还有潜伏的热射病风险,都是让人望而却步的隐形威胁。不过,在年均气温15℃的六盘水,七月清晨还有凉风作伴,把这样的天然冷气放到消费市场里,就是妥妥的“硬核比较优势”。
以前,六盘水人靠矿井和烟囱吃饭。现在,一场马拉松成为这座城市打出了“第二张牌”的流量密码——32,000名跑者,带火了酒店、餐饮、交通等直接消费,更带来了直播、短视频和刷屏朋友圈的“城市名片”。对游客来说,“跑完还能避暑”,对凉都而言,凉爽成了生意,汗水直接变成了GDP。
从“煤都”到“凉都”再到国家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过去十年,六盘水完成了一次低调而高效的自我更新。
欢呼。黄蜀锦/摄
“六马”,不只是一场比赛。背后更是一篇“气候经济”文章:把“凉”卖给全国跑者,也卖给渴望清凉假期的避暑客。
酒店民宿一房难求,景点人山人海,各式房车开进山野……一场马拉松带动的不只是门票和奖牌,更是一条围绕“凉资源”打造的气候经济链:生态旅游、康养产业、民族文化展演、地方农特产,甚至整座城市的形象,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胜利的呐喊。卢肇明/摄
不过,“凉”可不是六盘水的独家秘方。贵州有,云南有,甘肃、青海也有。六盘水凭啥能跑得远、跑得久?
答案就藏在这场马拉松的无数细节里:从方便到位的交通接驳,到贴心免费的“爱心送跑”,从赛道上的民族歌舞到全城志愿者的笑脸服务——六盘水不仅把凉爽当卖点,更把服务做成了品牌,把文化揉进了体验里。毕竟,赛事只是开头,真正的“气候经济”,拼的是能不能把流量变留量。
载歌载舞迎贵客。贺现/摄
一场马拉松,也是一座城市的长跑,而“凉经济”,还需要一场持久跑。
7月20日清晨,数万跑者从人民广场鸣枪起跑。每一个脚步里,藏着对PB(个人最好成绩)的渴望,也藏着这座城市用凉爽撬动未来的野心。
《双狮助威》。殷昭民/摄
或许有一天,“煤都”这个旧标签会彻底被“凉都”替代。到那时,六盘水带给人们的不只是山高水长,还有盛夏里自由奔跑的底气和从容。
而这场马拉松的意义,也早已不止那42.195公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编辑 谢勇勇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20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