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二〇二〇年秋,笔者曾就“紫云县格凸河镇羊场村的谭落寨,是东晋至南朝时谈乐县县衙所在地”一事,写过一篇“刍议”。不想把话说得“过满”,却又失之“过泛”,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现拟就:没有直接、详实的文献记载,也没有具体的考古实物,更没有经过考古部门的专业考察程序,凭什么认定两者是不同时代,不同内涵的“同音”称谓之议,作一些补充说明。
“夜郎郡治原夜郎县,即今安顺、广顺;又领原谈指县,即今罗甸、紫云、册享;增置广谈县,在今平坝东南;增置谈乐县,在今镇宁、关岭间”[[1]]
—這是《贵州古代史》关于东晋至南朝时期,夜郎郡古今地名的对照叙述,因涉及故乡紫云,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从行文看,对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行政区划,编著者还来不及一一作实地考察,而是依据相关文献作出的概略考订。
這一段文字,有两点涉及现今的紫云:一是,现今的紫云县境,在公元前一一〇年(汉武帝元封元年)西汉王朝开设牂柯郡后,属谈指县县境;二是,公元三四七年(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增设的谈乐县,治所设在现今的紫云县境内。
前者,说的是紫云县境古今行政归属的普通常识;而后者则是涉及紫云县境内,一千六百多年前设置过县级行政机构,且历经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五朝,时长达二百四十多年,在紫云县域史上,是一段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然而,由于文献缺略,对于谈乐县县址,各书又记述不一,人们难于采信。随着时间推移,竟然成了“悬案”。
《贵州古代史》的编撰者,经长期研究,两度更改认定,在来不及作实地考察的情况下,提出了“一地涉三县”的文字概述和附图,但因表述文字过于“简、泛”,附图标定也有偏颇,笔者经反复琢磨,才弄明白其表述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概括为两点:
1.《贵州古代史》出版问世在1982年,但标定谈乐县地理位置的文字和附图,依据的是1956年六马区划归镇宁县之前的县域管辖范围。[[2]]那时,镇宁、关岭两县县界,既有东西之间的地界相依;也有南北之间的地界紧连。参照该书附图所标定的位置,编著者的用意是:“谈乐县的位置,大约在靠近镇宁、关岭两县南北相连处往东的紫云县境内。”
2.附图是简图,不可能很精准,但也看得出编者的用意,也许是考虑到:唐代时的隆昆县、南宋时的和武州、元代的和宏州,都曾设治于紫云境内火烘罗黎寨,有前后衔接的可能,因而将谈乐县县治地址,标定在现今紫云县城的西北郊,但却另无实据。
然而,循着《贵州古代史》编著者的思路,依照1956年以前镇宁、关岭两县的地图版本,由两县南北接壤的良田、六马一带往东,越过紫云的达邦,在县城南的水塘镇(今格凸河镇)羊场村,便可找到有个“潭落寨”,它恰好处在“1956年以前,镇宁、关岭两县南北相邻处往东的紫云县境内”。
這么一个很不起眼的普通村寨,能与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至南朝时设置的谈乐县有关吗?对此,笔者从多方面作了考察。
(一)
這个寨子的寨名,以前还有“罈落”、“谭落”等多种写法,坐落在一座土阜上,位于紫云县格凸河镇羊场村有名的大屯坡脚。后山雄伟、端庄而陡峭,三面视野开阔,适宜居住,便于守御。
要问寨名为啥叫“谭落”,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這个寨子所在的土阜,从左右两侧看,约略具有“陶制土罈”的模样。然而,从正面看去,却是凹凸不均,横呈着的一段土台,称之為“罈落”,相去甚远,颇为牵强。
這个寨子周围的上下田坝,没有什么可以称之为“潭”的出水或积水处;流经寨前的羊场河,河床中也没有什么可称之為“谭”的深水处。从“潭”这方面去探寻寨名的来源,也不好解释。
這个寨子,人气兴旺,有田、周、肖、付、杨、李、王、卫等姓氏的人家,属多姓杂居的村落。這些人家,有建国后入住的,也有建国前迁来的,更有明、清时期,就在這里定居的……田姓曾经是村中的殷实人家,祖莹墓碑上有“道光”、“咸丰”之类,建碑时期的朝代年号,但更早的历史信息,便没有人能说得上来。至于,是否有姓“谭”的人家在這里居住过,就根本无人知晓……
看来,人们把这里称之为“潭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俗”、“从古”的习惯称呼。
(二)
从汉武帝在南中开设牂柯郡,到隋开皇三年改郡為州,南中地区先后有谈指、谈稿、广谈、谈乐四个县名中带有“谈”的称谓,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文化现象。
“谈”是何意?反复推敲,它并非汉语词汇,既不是“谈话”的“谈”;也不是姓“谈”的谈,而是用汉字注音直泽少数语言中的单音词汇。其意译内涵,尚有待民族语言学方面的专家研究认定,但就其社会属性和社会功用而言,它应是原住民在部落时代形成的部落联盟称号。[[3]]
牂柯郡开郡之初,其所辖十七县中,县名带有“谈”字称谓的,虽只有谈指、谈稿两个县,但其管辖的地域却很宽。据《贵州古代史》考定,大约今贵州省的盘县、普安、晴隆、六枝、普定、镇宁、紫云、安顺、平坝、罗甸、望谟、贞丰、兴仁、安隆、册亨等县,都包括在其中,相当于早先“夜郎国”的基本范围。[[4]]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行政区划也出现了诸多变动,比如:
1.公元二二五年(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分建宁、牂柯二郡之部分地置兴古郡,原谈稿县乡域,被划出较多地面归兴古郡管辖;
2.蜀汉后主时,普里僚(作为民族称谓时,僚应读作(lǎo)反抗蜀汉王朝。济火受后主之命讨平后,蜀汉王朝将普里等地赏赐给济火作领地(治所设在羊武,统辖现今的普定、平坝、安顺一带);[[5]]
3.公元三一七年,西晋覆亡,司马睿被王导等南下士族拥戴为晋王,次年改称晋元帝,建立起东晋王朝,但因实力有限,南中地区,实际上被分裂割据者成(汉)、前秦等势力所控制;
4.公元三二五年(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宁州刺史尹奉又分兴古郡置西平郡,原谈稿县(所辖今普安县境),全部划归新建的晋绥县管辖;[[6]]
5.东进的爨氏,也成為這一地区的主要角逐者。“轮居谈乐之郎山,是為郎岱陇氏之祖”;“台居漏江之濮隈,是为普安龙氏之祖。[[7]]
6.公元三四七年(东晋穆帝永和三年),成(汉)被东晋征服,南中地区恢复為东晋领辖。如何安置多年来被搅扰的以“谈”為特定称号的原住民部落民众,被提到议事日程。[[8]]
(三)
要安置被揽扰的原住民部落民众,有效的办法是另行设置一个县。要增设一个新县,划定地域,确定主官,是必要条件。
要让南来的北方大姓和东进的兄弟民族,从南中地区退回去,已不可能;而从部落称号相同,领属地面较宽的谈指县划拔其北部一定地面来支持设立新县,则是势所必然。
关于谈乐县的位置,《贵州古代史》的编撰者,曾两度提出其考订主张:先是认订在“今镇宁、六枝”[[9]];待到该书出版时,又将其订在“今镇宁、关岭间”,一北一南,虽只有三字之差,却相距百里之遥。
究其原因,大约是注意到,三国时,蜀汉后主,因赏赐济火,而出现的普里土司及其势力范围问题。普里土司辖有今普定、安顺、平坝一带地区,济火的后裔在安顺府南七十里的羊武大寨,修建了宏伟的土司城。现今紫云境内的猫营、狗场一带,势必也在其势力范围之内。因此,向南以山势雄浑、层峦叠嶂的马鬃岭作为北部屏障,而在其南边丘陵地带略为开阔处,择地设立行政中心。
经多方考察寻觅,大屯坡脚的這段台地被选中:
大屯坡,端庄突兀,视野开阔,庄严威武,以之為依托,有利于观察和守御。
山前闪现的坝区虽不大,但往东延展与六洋、六桥、岩脚、穿洞等处联通;往北与摆垛、羊场坝相接;往西与塘坊、羊场相通,可供开垦的坝子和山冲,面积相当可观,而且都有相应的水源,便于耕作管理,旱涝保收,有利于农耕社会的发展。
自汉代在南中地区推行郡县制以后,直到明、清“改土归流”的各朝各代,对边远地区州郡以上的文武官员,由朝廷直接“选拔”委派;而州郡以下的文武官员,则多是就地酌情任用。当地部族大姓中,实力较强,影响较大者,因拥有相当权势,而又往往自称王侯。
东晋王朝,为安置被搅扰的,以“谈”为部落联盟称号的原住民,决定起用的便是一位自称为“乐王”的权势人物,出任新建县的主官。爲利用其实力,彰显其名声,还将所建新县,也定名为“谈乐县”。
(四)
将行政首脑机关、名厂、名校、名店或地标性建筑物的简称,作為其所在地地名的代称,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惯例,所在多有。如:关岭、镇宁、紫云、平坝、某厂、某校、某医院之类……那么,“潭落”是否便是历史上“谈乐县”的代称或简称呢?
无妨从语言学方面,再作一些探索:
我们前面谈到,当地群众对潭落寨的“潭”字,有多种写法,如:
潭tán谭tán坛tán罈tán与谈乐县的谈tán按普通话注音,属同声、同韵、同调的单字;在紫云方言里,亦属同声、同韵字,都用上声发音。
落luò与乐lē,按普通话注音,属同声不同韵的两个单字;但在紫云方言,则是同声同韵字,“落”与“乐”的发音,基本相同。
从上述比较分析看来,在紫云方言里,“潭落”与“谈乐”的读音并无差别,虽因方志记载缺失,年湮代久,人们对早年的史事演进,县衙设置与变更之类的情况,也说不清道不明,但這里因设置县衙而留下的县名简称,作为特定地名,却在民间口耳相传,沿袭下来,方圆百里,时长一千六百多年,实属难能可贵!
地名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地名化石”,是对這种民间文化现像可信度的形象化赞誉。
更何况這还不是孤证!
(五)
潭落寨右前方约一千米处,有一个人户不多的山村。
魏巍长坡自北南迤,在這里停下,陡然形成一张偌大的“太师椅”。端正的“椅座”,左右有对称而优美的“扶手”,有略向后仰的“椅靠”,“椅靠”后还挺立着“峰峦耸拔。状如翔凤”的“飞凤山”。
一道如护寨堑壕式的山冲横卧寨前,最宽处约五十来米,有潺潺流淌的一泓清溪,从山冲中缓缓流过;还有一段土阜,屏列于山冲之南侧,婉如一道天然的护寨屏障。
寨右侧,“太师椅”扶手的右下方,有数十亩略显平坦开阔的地,可能是上述太师椅山寨储存物资,驻扎守护人员的场地,名叫“那院”。
……
這么一个天生地造,风景优美,柴水俱全,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的风水宝地;而“那院”、“飞凤山”之类的小地名,又十分别致而耐人寻味的地方,想必是一些有识之士,精心寻觅,周密策划,为某些要人选择的居处之地吧!
这个寨子名叫“乐王冲”,不仅是现今人们仍在使用的口头称呼,而且见诸于清代咸丰年间官方文献的记载:
《安顺府志·地理志(四)》在“归化厅疆域村寨”栏目中有“乐王冲”村名和位置的相关记载;而在《安顺府志·地理志(七)》“归化厅山、坡、岭、箐、岩、洞”栏目中,在述及“飞风山”所在位置时,又间接提及“乐王冲”。
记载虽简略,但足以证明:這里早先的寨主名叫“乐王”,确有其人,并非空穴来风。
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乐王冲”与“谈乐”相邻、相伴的环境位置来看,两者又是一种合符逻辑的历史性存在——乐王受命主持谈乐县县政,选定在大屯坡脚设置县衙;也选定了风景优雅安全宜居的乐王冲,修建王室私邸。
平时,乐王住在王府安享天伦之乐;有事则到县衙视事,应对公务接待,送往迎来或升堂办案。王府和县衙相距不足千米之遥,往来十分方便。
看来,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的這种客观存在也恰好相互作为历史存在的有力互证。
(六)
还有以下两点,可资作证:
其一,谈乐寨周围,带有“屯”称的地名有:者沙屯、那耶屯、坝竹屯、南关屯、红屯和新屯,后三个屯,可以按汉语识读,如:
南关屯,因在犀牛大坡之南而得名;红屯,因红苗支系的聚居而得名;新屯,称之为“新”,大约是因为人们在此定居较晚而称之为“新”。直到建国前,這里的村民,在语言声腔、妇女服饰方面,都还保留着与安顺屯铺居民有许多共同之处,可能属于明·洪武年间“调北填南”而来的移民后裔。[[10]]
者沙、那耶、坝竹三处村名,属于用汉字為民族语注音,当地群众对其含义,说法不一……
著名学者方国瑜先生在论及南中社会问题时,有一个重要论断:“三国和东晋时期,并未设军屯,而称之为屯者,就是沿用西汉以来的名称,其实质即為监督生产。部曲被编為兵,同时也从事生产,受到监督”。[[11]]揭示出這样的“屯”,在当初,它是领主经济特有的社会组织形态。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在為《梁书·武帝纪》作注时,则从另一角度阐述其社会功能说:“屯是开垦山林、荒地的组织……[[12]]
這样的“屯”,环绕在“谈乐县衙”周围,构成一幅古老的地图,活脱脱地再现了先民们在這一片热土上“开荒辟草”的历史场景,也雄辯地印证了历史上“谈乐县”的存在。
其二,用石板镶砌墓壁,大石板盖顶,而封土硕大的古墓,在我省西部较为多见,紫云县境内亦如此。民间对其称呼有多种,最普遍的称之为“古老坟”。有学者认為,這是“汉到唐宋年间的古墓遗存”。
這种古墓,在谈乐周围,留存较多,有的几乎是挨个挤在一起,也许可以看作是“谈乐”在此设县二百多年的生活遗留。
《贵州史》的编写,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与鼓励。承担《贵州古代史》编写的几位老先生,凭着多年的积累,博采众长,终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完成编写并交付出版问世,获得各方好评。由于工程浩大,一些史料虽经反复论证,但还来不及一一作实地考察。比如,谈乐县的考订,虽两度修改认定,但仍只能作“在今镇宁、关岭间”这样“简、泛”的表述。
在学界同仁和故乡众多老幼的帮助下,笔者对此作了点搜集补充。当否,还请批评指教。
罗懿群
二〇二四年四月三日
附图
1、《贵州古代史》所附:晋、宋在今贵州郡县图

2、《贵州古代史》所附:战国大夜郎和黔中形势图

3、镇宁县地图

注释:
[[1]]摘自1982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贵州古代史》,第16页
[[2]] 1956年7月,原关岭县六马区,划归镇宁县管辖。“六马区紧接原镇宁县南端,包括乐纪、打罕、打万、板阳、打邦、喜妹、乐运、良田、磨蒿、埧草、简嘎、岜怀等十二个乡”。摘自2002年版《镇宁县志》第63页
[[3]]按人类学常识:当原住民还处在血缘相近、地缘相邻的部落形态时,其组成的经济、文化乃至军事联盟、规模还不大。势力也还不强。但因有自己特定的活动地域,有逐步完善的公共管理机构,天长日久,在联盟中,便会形成特定的方言习俗。与此同时,还会逐步形成约定俗成的联盟称号。随着赖以生存的联盟组织不断扩大,也為部族或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参见《辞海》等书的阐释。
[[4]] 《贵州古代史》将“夜郎邑”、“夜郎直辖范围”、“夜郎势力控制区”对照今贵州境,分三个概念表述:一、安顺及广顺一带,为夜郎邑所在;二、普定、罗甸、兴义、盘县之间为夜郎的直辖领地,即狭义的“夜郎国”;三、夜郎直辖领地之外的夜郎势力范围,如:且兰国、毋敛国、鄨国、鰼国、僰国、莫国同并等,即所谓“西南夷君长以作数,夜郎最大”。参见《贵州古代史》第30页~31页的相关论述。
[[5]]参见《贵州古代史》第84-85页的相关论述。
[[6]]参见《中国通史》第二册第五章“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时期——东晋和南朝”的相关论述;以及《贵州古代史》第五章“魏晋南北朝的贵州”的相关论述。
[[7]]转引自《安顺府志》(安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7年校点本)卷之三,地理志(二),第40页。
[[8]]参见《贵州古代史》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州”及《夜郎考·讨论文集之一》王燕至先生所撰《夜郎沿革考·晋夜郎郡的演变》。
[[9]]摘自《夜郎考·讨论文集之一》第86页王燕玉先生所撰《夜郎沿革考·晋夜郎郡的演变》。
[[10]]参见《安顺城记一·明代安顺》关于卫所屯田的记述。
[[11]]摘自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彝族史稿》第97页。
[[12]]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三册第187页。
作者:罗懿群(系贵州民院学院教授) 编辑:张小维 责任编辑:陈泽赟 终审:谭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17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