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通日报
鄯善县库木坎村是海安支边人集中生活的“海安村”。当年143名海安人来到这里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携手,以愚公移山精神搬走了近百座大大小小的沙丘,运沙9000多立方米,改良了2000多亩盐碱地,填平了800多亩洼地。
如今,条田公路纵横交错,两旁绿树成行,原来住的牛马骡圈,现在也都成了一排排一幢幢的庄园住宅。
1960年,王存先和妻子刘连英从海安县烈士公社毛庄大队6队来到这里安家落户。他们奉献了青春挥洒了汗水,也见证了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让他们爱上了美丽的新疆。如今,王存先夫妻俩都生活在鄯善县城里,和女儿住在一个小区,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1960年从海安烈士公社来新疆支边时,罗永干只有22岁,而今已是86岁的耄耋老人。老人说,当年刚来时住的房子,是在地上往下挖的一个地道式的地窖。虽然后来改住窑洞,但风沙特别大,时常埋掉半截窑洞口。经过多年的治理,如今荒凉的戈壁滩已变成田成块、树成荫的沃野绿洲,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每当想起60年前来新疆时的场景,家住库木坎村86岁的王凤兰老人精神抖擞,仿佛所有的事情就发生在昨天。
当年支边的第一代海安人深深地扎根于这片荒漠大地,如今他们也都有了二代、三代、四代。
从海安三里闸支疆来的顾志来说,女儿顾官美是“支二代”,如今在当地种有十几亩的葡萄,养了20多只山羊,年收入20多万元。
在几代人的努力奋斗下,新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支边青年真正做到献了青春献子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6 06: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