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黔西南日报
春日,普梯村,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木屋村舍、古树土墙、在湛蓝天空下显得风光旖旎。
普梯村位于兴义市乌沙镇一片群山之中,身处山窝之下、黄泥河畔,是一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布依族古村寨。村落依着山势走向盘踞而建,错落有致,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古寨建筑以夯土房为主,一条主路石板铺地,村边蜿蜒着一条颇具年代感的茶马古道。村内道路、巷道多为石梯坎,“普梯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普梯村村委会副主任李美告诉记者,普梯村村民的先辈来到普梯后,从稻田里取泥,齐心协力,筑起斑驳的土墙,随后,一代又一代的布依族人生存在这里,造就了富集奇珍异宝的自然村落。
这里的茶马古道,穿梭在竹林旁,微风吹过,响起的似是曾经路过的马铃声。这里还是两亿年前贵州龙的栖息地,兴义国家地质公园(贵州龙)保护区核心区域,在这里,我国最早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属种丰富、保存精美,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村中,保育着1400余棵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金丝榔古树,这里也是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这里的亿年古生物化石、少数民族特色古墙古建筑、茶马古道、金丝榔古树、八音坐唱(山歌对唱)古调、天生古桥、原生态古井(简称“七古”文化)重叠了几个时空的记忆。
在普梯村,丰富精美的文化资源星罗棋布。为推动古村焕发新颜,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近年来,普梯村两委结合村里自然资源,按照“规划统领、产业引领、保护与传承”的乡村修复原则,围绕“一村一品”,制定“一村一策”,打造“七古”文化品牌,将普梯村打造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文化村。通过危房改造,古墙修复,打造精品民宿,村民的旧居不仅旧貌换新颜,还能有租金和入股分红。
而打造“六古”文化,普梯村采用的是引新农人入村,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根脉,推动民族文化特色发展路径。用好优良生态,做好旅游经济,打造美好生活,留住各民族的共同乡愁,实现民族特色村寨的美丽蝶变。
“我们把‘来屋头玩’乡村生活馆带进了普梯。”“来屋头玩”品牌创始人曾付国介绍,普梯村的文化非常浓厚,村里闲置的房屋改造成集餐饮、休闲、娱乐、会议、社交于一体的乡村生活馆很有前景。
土墙石板路的文化韵味、古树的幽静典雅、茶马古道的厚重历史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等悠久的文化遗存和质朴的乡土风情,让远方的客人流连忘返。
村寨热闹起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回到了村里。去年,28岁的杨宗先回到普梯村开起了小卖部。“现在来村里游玩的人很多,小卖部的收入比以前在外务工好多了。”杨宗先说,“在家来开店,能带娃,还有收入,生活很滋润。”
山下有河、村头有井、四周有林、村里有古屋……文化资源丰富的普梯村宜居宜游的环境已经成型,绿水青山正逐渐转变为当地群众的金山银山,也让群众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当下,该村仍在充分挖掘辖区内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农业、文化、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
(摘自天眼新闻)
作者:天眼新闻记者 李允凤
栏目: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
值班总编 刘华朝 编辑 郭连军 校对 姚廷婷 版式 舒 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1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