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赵匡胤之死,在《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得很简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五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就这么突然的死了,毫无征兆。你们说,奇怪不奇怪?
宋太祖暴毙后,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与赵德芳无法登基,而是弟弟赵光义即位。开宝乙亥年(976)10月21日晨,赵光义在赵匡胤的灵柩前即位。而且,他一反次年才改元的惯例,立刻改元太平兴国。
(赵匡胤)
宋王禹偁在《建隆遗事》中,说赵匡胤生病,知道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在晏驾前一天,遣中使急召宰相赵普、卢多逊入宫,在寝阁相见。
赵匡胤说:“吾知此疾必不起,要见卿等,无他,为有几件事没有时间施行。卿等拿笔砚来,依吾言写下,我身后一定要践行之!如此,吾瞑目无恨也!”
赵普等人取过笔墨,开始记录赵匡胤的“临终遗言”。
听完遗言之后,赵普等呜咽流涕而言:“臣等一定会依圣训而行,但还有一件大事,未见陛下交代啊!”
赵匡胤问:“何事也?”
赵普等人道:“储嗣未定。陛下倘有不讳,诸王中当立何人?”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和三子已亡,还有两个,一个叫赵德昭,一个叫赵德芳。到底立谁为新帝呢?
赵匡胤道:“可立晋王。”
赵普又说:“陛下艰难创业,最后得到今天的升平之世,自应有圣子受命,未可议及昆弟啊!臣等恐大事一去,最后不可再立诸子。陛下宜熟计之。”
赵匡胤道:“吾上不忍违太后慈训,下为海内方小康,思得长君以抚之,吾意已决矣,愿公等善为我辅晋王。”
然后,赵匡胤拿出御府中的珠玉金器等赐给赵普、卢多逊等人,让他们回府。第二天,“上崩于长庆殿”。
这显然是一个很官方的说法。
今传宋本《宋大诏令集》和《宋会要辑稿》中,甚至还收录了一份题为《开宝遗制》的文献,按文字内容来看,显然就是宋太祖的“遗诏”。
开宝九年十一月甲寅:
修短有定期,死生有冥数。圣人达理,古无所逃。朕生长军戎,勤劳邦国,艰难险阻,实备尝之。定天下妖尘,成域中大业,而焦劳成疾,弥留不瘳。言念亲贤,可付后事。皇弟晋王某,天钟睿哲,神授英奇;自列王蕃,愈彰厚德。授以神器,时惟长君,可于柩前即皇帝位。丧制以日易月,皇帝三日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七日大祥。诸道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知州等,并不得辄离任赴阙。闻哀之日,所在军府三日出临释服。其余并委嗣君处分。更赖将相协力,中外同心,共辅乃君,永光丕祚。
从这份“遗诏”来看,赵匡胤确实是把皇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但是,这份遗诏是真的吗?很多史学家都认为是假的。
清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中说:
太祖平日友爱,又受命于太后,其传位于晋王之意固已素定,然未尝明降诏旨,故晋王闻召尚有迟疑。《东都事略·太宗纪》云:“癸丑,太祖崩,奉遗诏即皇帝位。”此不过仍史家纪事之旧例而书之,太祖非实有遗诏也。
赵光义即位之后,很多人遭到了清算。不久,赵光义流放亲弟赵廷美至死,逼太祖的长子赵德昭自杀,次子赵德芳也离奇病死。由于此类怪异迹象太多,于是世人多怀疑赵光义是谋杀兄长而即位。
(赵光义)
文莹的《续湘山野录》记载了这样一则传闻:
祖宗潜耀日,尝与一道士游于关河,无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无”,每有乏则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剧饮烂醉。生善歌《步虚》为戏,能自引其喉于杳冥间作清征之声,时或一、二句,随天风飘下,惟祖宗闻之,曰“金猴虎头西,真龙得其位。”至醒诘之,则曰:“醉梦语,岂足凭邪?”至膺图受禅之曰,及庚申正月初四日也。自御极不再见,下诏草泽遍访之,或见于轩辕道中,或嵩洛间。后十六载,乃开宝乙亥岁(976)也,上巳祓禊,驾幸西沼,生醉坐于岸木阴下,笑揖太祖曰:“别来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后掖,恐其遁,急回跸与见之,一如平时,抵掌浩饮。上谓曰:“我久欲见汝,决克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在?”生曰:“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泊后苑。苑吏或纪见宿于木末鸟巢中,止数日不见。帝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赵光义),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拄斧截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这是一个颇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说赵匡胤在当皇帝之前,认识一个道士,这个道士很神秘,就连他的名字都很神秘,有时候叫“混沌”,有时候叫“真无”。这个道士是个预言家,就曾经说过赵匡胤以后是要当皇帝的。
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就一直想找到这个道士,可怎么找都找不到。开宝乙亥(976)年的春天,赵匡胤参加上巳节的活动,结果在半路上又遇见了这个道士,道士笑着对他说:“别来喜安。”
赵匡胤很高兴,他一直想找到这个道士,然后就想问他一个问题:“我还能活多少年?”像赵匡胤这样的人,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除了寿命。
道士说:“今年的十月二十日的晚上,很关键。如果天晴,你还能再活下去。否则的话,你的生命就到尽头了。”
道士讲得真是直白。
到了十月二十日的晚上,大雪纷飞。赵匡胤把所有的人都赶出了帐外,只留下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
烛光摇曳,外面的人看里面,就像是在看一场皮影戏。
好像看到赵光义“时或避席”。
好像看到一把斧子的影子。
好像听到皇帝说:“好做,好做!”
好像又听到皇帝打呼噜的声音。毕竟是真龙天子,呼噜都打得惊天动地。外面的人都忍不住地赞叹。
然后,赵匡胤就死了。死得不明不白,死得突如其来。
第二天一大早,赵光义推开寝宫地大门,走了出来。这个时候,他已经成为这个王国的新一任主人。
什么叫效率?这就叫做效率。这效率高得令人毛骨悚然。
于是有人认为,赵光义用斧子劈死了赵匡胤。这就是“烛光斧影”的传说。
甚至还有人认为,赵匡胤的死,跟花蕊夫人有关。《烬余录》中认为,后蜀孟昶归附大宋,死后,赵匡胤将他的妃子花蕊夫人纳入后宫。病重时,赵匡义来调戏花蕊,被赵匡胤发现,大怒,第二天,“太祖崩”。
这当然是小说家言,史学家司马光不认可这个说法,他给出了另外一个版本。
据《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王继恩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
下面这一段描述很有戏剧性:“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认为,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光义并不在现场。
赵匡胤去世后,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这里也有个疑问,因为赵德昭是次子,赵德芳是四子,理论上讲应该召赵德昭才对。但是,宋皇后其实是这两位王子的后妈,她跟赵德昭的年纪差不多,赵德芳则比她小七八岁。所以,可能她觉得让一个跟自己差不多年纪的人管自己叫“太后”,不太应的下去,所以想扶持赵德芳当皇帝。当然了,这只是可能。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时候,赵德昭已经出局了。
但王继恩并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往开封府衙门召赵光义。走到门口的时候,他发现晋王的亲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
宋皇后问王继恩:“德芳来了吗?”王继恩说:“晋王到了。”
宋皇后知道,大势已去。赵德芳也出局了。
司马光的态度很明确:你们不要造谣,太祖绝对不是太宗杀的。不过,太宗篡位这件事情,恐怕是真的。
不过,这里有个关键人物——程德玄。程德玄是赵光义的嫡系亲信,他是怎么知道宫里面出大事了呢?这个时候,宋皇后封锁消息,还没有任何人知道赵匡胤已经去世。那么,他又为什么会在四更天的后半夜(1点到3点),独自在开封府门口等候?就连王继恩都觉得奇怪啊!
程德玄是这样解释的:“我今晚在信陵坊相国寺睡,夜里听到有人疾呼‘晋王召’。出来看时,却没有人。这样好几次,我担心晋王有疾,所以过来了。”
这解释说得通?说不通。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说来你可能不信,是一个叫马韶的方士告诉程德玄的。是在什么时候告诉他的呢?是在十月十九日,赵匡胤死前一日。
据《宋史·方伎传》记载,十月十九日晚上,马韶特地跑到程德玄家中,跟他说:“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韶故以相告。”
明天,晋王(赵光义)就可以当上皇帝了,所以我特意赶过来告诉你一声。
也就是说,在赵匡胤死前一日,已经有人知道,赵匡胤在这一天必死无疑。
那么,我们想知道,马韶真的只是神机妙算吗?
是不是细思极恐?
北宋的第一任皇帝是赵匡胤,然而从第二任皇帝开始,就都是赵光义和他的后代们。
有些时候,冥冥之中是有因果报应的。
北宋灭亡之后,赵构从北方逃到了南方,继承大统。赵构称帝一个月后,他的潘贤妃生下皇子赵旉。然后发生了维扬之变。据说当时赵构正在行房,听到金兵杀来,受到惊吓,以致丧失生育能力。后来又发生苗刘兵变,不久赵旉受惊吓死去,赵构此后不再有任何子女。
赵构想从宗室的小孩中找一个当自己的干儿子。可找来找去,发现赵光义的后代都已经被金兵掳走了,只找到了赵匡胤的后代。所以,赵构就收养了赵匡胤的后裔赵伯琮和赵伯浩,并将赵伯琮的名字改为赵昚,后来又传位给了他。
所以,兜兜转转,大宋的皇位,又回到了赵匡胤的后代这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5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