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
四代接力守护“师部”不了情
黄 渊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为了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和发展革命形势,红七军前委在河池整编时决定由韦拔群、陈洪涛等同志在右江组建二十一师。
1931年3月,为迎击来犯之敌,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中共右江特委、右江苏维埃政府及二十一师兵工厂迁至西山乡弄京村弄索屯办公及兵工生产,以此地作为反“围剿”斗争的指挥中心。
弄索屯四面环山,树高林密,进出的只有临崖陡峭的羊肠小道,易守难攻。这里的各族人民与韦拔群有着深厚感情。师部迁到弄索屯后,老红军牙文明将自己的三间住房清理打扫干净,让给师部住宿、办公。全屯群众为红军挑水运粮,放哨送情报。
为确保师部安全,红军指战员利用石山区的有利地形,灵活机动作战,不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弄索籍红军战士、时任弄京支部书记陈卜胞与其他红军战士日夜在通往弄索屯的加么坳口站岗放哨,带领群众在山顶、坳口、要隘等处,设置石架、地雷、竹刺等,多次击退敌军进攻。红军最艰难时刻,韦拔群选定陈卜胞做唯一对外联络人。陈卜胞每天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韦拔群寻找食物,打听敌人动向。
韦拔群、陈洪涛牺牲后,弄索屯的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牢记拔哥的教导,坚持革命斗争,前赴后继,直到最后迎来了全国解放。
硝烟远去,胜利的曙光普照瑶山,师部已没有了队伍,只剩下了旧址。1977年,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对该旧址进行修复。陈卜胞的侄子陈海山主动承担了守护师部旧址的义务。清垃圾、捡瓦片、修门窗……多年来,陈海山就像是师部的勤务兵一样,坚持把师部打理得整整齐齐、一尘不染。
2003年实施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时,县里对师部旧址进行全面修缮,那时我曾到师部旧址采访,见到了陈海山。他为人敦厚老实,话语不多。匆忙交谈了几句后,他便又投入参与师部旧址的修缮工作中去了。那时候,为了收集相关文物,陈海山的足迹遍及附近各个村屯、当年各个革命战斗遗址,有时还自掏腰包收集文物,用家里自养的鸡鸭招待客人。
几年前,80多岁的陈海山年老体弱,守护师部的任务自然地转到了陈海山小儿子陈金勇的手中。陈海山多次告诫儿孙们,不管生活再艰难,一定要把革命前辈留存下来的文物保护好。
2019年,陈海山的孙子陈林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外出发展的机会,回到弄京村委工作,加入了守护师部的行列。因各方面表现出色,今年,他当上了弄京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一上任,他便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资金,加大对师部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力度,发展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师部旧址先后被列为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多个教学单位的现场教学点,以及红色旅游重要景点,来到师部开展教育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客人也越来越多。“西山被誉为‘广西的井冈山’。在反围剿斗争中,根据地军民在第二十一师的带领下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陈海山的四儿媳——西山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卢兰芳也经常来到师部,向游客讲述二十一师过去的那段光辉战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2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