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海日报 我记得第一次读《雨巷》,是在高一。“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看见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才刚开头,便被这轻柔的文字给镇住了。我看着这细细的文字,只觉得有股朦胧的思绪笼罩在心头,又浪漫又阴郁,像春天的细雨那般,挥之不去。
我惊叹于戴望舒笔下的文字所具有的穿透力,也从那时起,我对那个温婉又忧愁的丁香女子总有着些莫名的执着。宝蓝色旗袍,飘逸的发丝,双眸剪水,撑着油纸伞,踏在江南烟雨迷离的石阶上。诗歌里的她,有着孤单的背影,匆匆地走入深巷,寥落着、深情着、静穆着,恰似她的眼神,迷离中含着说不清、道不尽的思绪,又仿佛黄昏里玫瑰色的云彩,让人看得入迷,却转瞬即逝。而这幅画面,如影随形,活在我的印象里。
凑巧的是,外婆家就有这么一条青石小巷,掩藏在曲折婉转的乡村地带。我约莫一年会去四五次外婆家,总是在午后或者傍晚到达。我几乎从没见过外婆家的清晨,所以,在我的记忆里,会不自觉的将《雨巷》里所描述的情景设置在晚上。我会趁大人不注意,悄悄地跑出去,一遍一遍地走那条巷道,带着月光的微茫,感受着诗歌里的作者笔下那一位如丁香一般的姑娘走过时的内心悸动。
这条青石小巷,如诗如梦,仿佛一篇泛着花香的光阴册页,经过年月的漂洗,已经模糊,就像是章节已断篇,而其中意境,仍如清幽的院里篱笆,一年又一年,在时光中生长。只不过,再后来,我就不能路过那里了,偷偷地也不行。因为那一年,外公去世了,那条小路,浓缩着外公在人间的最后一夜。
这样的遗憾像执念一样一直持续在我心头。以至于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想去看看那里的巷子。
今年三月,我去了湖南。在五一广场旁边,发现了一条小巷子。里边有些暗,墙壁上花花绿绿的,写着天马行空的幻想。这里的房屋有些老旧,外围的墙壁挂着爬山虎。一扇大门隔绝,大门的外面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面是尘封的旧生活。里边并排的屋子几乎都开着门,两三家里坐着几位老妇人,她们用方言拉着家常。口里的故事藏着历经世事的沧桑,宁静又淡远。裂缝的瓦墙,雕花的屋檐,那些故事被掩藏在墙角,风吹不走,水带不去。
我停留着,想多看看这里的样子。有一位爷爷扛着一筐水果出来,最上边的是苹果,还有梨、葡萄。
他很诧异,问我怎么会在这里,大家都往美食街去的。
我说,刚好路过,就进来看看。
爷爷笑笑,说这里之前也像中心街这样热闹,那个时候地皮租金什么的,很贵,所以大家都是很小的铺面,挤成一团,但是也不耽误客人来,每天都有很好的生意。后来,经过整改,这里变成了居民区,大家都搬出去了,慢慢地就冷清了。
我点点头,看着墙上的涂鸦,小草被湿气染成了墨绿色,聚成了一团,上面零零散散地分布着几朵小花,还有一棵大树,高度和我差不多,也很模糊了。不过,中间有着一位姑娘,霓裳羽衣,翩翩起舞。和别的画作不同,这位姑娘清晰有度,笔锋秀丽,明显出自画家之手。我问:“这个呢?这个也是那些小朋友画的吗?”
爷爷看了看,说:“哦,这个不是,这个是去年一位小伙子画的,他说喜欢这里,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就留下了这个。他画得很好看嘛,我们说应该画在别的地方,这里没人看,他就说,它应该存在在这里。”
我听完,猜想这位画家应该也是喜欢这小巷的幽静深远,如果他读过《雨巷》,那这会不会就是他心中的丁香姑娘的样子呢?
这时候,傍晚的光和天边的夕阳一同洒落,点燃了云朵,墙壁上的姑娘拾起了一地的橘橙,在光影的深处,悄悄绽放。
我捡起一片落叶,看着风留下的痕迹。我在想,如果我小时候生活在这里,那么我会听到关于它更多的故事,我会学这里的方言,我会知道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巷口弯弯,每天踩着石阶的晨昏长大,和朋友们戏耍街巷,偷偷拿着生锈的钥匙,轻叩一扇扇厚厚的墙门。也许,现在老妇人口中的故事,也会有我的身影。
我沿着台阶走着,踏过与时光的交接的故事。一步一声响,每一级台阶,都有先人的影子。走到巷子深处,我抬起头,想看看前边是否有我心中如丁香一般的姑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3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