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际

丰收背后的“水力量” 看黄河水如何浇灌出“塞外粮仓”?

类别:国际 发布时间:2023-10-13 17:14:00 来源:环球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耕地灌溉面积10.55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5%,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而在保障秋粮丰产丰收的过程中,灌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灌区”?“灌区”可以看作是一个半人工的生态系统,通常是在一处或几处水源取水,具备完整的输水、配水、灌水和排水工程系统,能按农作物的需求并考虑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提供灌溉排水服务的区域。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有7326处大中小型灌区。

丰收背后的“水力量” 看黄河水如何浇灌出“塞外粮仓”?

黄河水浇灌出“塞外粮仓”

河套灌区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的特大型灌区,当地利用黄河水灌溉发展农业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是黄河上游的特大型灌区,也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该灌区地处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一共包含永济灌域、乌兰布和灌域、解放闸灌域等5个灌域,现有七级灌排渠(沟)道,共计10.36万条、6.5万千米,各类建筑物18.35万座。这些渠沟连接起来,可以绕赤道1.5圈。

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境内的三盛公水利枢纽,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全长325.84米,工程竣工时,是亚洲最大、黄河上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闸坝工程,改变了河套灌区多年来无坝引水、不能控制水位流量的落后面貌。河套灌区从黄河通过三盛公水利枢纽和总干渠自西向东引水,通过各级渠道将水输送到田间后,再通过斗、毛沟,支沟等,汇入总排干和乌梁素海,最后退入黄河,形成一套高效、完整的水系网络和灌排体系。

上膜下秸 盐碱地变身“金土地”

有着“塞外粮仓”美誉的河套灌区每年的粮食产量稳定在60亿斤左右,目前引黄灌溉面积达到1100多万亩耕地。然而在这1100多万亩耕地中有484万亩不同程度的盐碱地。当地是如何让盐碱地变身金土地的?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狼山镇爱国村,8700多亩的耕地中,中重度盐碱地就占到一半以上。村民崔卫东告诉记者,过去抗盐碱的土方法多半是大水漫灌压盐,结果用水量越来越大,可盐分却没降下来。

2017年,巴彦淖尔市规划了484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草(饲)兴牧”示范工程,拉开了全市改良盐碱地的序幕。通过大规模土地整理,爱国村零散的土地被整合了起来,现在行走在爱国村的田间地头,远看路相连、渠相通、沟配套,近看有新的发现,在地下40公分的位置,铺设了一层秸秆,盐随水来,随水去,在水分向上蒸发的同时,能保证盐分被阻拦在秸秆下面,这个被称为“上膜下秸”技术。而对于重度盐碱地,当地在地下一米八的位置,每隔50公分铺设了一些排水管道,能保证地下的水分随时通过这些管道流到排水井里,最大程度地让作物不受伤害,耕地质量提高1—2个等级。

如今的爱国村粮食年年丰收,村民们腰板儿挺直了,村干部谋发展的底气也更足了。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镇爱国村党支部书记潘竞忠告诉记者,他所指的这片就是盐碱地改良整理过的最有成效的一片儿,这里边的种类品种有8个品种,有番茄、青椒、朝天椒。今年村里头号召统一连片种植,全部水肥一体化,用黄河水滴灌,成本降下来,收入提高了。

引黄滴灌 节约每一滴黄河水

河套灌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农业灌溉主要依靠黄河水,因此如何用水至关重要。近年来,河套灌区开始大范围推广实施“引黄滴灌”工程,大幅节约农业灌溉用水。

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和胜乡新建村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区,占地50亩的蓄水池内碧波荡漾。今年,和胜乡将新建村废弃鱼塘改造成引黄滴灌澄清蓄水池,义和渠支流的水经过蓄水池的过滤、澄清后,通过引黄滴灌管道,输送到农田地。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和胜乡新建村党支部书记王连柱说:取用方便随时可以浇水,想用的时候打开滴灌机就可以满足周边800亩土地滴灌。

为了加强农民用水群管组织建设,巴彦淖尔市还大力发展农业用水合作社,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杭锦后旗,当地通过采取“民办、民管、民收益”的模式,在全旗组建了58个农民用水合作社,覆盖所有村社和灌溉直口渠系,使基层用水合作社运作更加规范。

用水方式的改变,加上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让河套灌区焕发新活力。在河套灌区水量调度中心的沙盘上,我们看到,灌区的每道闸口、每条干渠都有通讯基站,电子水情数据实时更新。目前,网络通讯已经覆盖全灌区,如果将各种传感器和采集系统比作灌区信息化的“耳目”,通讯传输系统就是灌区的“神经网络”,河套灌区灌溉水量调度系统就是整个信息化工程的“大脑”。

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解放闸分中心杨家河干渠供水所所长黄银强告诉记者:现在灌区通过这个现代化、信息化的改造,咱们全部用成了信息化这种,拿出咱们手上的APP就能观测到水位、流量的变化。

目前,“十四五”河套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工程正在加速推进。永济、义长灌域国管渠道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2.9亿元,已完成总投资的 61%,计划 12 月底前完成 90%以上的建设任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3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河套灌区焕发新活力 网络通讯覆盖全灌区
...地面积的55%,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黄河水浇灌出“塞外粮仓”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当地利用黄河水灌溉发展农业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河套灌区位于黄河“
2023-10-13 13:27:00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千年河套灌区焕新彩
...续发展,成为可持续灌溉的典型。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黄河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流过(无人机照片,9月15日摄)。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三大灌区之一,已有2200多年的历
2023-09-26 16:20:00
【人民日报看内蒙古】节约资源 反对浪费——内蒙古巴彦淖尔:灌区农业用水要精打细算
...、张方磊灌区农业用水要精打细算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地处黄河“几”字弯北端,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4倍。这里的河套灌区是全国三大灌区之一,地区生态安全高度依赖引黄灌溉。作为市水利局工
2023-01-09 10:54:00
磴口 引泽润良田(城市味道·大河九曲)
...传部供图磴口县三盛公粮仓博物馆。磴口县委宣传部供图黄河磴口段,渔民在捕鱼。 李庆光摄三盛公水利枢纽俯瞰。宫荫梧摄城标万里黄河第一闸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素有“万
2025-02-10 06:27:00
内蒙古河套灌区近80万亩小麦集中开镰
本文转自:新华社7月20日,“塞外粮仓”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近80万亩小麦集中开镰。当日上午,河套灌区小麦开镰活动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蒙海镇红建村万亩小麦连片示范创意园举行。杭锦
2023-07-21 01:09:00
...良性循环,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一是久久为功抓好黄河、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二是坚持“四水四定”,持续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通过工程
2023-03-07 09:37:00
推进盐碱化耕地改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高效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巴彦淖尔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黄河流经345公里,有1100万亩耕地,水土光热条件得天独厚,拥有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河套灌区,
2022-12-19 06:13
...日报 本报巴彦淖尔3月24日电 (记者 薛来)3月23日9时,黄河巴彦淖尔段全线开通。整个开河过程历时16天,是近几年较长一年。开河态势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凌汛灾害,是典型
2024-03-25 04:41:00
秋收时节,记者在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走访发现,当地农户利用北斗导航、水肥一体化、浅埋滴灌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机械化收获,促进农业生产便捷高效、提质增产
2023-10-19 08:15:00
更多关于国际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