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传统艺术展中获得精神满足、提升审美
爱上看展,“阳春白雪”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程锦欣
5月的南京,传统艺术展览带来视觉盛宴,备受年轻观众追捧——“只此中国色·青”特展在六朝博物馆开展,走进展览就宛如进入一个“青”的世界;南京博物院的“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特展上,国宝级的书画展品悉数亮相……
“不是在看展,就是在去看展的路上”,各类文博、传统艺术展览已经成为新“顶流”,“阳春白雪”正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展览多起来,展品“长”在年轻人审美上
5月18日,六朝博物馆里热闹非凡,年轻人身着汉服、青绿色系旗袍“盛装”而来,用古风装扮的仪式感共赴一场“只此中国色·青”的国宝之约。当天,由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领衔,来自全国十余家文博机构的180余件(套)“青色文物”,通过古代青玉、青花瓷、青色服饰、点翠、青绿山水画等精品,展现中国传统色彩“青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古人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个特展得到了观众的热情反馈,观众群体中,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身着青绿色马面裙的90后观众李源说,“青绿色是能够代表东方审美的颜色,也是这两年的流行色,这次的特展把青色的文物集合在一起,从展的名字就很吸引人。”
与此同时,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上,苏轼的传世真迹《潇湘竹石图》《治平帖》等亮相。
“已经忍不住连刷两次,真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不愧为我的‘偶像’苏大人!”“如果你也想深入了解苏轼的书画精神,强烈建议提前规划看展时间!”……刚开展不久,年轻观众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发布观后感。
文人墨客笔下的山水与人物,书法技巧里的婉转和韵味,无一不令年轻观众们感受到古代大家的艺术精神和传统书画的深厚底蕴。22岁的观众张丹丹是一名美术生,同时对书法颇为喜爱,她说:“这里的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有生命,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是一次沉下心来感受和品味的难得体验。”
文物“活”起来,科技赋能带来观展新体验
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数字化无疑是探索方向之一。如今,在南京的博物馆、体验展里都可以看见数字化设备的身影,一件件文物通过多媒体投影、全息屏幕、虚拟数字人等技术跃然于观众眼前,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这些科技手段也促进了传统艺术展的“出圈”。
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的“元启金陵”数字文化客厅,从明朝“穿越”而来的数字人——篆刻家、出版家“胡正言”已经等候多时。1644年胡正言以饾版、拱花印刷技术,主持刊印出《十竹斋笺谱》,开启了彩色套印的历史先河。在展厅,观众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通过VR体验饾版、拱花非遗技艺,刊刻材料和制作器具。
《十竹斋笺谱》数字重生版选取“神龙”“达旦”“凤子”“杏燕”等笺谱图样,通过数字活化演绎,将易失易损的文化典籍转化为不可磨灭的数字资产,典籍背后的故事跃于屏幕之上。
在数字文化客厅的另一角,一条腾飞的巨龙盘踞在十竹斋“镇馆之宝”——雍正黄釉梅瓶上。通过裸眼3D的数字化交互,平日里不能触摸的文物近距离呈现在观众眼前,黄釉梅瓶的底部印章、花纹细节都得以放大了细细端详。
现代技术的引入,助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也为观众带来观展新体验,一件件文物、艺术品在年轻观众心里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故事。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张毅认为:“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辅助设计,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精神“富”起来,年轻人更爱传统文化
大数据显示,如今关注博物馆信息的人群中,24—40岁的人群占比近60%,18—23岁的年轻人对博物馆内容关注度最高。2023年到访南京各大博物馆的观众中,10岁至39岁之间的观众占七成以上。“如今的年轻人是文博意识觉醒的一代,文化素养、审美品位普遍提高。”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说。“文博热”的背后是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当代年轻人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
从视古代文人墨客为“偶像”,南博“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前人山人海,到一件件文博文创产品的“出圈”,当代年轻人在追一种很新的“星”。传统文艺“破圈”,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他们在社交平台上的关注点从美食美景,渐渐转移到文化上,“看展式社交”占领年轻人的“朋友圈”。
“我本身就是一个爱看展的人,所以每到一个城市旅游,我首先会了解这里最近有什么展览。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有想看的展,才选择来这个城市旅游。”来自湖北的“00后”游客武艺淑说,一年下来跟着展“跑”,她差不多能看五六场自己喜欢的展览。“与其坐在家里刷手机,不如多走出来看看,有很多文物、艺术品在课本上学过,但只有见到实物,才更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31 12: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