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
我们村来了深圳中青班
——记深圳中青班到东兰那烈开展“三同”实践活动
“这里大山环抱村庄,田地闪烁光芒。我们像一粒粒种子,播入新时代辽阔而恢宏的八桂大地。”十月秋意浓,一群年轻人,从深圳市来到东兰县武篆镇那烈村,在革命老区淬炼党性,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感受乡村发展的强劲“脉动”。
10月9日,39名深圳市委党校2023年秋季学期中青班学员前往那烈村与当地村民结对开展为期25天的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实践,围绕“赓续红色血脉”“感受东兰文化”“增进干群交流”“帮扶壮乡发展”等主题开展生产劳动、考察调研、教育宣讲等活动。
同劳作 “来了就是自家人”
秋收时节,稻谷飘香,田野在阳光下闪烁着秋日的光泽。
“阿姨,明天我跟您一起下地,您教我割稻谷。”当天一入户,来自深圳技术大学的“90”后女学员李旭就和户主韦彩丽唠起了家常,“我从小在城市长大,还没干过农活呢。”
第二天一早,李旭提起镰刀,戴上草帽,穿上村民家的迷彩服,进入田地,一板一眼地学习起来。她抬头望去,发现学员们都跟着户主出来劳动了,有的到田上割稻谷、有的到地里摘蔬果、有的帮村民喂家禽……
大家边干农活边“话农事”,田地里洋溢着劳动的欢声笑语。“虽然晒黑了一点,但加深了感情、改进了作风,最重要的是在这里读懂了‘三农’。”学员动情地说。
“三同”期间,中青班学员走出办公楼,深入大自然,把基层锻炼作为成长的基石和养分,与村民一同进厨房烹美食,在村头教村民练瑜伽、跳广场舞,给当地学生辅导功课,与乡镇干部打篮球友谊赛,此前远隔千里,如今通过短短几天的相处,大家已亲如一家。
“他们从大城市来,还以为会不适应农村生活,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看得出他们是真心过来锻炼的。”那烈村党支部书记黄文甫说。
出良策 为发展提供青年方案
灵山秀水间的那烈村,白墙黛瓦的农家房屋点缀其中,一条河流在田地旁缓缓地流着,从高山顶上望去,就像系在村庄腰上的绿绸带。
中青班班长毛玉玺与板勉屯村民黄宽同住,得知黄宽早年在广东打工,现回乡买了收割机和小型挖掘机,自己创业。毛玉玺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正在释放的发展“红利”。“乡村建设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力量,你可以多跟当地部门沟通,带领村民参与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毛玉玺给黄宽“支招”。
茶余饭后,学员跟村民卸下一天的疲惫,围坐在村头大树下拉家常、话发展,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往日宁静的村庄因为这群年轻人的到来,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
“韦拔群是农民运动领袖、百色起义领导者,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91年前的今天,他为革命拼尽最后一口气,光荣牺牲……”10月19日,学员们前往武篆列宁岩、东兰革命纪念塔,了解韦拔群的革命事迹,从红色故事、红色足迹中深刻感悟党的初心使命。
“东兰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应该借助深圳这个窗口,把优秀企业‘引进来’,将红色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使这一抹‘红’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毛玉玺在班会课上说道。
20多天来,学员们走访机关单位、走进田间地头、参观企业工厂,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自身工作领域提出围绕“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植物廊道”打造“那烈绿水青山红军村”的对策建议,为延续山海深情,拓展粤桂协作提供了青年方案。
赋能量 倾情助推乡村振兴
在“三同”实践中,学员们看到了河池朝气蓬勃的乡村发展态势,感受到大石山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豪迈气魄,也带来了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万水千山总是情。10月30日,在本届中青班学员的协调推动下,广州市青竹教育公益基金会为东兰县拔群中学捐赠100万元,开展奖教奖学助学活动。
“这是大家的心意,也是回馈这段时间村民对我们的照顾,希望通过这个活动给乡村注入能量,助推乡村振兴。”入村伊始,中青班学员秦银就积极跟深圳企业对接沟通,拟定协议,筹备开展该项爱心活动。
根据协议,基金会将在拔群中学设立“学习奖学金”和“特色奖学金”,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体育、艺术比赛和活动;同时,组织优秀学生和骨干教师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展研学交流、培训等活动。
在20多天的朝夕相处中,学员看到村民为了过上好生活,努力奔波的样子,被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深深感动。大家也各显神通拉来爱心赞助,帮助那烈村修建路灯和洗手间、添置健身器材。
新建路灯照亮了美丽农村的乡间小道,也映衬出粤桂两地的鱼水深情,黄文甫携村民带着家乡土特产前来致谢。“非常感谢你们为那烈作出的贡献,我们将永生难忘。”“感谢你们为我们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你们把拔哥的事迹越传越广。”“千里之外,这里有你们的家,欢迎随时回来……”
“三同”一瞬,却在学员们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唯有乡村振兴,方可告慰先烈;唯有奋发有为,方可不负时代。”“在这个大自然的课堂里,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我将从那烈村‘小切口’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以不懈奋斗回报人民的倾情馈赠。”大家纷纷表达感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31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