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日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创新构建“四驱联动”非遗育人体系,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传承,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开辟新路径。这一模式通过思想浸润、课程融合、平台共建、科创实践四大引擎,推动豫剧、汉拓、面塑等非遗项目焕发新生,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时代样本。
科技赋能:AI复刻豫剧大师 数字再现非遗精髓。在“科创助动”板块,学院“香玉数智”学生团队以人工智能技术重现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艺术生命。团队历时三年攻克技术难关,运用Sora大模型生成高清影像等技术,最终通过5G全息技术实现音视频智能融合,打造虚实共生的沉浸式展演空间,让观众得以与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获新华网、河南日报等媒体报道。
四维联动:构建非遗育人“生态闭环”。学院围绕“非遗+思政”创新实践,形成四大核心驱动力:思想引动:将非遗融入“大思政”格局,建设“学院—基地—室坊—企业—学生”五级实践体系,通过“非遗亲子开放日”等活动深化文化认同;课程驱动:开设省级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将汉拓、宋都面塑等非遗项目纳入教学,培育学生文化传承责任感;平台带动:搭建非遗资源库与实践基地矩阵,充分利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实训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平台开展田野调查与文创设计;科创助动:鼓励师生以科研创新激活非遗生命力,赵天晨团队“数商赋能非遗剪纸”获“挑战杯”省赛铜奖,展现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的跨界融合潜力。
实践育人:文化自信扎根青年血脉。学院将非遗思政融入乡村振兴、区域文化建设与发展,如师生赴南阳调研烙画技艺,设计“卧龙岗文化IP”文创产品;合作打造“非遗进社区”项目,通过面塑、汉拓、木版年画等技艺传播黄河文化;与郑州金水文旅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共建“财金智旅研究院”,服务区域经济与文旅产业的开发。
成效显著:打造文化育人“河南样板”。该模式实施以来,学院培育出兼具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孵化文创企业。魏崇周教授团队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民价值观培育研究》被列为省社科重点课题,为非遗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学生凡书琪的论文《孟津剪纸传承发展研究》获校级学术论文一等奖,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我们将继续探索‘非遗+思政’的无限可能,让传统文化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学院副院长王一如副教授表示,未来将扩大校地合作,推动非遗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倪飞)
编辑:林辉审核 :莫韶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30 05: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