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银燕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和源头活水。山丹县坚持把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实施“焉支乡村工匠”培育行动,各类“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在乡村建设中竞相出彩,为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精选导师帮带,“土农民”升级“新农人”
“真是太及时了,以往都是自己‘摸石头过河’,这次专家给我们仔细讲解了布病和寄生虫的预防,肉羊养殖的效益和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新鹏润农牧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彭爱国感慨道。
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受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限制,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农业农村人才及劳动力不断流失,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成效。近年来,山丹县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抓手,聚焦打造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地,紧扣培育壮大羊、薯、草、菜、马全产业链体系建设,柔性引进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8名高层次人才担任产业发展高级顾问,组织65名专家和118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一线培训“土专家”“田秀才”1800多人次,培育提升专业合作社和创新创业平台200多个,带动受益群众8000多人。在专家人才和新型农民的共同努力下,以马场牦牛肉、富硒黑小米为代表的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字头产品享誉全国,山丹羊肉入选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品牌“好中优”目录,更多土农民不断接受新知识,成为新农人,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蓄势赋能。
注重实战培育,旧产业焕发新活力
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普遍存在思路不宽、技能不高等问题,山丹县创建7个乡村振兴工作站,打造位奇镇四坝村水肥一体化马铃薯绿色标准化示范点、郇庄村西瓜标准化示范点等平台阵地45个,让农民增收、顾家、学技术三不误。举办“焉支乡村工匠”选拔赛、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等系列活动,评选80多名“焉支匠苗”进行重点培育,压担式锤炼“匠品”、实战式深耕“匠技”、帮带式培养“匠心”。至目前,已开展各类技能竞赛和培训58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000多人次,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师傅”转型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巧工匠”。
学到了技术,下一步就是将能力“变现”,工匠培育不仅让农村实用人才“富脑子”,更要“扶上马再送一程”,让乡亲们的口袋鼓起来,做好产业扶持后半篇文章。今年共立项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马铃薯全产业链、西部草原万头肉牛智慧养殖和芦笋庄园、薯香驿站、焉支花谷等农业产业和乡村振兴项目33个,建立青贮玉米饲草基地1.4万亩。实施百名主播团培训计划,构建“1+1+N”电商网络,借助“网络达人”开展直播带货,形成集科研、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产业链条,助力本土特色农产品出圈出彩。今年来,全县开展电商产业项目对接和培训活动43场次,农产品电商销量达2000多万元,一副产业与人才同频共振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激发创业活力,“旧村落”变身“新庭院”
产业强了,口袋富了,家乡也要美起来。“经过培训学习才发现,我们农村建房子,也要讲究规范。”四坝村建筑工匠张守信说。结合地灾搬迁和风貌改造项目,1100多户土坯房被改造成以简式汉、明、清为主要风格的靓丽新庭院,乡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新的环境,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丹县通过“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扶持创业致富带头人领办各具特色的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4家。在清华、浙大等高校建立培训基地,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人才专班暨城乡建筑美学等高层次培训班3期,培训150人次。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富民强村的“头雁”作用,13家引领型旅游合作社获得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带动就业300多人。鼓励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设计研发乡村特色文创产品100余件,多幅麦秆画、剪纸、烙画等作品走出国门亮相韩国“第二届首尔中国日”、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甘肃文化周”等活动,不断扩大乡村旅游知名度和文创产品影响力,为建设美丽乡村,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6 1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