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常碧罗
近期因疫情大部分学校进行线上教学,诈骗分子趁此机会,将“黑手”伸向了单纯的学生群体,通过花样百出的诈骗手段,引诱孩子们上当。今年刚上初一的小刘遇见后一眼识破骗局,悄悄视频录屏向警察妈妈核实举报,警觉、机智……为这位小朋友的安全防范意识点个赞!
小刘今年12岁,今年刚上初一,近日独自在家上完网课后,发现自己被拉进了一陌生的钉钉群。
群内有很多陌生的家长和学生,正当大家都在纳闷这是什么群的时候,一位名叫“可心妈妈”的群主陆续发布信息,称:非常抱歉未经允许邀请大家进群,该群是各学校与传媒公司合作的,通过达成流量推广变现,从而助力慈善公益的校企兼职推广活动,明星公众号需要更多真实阅读人气,诚邀大家帮忙提升流量,只要大家兼职即可领取相应报酬,人均一天200至300元……先发一波福利,进群的均可领取10元红包,请大家把支付宝收款码发出来领取。
接着,群里陆续有人发出支付宝收款码,并发出了收款截图。同时,群里的人们进行各种闲聊,有质疑该群的,有表示兼职很轻松的,有表达想拉亲属进群参与的……总之群里的氛围非常活跃。
紧接着,群主开始发布一些关注类任务和具体操作办法,称只要关注微信公众号即可获得小额红包,群内成员也在不断晒出完成任务后的支付宝收款截图和微信到账截图。
小刘发现群里没有班上的同学,觉得有点不对劲,看着有点像诈骗群,于是悄悄录屏后发给了从事刑侦工作的警察妈妈求证,小刘的妈妈杜警官是涪陵区公安局刑警支队民警,爸爸也是一名派出所民警。
杜警官接到儿子的举报后,依据多年的反诈经验,通过核实分析,推断该群属于“刷单返利”诈骗群,随即联系钉钉平台举报该群以及相关人员,并向区反诈中心报告并核实最近是否接到类似诈骗举报,同时与老师沟通加强学生群体的反诈骗安全教育。
区反诈中心杨警官介绍道,近期因疫情大部分学校进行线上教学,诈骗分子利用孩子们使用钉钉、腾讯会议等APP上网课时,将“黑手”伸向了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群体,通过花样百出的诈骗手段,引诱孩子们上当。
诈骗群里看起有很多人,但通常情况下除了那个目标对象以外,其余群内成员都是托,聊天、转账、收款等等都是为了目标对象上钩演出来的。一般都是按照骗取信任、设置诱饵、实施诈骗三个步骤操作,在取得目标对象的信任,待其完成刷单任务后就以系统故障、账户冻结等理由,诱导目标对象转账汇款从而完成诈骗。
常见的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手段
一、免费皮肤“大陷阱”
打着“免费赠送皮肤”的旗号,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二、红包返利“杀鱼盘”
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然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进行诈骗。
三、“防沉迷”骗钱财
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四、假明星发“假福利”
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进一步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家长这样做
家长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网络诈骗无处不在,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小、没钱,不会被骗,即使被骗也骗不到啥钱”的想法要改正,关注和重视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现象。
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叮嘱孩子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要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要贪图小便宜,轻信中奖、赚外快等说辞,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要做好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不要将身份证号码、电子银行账户和密码、App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告诉孩子,不要轻易设置免密支付。在孩子上网课期间,将电子设备上QQ、微信、支付宝等具有支付功能的APP下线。同时还要关注孩子自己的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的余额。
要教育孩子多与老师、家长沟通交流,遇到自己无法辨别的事情,或者受到侵害后,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及时报案,千万不要隐藏在心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31 12: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