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10 05:06:00 来源:戏说三国

提起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总是绕不开那些大的发展战略。

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榻上对”,总是被大家津津乐道。

其实,不只是刘备、孙权,当时的群雄,大多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其中许多都部分实现了。袁绍战略:据河北,南向以争天下

群雄中,袁绍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战略的人。

在起兵之初,袁绍就对曹操说出了自己的战略。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三国志.武帝纪》

当时,曹操“吾任天下智力,以道驭之,无所不可”虽然听起来“格局更大”,但实际上还远远不算战略。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难道人家袁绍“南据河,北阻燕代”就不能“任天下智力”了吗?说白了,从战略角度说,曹操此时的“无所不可”,其实就是“还没有想好从哪里开始”的意思。

袁绍的战略,基本上是试图复刻刘秀的成功之路。

从地缘来说,据“大河之北”,无需担忧多面受敌,可以专心“南向以争天下”,比“四战之地”的中间地带好得多。

从经济条件来说,东汉时期,关陇地区比较残破,东汉中期时,朝廷甚至考虑要放弃关西之地,其经济条件远比不上当时富庶的河北。

从军事条件来说,控制燕、代之地,能够发展出强悍骑兵力量。

因此,能够早早确立这一战略目标,是袁绍能够迅速壮大起来的重要原因。

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袁绍确实实现了这一战略的第一阶段目标:“南据河,北阻燕代”,成为当时天下实力最强大者。

只是,在“南向以争天下”时,袁绍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屡屡犯错,最终被逆转。对袁绍战略的个人评价

袁绍的这一战略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因为,这一战略,使袁绍“四世三公”的软实力,最大程度兑现成了实打实的地盘、实力,使自己成为天下最强的诸侯。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袁绍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使自己赢得了部分颍川士族和大部分河北士族的支持,并因此“巧夺”冀州,孤立,并最终讨灭了公孙瓒,坐拥四州之地和众多的人才、军马。

然而,袁绍缺乏的,正是曹操当面所说的“以道驭之”。

因此,”谋臣武将多“的优势,变成了颍川系和河北系的内斗;”二子已长“的优势,变成了诸子相争。(这些咱们不展开说了)

总之,袁绍之败,原因很多,关键在其综合能力的不足。

但就事论事,就战略本身而言,个人以为,袁绍的创业战略是正确的。公孙瓒的战略:休兵力耕,以待天下之变

很长时间内,公孙瓒似乎没有明确战略。

用公孙瓒自己的话说,他“谓天下指麾可定”,以为靠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可以轻松平定天下。

然而,在吃了很多亏以后,公孙瓒调整了想法。我昔驱畔胡于塞表,埽黄巾于孟津,当此之时,谓天下指麾可定。至于今日,兵革方始,观此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三国志.公孙瓒传》。

总结下来,就是三点。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1、休兵力耕,以救凶年。

此后,公孙瓒再没有大举对外用兵,转而内部发展。

顺便说一句:公孙瓒是群雄中最早推行屯田的一个,比曹操还要早。

2、修筑严密的防御体系,试图形成“百楼不攻”的局面,以确保自身安全。

凭此,公孙瓒击退了袁绍的数次进犯,一度稳定了形势。

3、以待天下之变。

养精蓄锐,以待“天时”。

当然,公孙瓒等来的是“天罚”,三年后就被袁绍所灭了。对公孙瓒战略的个人评价

对于公孙瓒,人们以为其有勇无谋,至于什么战略能力更不必说了。

其实,史书说得很明确,公孙瓒,“有文武才”,是文武双全的。

单纯就战略而言,公孙瓒的战略有不少可取之处,并事实上取得了一些效果。

屯田的推行,使公孙瓒在失去士族支持的情况下,开发出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当时,袁绍大将麴义与拥护刘虞的鲜于辅等人合作,公孙瓒屡战屡败。

在开置屯田后,公孙瓒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相持年余,击败了麴义,稳定了形势。

而“百楼不攻”的局势,使公孙瓒一度赢得了比较安全的局面。

此后,袁绍派军来攻,又“经年不克”。袁绍甚至一度派人来讲和。

然而,此战略却很快就归于失败了。

其主要原因是:这是一个不符合时宜的战略。

1、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公孙瓒本具有相当优势。

但是,很长时间内,自以为天下可以轻易平定,没有明确战略,又处理不好与刘虞的关系,甚至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尽管公孙瓒仍然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但是,他已经失去了广泛支持!

在这一前提下,任何战略,都是无水之源,没有成功的可能。

2、“力耕”是必要的,但“休兵”是不可能的。

曹操也“力耕”,但曹操也没有“休兵”呀!

公孙瓒不灭,袁绍何以心安?

公孙瓒与主要敌人之间,没有天险可依,“休兵”不“休兵”,不是你公孙瓒说了算的。

3、上下失信,“以待天下之变”变成了“自我孤立”。

公孙瓒自此很少外出,与身边的人才很少接触,有事只让大嗓门的女子传达。

而且,公孙瓒不再相信出身好的人,只重用生意人···

甚至于,在袁绍进攻时,公孙瓒认为如果出兵去救,就会让手下产生依赖心理,因此不救。

如此,所谓“休兵”,变成了主公本人的“休眠”;所谓“百楼”,成了一个个孤立无援的据点。

其实,观早年的公孙瓒,他并不是这样昏庸的人。

之所以如此,大约是公孙瓒与下面的人才之间彼此已经失去信任。(士人领袖是袁绍,幽州士人又多归心于刘虞)

这一情况下,再谈论战略,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总之,公孙瓒的战略,是亡羊补牢之举,在失去了广泛支持,内部信任的情况下,不具备任何成功的可能。刘表战略:坐保江汉间,观天下成败

刘表单骑入荆州时,情况很严峻。

荆州人口虽多,但是多依附豪强,在籍可供征兵者少,如果征兵,很难成功。

于是,他向蒯氏兄弟询问方略。

蒯良主张推行仁义之策,认为只要仁义到位了,百姓自然归附了。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蒯越则提出一个现实方略。

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术勇而无断,苏代、贝羽皆武人,不足虑。宗贼帅多贪暴,为下所患。越有所素养者,使示之以利,必以众来。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盛德,必襁负而至矣。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术等虽至,无能为也。——《战略》.司马彪。

蒯越之言,虽然只是针对地方豪强及袁术的威胁,但实际上后来成了刘表的长期方略。

即:坐保江汉间,观天下变。

荆州虽大,但当时,关键在江汉平原。

只要控制江汉平原,借此发展势力,“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

据此,刘表吧州治一抔江南汉寿(今湖南常德附近)迁到襄阳。

以汉水为屏障,以襄阳为中心,以长江的江陵为后方基地,储备军资。

在此基础上,刘表平定荆州,并且发展出一支带甲十余万的荆州军,包括一支强大水军。

随后,刘表企图“观天下变”,远交近攻。

他与袁绍结盟,牵制附近的袁术、曹操,企图等群雄相互削弱,然后水到渠成。对刘表战略的个人评价

刘表凭此战略,单骑入荆州,一举平定荆襄八郡。

可以说,“坐保江汉间”的战略基本是成功的。

然而,“以观天下”则使他变成了“座谈客”。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经过经营、发展,刘表很快就发展成了一个较大的势力。

官渡之战时,手下说“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

两雄相争,刘表是有条件乘其弊的。

然而,官渡之战时,刘表无所作为;曹操远征河北时,刘表又不听刘备之言,再无作为。

“坐观天下”,变成了“坐以待弊”。

对此,人们普遍讥讽刘表为“座谈客”,将原因归咎于刘表个人。

其实,其根在于战略。

袁绍“据大河之北”,能够“南向以争天下”,但刘表如果仅凭“江汉间”要争天下,实力无论如何仍然是不足的。

总的来说,刘表的战略,本质上是割据一方的战略,并不是图取天下的战略。孙策战略:据有长江,做齐桓公、晋文公。

孙策创业前,特意找到名士张纮,提出了自己的创业设想。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1、投奔袁术,找袁术索还父亲故兵。

2、到丹阳找舅父吴景,募丹阳兵。

3、夺取吴、会。(就是江东之地)

4、报仇雪恨。(夺取荆州)

5、作朝廷外藩。

张纮认为此策可行,并进一步指出:如此,孙策可以全据长江,振奋威德,诛除群匪,匡扶汉室,建立齐桓公、晋文公一般的功业,岂只是一个外藩呢?

其实,外藩也罢,齐桓晋文也罢,都是谨慎的说辞而已,孙策是有志于天下的。

孙策提出这一战略时,中原正处于分裂之中,曹操、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打得难解难分。

这种情况下,如果孙策能率先完成“扬、荆为一,全据长江”,确实有条件逐鹿天下。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孙策一面执行自己的方略,一面时刻关注北方局势,随时准备做出调整。

在孙策完成第一步战略,夺取江东后,袁绍灭公孙瓒,曹操灭吕布、袁术,两雄相争。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于是,孙策果断调整计划,试图袭许,迎献帝。

只是,动手前,孙策遇刺,计划乃不得行。孙权战略:全据长江,成鼎足之势,以待天下之变

孙策将位子传给孙权时,对张昭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也就是保有江东,以观成败。

当时,孙策告诉张昭,如果割据江东失败,你就带着大家西渡长江回老家去。

同时,孙策对孙权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也就是说,孙策对年轻的弟弟期望值不是很高,能保有江东就不错了。

不过,孙权志也不小。

在安定江东后,鲁肃对孙权提出了新的构想。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鲁肃指出:形势不同了。现在要做齐桓公、晋文公已经不可能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您应该全据长江,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然后再进攻北方,占领全国,成就帝业。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鲁肃提出的就是“鼎足江东”(《三国志.鲁肃传》)!

我们知道,所谓“鼎足而立”,不可能是两只脚。除曹操、江东外,另一支脚是谁呢?

显然,以当时形势论,另外一只脚,不可能指刘备!

而荆州刘表又是孙权“全据长江”中必须要除掉的!有观点认为指的是西川刘璋,但个人以为这有点“抬举”刘璋了。

个人以为:鲁肃鼎足中,第三只脚指的是尚拥有四州之地的袁氏。

当然,无论这个“第三方”是谁,都说明,此时鲁肃“鼎足”论,都是认识到孙权不能独自应对曹操,必须有“第三方”才可能抗击之。

如此,后来孙权联合刘备,甚至扶植刘备,都是可以理解的了。

可以说,后来天下三分,与鲁肃的战略是比较接近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孙权的“鼎足”论,是要与“全据长江”放在一起的。没有“全据长江”,东吴在鼎足中就会居于绝对被动的地位。

这也是后来东吴不惜与刘备翻脸,也要“白衣渡江”的原因!

鲁肃的这个战略,“鼎足江东”、“全据长江”后来都实现了,只是,最后“观天下之衅”成了一句空话,无法实现。隆中对:三分天下。

隆中对,是最出名的一个战略了。

正因如此,咱们就不细说了,其内容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我们要注意的是:诸葛亮《隆中对》,在北伐前,首先是要控制荆州、益州二州;而东吴战略,则是追求“荆扬可一”。

大家都认识到要联合对曹操,但大家也都视荆州为北上进攻曹操前必须控制的地方。

刘备、孙权,也都是有志于天下的英雄,不可能甘心为他人做嫁衣。

这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孙刘之间,必然有一番没有妥协余地的内部摊牌。

最终,联盟分裂,尽管最后又合一,但在剧烈内耗中,双方“中原可图”的设想全部都成了空想。周瑜的设想:二分天下。

赤壁之战后,周瑜曾提出设想:趁曹操新败,无力南下。进取西川,夺取汉中,联合马超。然后,以襄阳为据点,蚕食曹操,然后,中原可图。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周瑜的设想,其实就是把诸葛亮的《隆中对》路线自己走了,要什么“三足鼎立”?两分天下就够了!

孙权答应了周瑜的计划,并让周瑜去办。

只是,周瑜在回江陵途中,突然去世。

此后,孙权仍然立志入川,但在刘备极力阻止下未能如愿。

如此,“二分天下”的设想,再也实现不了了。曹操战略: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应机而变化“

曹操击董卓失败后,去扬州募兵,随后回到河内继续跟随盟主袁绍。

此时,鲍信提出战略:袁绍身为盟主,以权谋私,将来必又是一个董卓。但是咱们现在要反对他,力量不足呀!不如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

曹操善其言,开始进取东郡,后又入主兖州,开始创业之路。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显然,相比于其他人的战略,曹操、鲍信的这个战略设想,是最为简单的,而“且规大河之南”中的“且”,似乎又充满了无奈。

确实,比起河北、荆州,甚至江东,“四战之地”的兖州都不是理想的创业之地。

所幸的是,在一堆的“以待天下之变”中,曹操是唯一一个把“应机而变化”落到实处的。

献帝东归,曹操“应机而变化”,果断下手,“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术称帝,曹操“应机而变化”,果断联合孙策、吕布,破了袁术这个南面最强大的敌人。

在判断张绣、刘表新败,不敢有所作为后,利用吕布与刘备相攻的机会,“应机而变化”,讨灭吕布,夺取徐州。

在分析刘表、刘备关系后,果断大举北上,平定河北···

总之,要用一句话概括曹操崛起的战略是很困难的。

无论是“且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还是“深根固本”、“奉天子以令不臣”,都不全面。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曹操之强,在于他能根据形势,“应机而变化”,提出新的战略设想,并一个个实现。曹魏战略:先文后武。

曹丕继位后,贾诩提出了“先文后武”的战略思想。

袁绍与公孙瓒: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命运

贾诩认为,吴、蜀虽弱,但一则刘备、孙权、诸葛亮都是人才,二则他们都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

他们提出,要“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不急,魏国国土大,恢复经济的条件比吴蜀好,先恢复经济,以后再图取。

曹丕不听,三次伐吴,皆不利。

此时,曹丕认识到:“今六军不增于故,而复循之”,兵力比曹操时期没有增强,而用兵之能又不如曹操,每次去进攻纯粹是浪费国力,没有任何意义!

由此,曹魏正式确实了“先文后武”、“先守后攻”的战略思想。

后来,王朗、孙资、刘放、司马懿等人,都对“先文后武”、“先守后攻”的思想做了进一步丰富。

其中,孙资的论述,是最为详细的的。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资别传》

只要作好防守,好生发展经济,“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

总之,此后,三国中实力最强的曹魏,很少发起大规模主动进攻。

相反,“西守祁山、中守襄阳、东守合肥”,以守势消耗吴、蜀,主要精力用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他战略

其实,大多数群雄,都是有自己的战略的。

只是,一来,有些人的战略,我看不太懂。

比如袁术、吕布。

二来,有些战略,尽管是很明确的,但史书没有留下“当事人”的系统阐述。

如蜀汉似乎将“隆中对”调整为“断关陇之臂”,试图以夺取陇右替代荆州,作为第一步目标···

如诸葛亮称东吴的战略是“限江自保。”

吴、蜀,显然是有明确战略的,但由他人,尤其后人去帮他们“总结”到底都只是“推测”,很难做数,咱们就不谈论了。

严格来说,就成败而论,所有这些战略,没有任何一个完全实现了。

贾诩、孙资“先文后武”的战略,看起来是最接近实现的。

只不过,最终实现的,是司马家,而不是曹魏。

然而,我们又何必以成败论英雄呢?

这些英雄智者的战略,皆是其智慧结晶,也是他们留给后人的思想财富。后人能吸取一些,有利于实务,自然是极好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0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公孙瓒为何会将如此猛将让给刘备呢
...境并非是光芒四射的舞台,而是波诡云谲的北方疆土——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在这里,赵云虽身怀绝技,却未能大展拳脚,直到命运的转轮将他带到刘备身边,方才开启了他的传奇一生。那么,公孙
2024-05-07 10:52:00
马援:东汉开国元勋,马革裹尸的传奇人生
...他迅速外出考察。马援先去拜访了在巴蜀称帝的成家皇帝公孙述。公孙述属于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之一,他原本是蜀郡太守,有着偏安一隅的基本盘,在天下纷扰、群起纷扰的形势出现后,公孙述便
2024-03-09 13:05:00
公孙衍为何在秦国被排斥?
...理想,同时获得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物质财富。秦国大良造公孙衍同样的道理,也能放在公孙衍身上,公孙衍是魏国人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人,这个地方就是战国时期的河西之地,是秦国东进的战
2023-08-27 06:19:00
...格局的战略家辅佐。就在这时,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犀首公孙衍入秦,受到了秦惠文王的礼遇,直接被拜为继商鞅之后的秦国第二任大良造。要知道此时的秦惠文王并未在秦国开始爵职分离的改革,
2024-05-25 10:48:00
入云龙公孙胜:水浒传中的隐士英雄与命运的抉择
在《水浒传》中,公孙胜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角色。他淡泊名利,处事闲散,不与任何人亲近,也不与谁疏远,远离热闹喧嚣的江湖。他的英雄本色在危难时才显露出来,成为梁山众多英雄中的一颗璀璨明
2024-12-02 09:46:00
袁绍若能听他的话便不会有官渡之败
...于袁绍来说完全是一片陌生的城市。在当时的河北之地,公孙瓒、韩蝮、张燕各自独霸一方,袁绍此时虽然空有盟军盟主的头衔,可是和这些地头蛇比起来还属于微不足道,而且这些地头蛇也绝对不
2023-07-16 06:47:00
外交家张仪与他的头号对手公孙衍,是如何斗智斗勇的?
...生最大的对手并不是民间广泛流传的苏秦,而是一位名叫公孙衍(犀首)的纵横家。那么张仪的头号对手为什么是公孙衍呢?本鬼说说一家之言吧。齐魏马陵之战和秦魏第五次河西之战后,战国的天
2023-04-21 18:51:00
揭秘三国时期的第四国:燕国昙花一现的启示
...其实还出现第四国——燕国。公元237年,割据辽东地区的公孙渊在击败魏国名将毋丘俭后,宣布自力,国号燕。其实公孙渊实力不强,仅仅割据辽东地区,而辽东又属于魏国的幽州,魏国除了幽
2024-03-05 13:51:00
司马懿为曹魏立下大功,却因一个决定遗祸后世
...军阀的武力下“猥琐发育”。当时辽东地区的割据军阀是公孙家族,从最初的公孙度到后来的公孙康、公孙恭和公孙渊,公孙家族的三代人四位领袖,都始终处于压制周边游牧民族的状态。无论是鲜
2023-01-05 21:2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南宋孝宗赵眘的精彩人生
宋孝宗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赵伯琮,后改名赵瑗,赐名赵玮,字元永,籍贯秀州(今浙江嘉兴)
2025-04-02 21:57:00
曹操临终前的遗憾,竟然是没有把这四个女人收入自己的后宫
曹操一生喜好人妇寡妻,这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事情;为了秦宜禄的老婆杜氏,还惹得关羽极不开心最后离曹而去;为了张绣的婶娘坑死典韦和曹昂
2025-04-02 22:20:00
家训:内外兼修的智慧(读书有味)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韩 昇《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韩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清明时节,人们在缅怀与追思中
2025-04-03 06:12:00
冲冠一怒为红颜:得知初恋女友被人强奸,男子愤怒之下杀死强奸犯
冲冠一怒为红颜:指的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事情,当年李自成起兵,从吴三桂手上抢走陈圆圆,于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
2025-04-02 14:20:00
传世名剑“七星龙渊”:持有者皆王孙贵胄,唐朝后便下落不明
引言宝剑,是中国古代尚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曾写下了关于宝剑的名篇,譬如郭震的《宝剑篇》:“昆吾铁冶飞炎烟
2025-04-02 14:27:00
北宋有八十万禁军,为啥却被几万金兵灭掉?原因让人尴尬
在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林冲曾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此许多人认为北宋禁军人数众多。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北宋军力如此雄厚
2025-04-02 14:37:00
菏泽,这座镌刻着千年牡丹魂的芳华之城,自唐宋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牡丹王国。当春风唤醒百亩花田,姚黄魏紫次第绽放,菏泽便成了流动的国色天香诗卷
2025-04-02 17:15:00
鲁网4月2日讯清明节前夕,74岁的莫洪文在家人的期盼目光中,整理着装,自重庆市梁平区出发,准备去“看望”四伯。目的地是1400多公里外的泰安市宁阳烈士陵园
2025-04-02 19:17:00
在地理概念中,“八百里”多为虚指,强调疆域之广袤。明宪宗朱见深的一纸敕书,将巍峨的武当大山凝结成四方界石——东抵冠子山奇峰
2025-04-02 20:18:00
曹操有七个女儿,全都年轻貌美,为何曹操让她们全嫁给一个男人?
对曹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之中,曹操异军突起,成为了曹魏北方霸主的奠基人。对于曹操的评价,历史很难进行界定
2025-04-02 21:01:00
四面楚歌中的重要人物(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都有谁)
四面楚歌中的重要人物四面楚歌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指的是腹背受敌,被别人困在中间,到了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囧境。可很少有人知晓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讲的是谁
2025-04-02 21:04:00
清明追思先哲 赓续关学文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百年来,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以及他的关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与文化
2025-04-02 13:44:00
遇见《韵之队诗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碎片化的内容充斥着,心灵似乎也变得愈发浮躁。然而,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能够穿越喧嚣
2025-04-02 15:28:00
豫人为善丨大别山下56年的守望
大河网讯 带着准备好的鲜花,扛着扫帚,沿着97级台阶走到墓园……“老朋友们,今天我又来看你们了。”在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花山村花山寨烈士陵园内
2025-04-02 15:30:00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吴祚麓芜湖,是一座古老的商埠城市,地处长江下游,南依皖南山系、北临江淮平原,居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枢纽位置
2025-04-02 15:36:00